题目内容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选相应的惯用语。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A、主心骨 B、智多星 C、东道主 D、阶下囚 |
试题答案
A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 )
A.微博 | B.微博用途 |
C.今天你“微博”了吗 | D.获取信息的渠道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明朝宰相张居正,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以为录取张居正当无问题。不料,来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陈束迷惑不解,顾解释说:“张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奋发向上。”在顾看来,一个有远大前途和雄心壮志的人,应该能够经受住“落第”这种暂时的挫折,让他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顺利的境地,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练。这样他就会知道,要真正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②人生挫折难免,源于生活中的矛盾难免。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有其局限性,对客观世界的矛盾,又总是处在一种知之甚少、不知者甚多的状态中。况且,认识到了的事物也不一定就能处理好。所以,在我们的面前,总是弯道多而直道少,逆境多而顺境少。诚然,挫折总是要给我们造成损失的,因而我们要尽量减少挫折的出现。但是,挫折一旦发生,只要处理得好,它就能够为我们深化认识提供契机,通过解析疑团,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也给事物的发展带来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训,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体现着人类命运遭际中的互补规律。那种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的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坚强的人,往往受阻更拼搏,跌倒即奋起,决不服输,决不畏缩不前。鲁迅认为:“不能真心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有力度,有挫折的人生才能称为丰富。
③对挫折缺乏耐受力的人,很容易把生活的某个断面、某个阶段甚至某件事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把人生的某个瞬间,视为生命的永恒。有的人习惯于人生价值的一次性“支付”,一次重大的挫折,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倍感人生无望,意志消沉,痛不欲生,他们把人生拥有的无数个机会看成只有一次,认为一次失败,机会的大门就再也不会对自己敞开。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十几年的拼搏到显现最后结果的时候了,中榜者欢天喜地,而落榜者愁容惨淡,有的感叹命运的不公,有的感到前途无望。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劝他看一看张居正“落第”的故事。
④一个人奋斗目标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大小成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成了巴尔扎克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磨难,铸就苦难而辉煌的人生。年轻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道你不也应该拥有一根这样的“精神拐杖”吗?
1.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把文段①选用的事实论据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它的作用。
3.文段②画直线的句子中“岛屿与暗礁”指的是什么?“激起美丽的浪花”有怎样的含义?
4.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精神手杖”的深刻含义。
5.阅读完本文后,相信你对本文论述的观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请你试着另外再为本文论点举一个事例加以证明,从而使观点更富有张力。要求:事例必须真实具体,简述人物事迹应明白准确。(事例必须出自本卷之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明朝宰相张居正,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以为录取张居正当无问题。不料,来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陈束迷惑不解,顾解释说:“张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奋发向上。”在顾看来,一个有远大前途和雄心壮志的人,应该能够经受住“落第”这种暂时的挫折,让他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顺利的境地,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练。这样他就会知道,要真正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②人生挫折难免,源于生活中的矛盾难免。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有其局限性,对客观世界的矛盾,又总是处在一种知之甚少、不知者甚多的状态中。况且,认识到了的事物也不一定就能处理好。所以,在我们的面前,总是弯道多而直道少,逆境多而顺境少。诚然,挫折总是要给我们造成损失的,因而我们要尽量减少挫折的出现。但是,挫折一旦发生,只要处理得好,它就能够为我们深化认识提供契机,通过解析疑团,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也给事物的发展带来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训,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体现着人类命运遭际中的互补规律。那种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的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坚强的人,往往受阻更拼搏,跌倒即奋起,决不服输,决不畏缩不前。鲁迅认为:“不能真心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有力度,有挫折的人生才能称为丰富。
③对挫折缺乏耐受力的人,很容易把生活的某个断面、某个阶段甚至某件事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把人生的某个瞬间,视为生命的永恒。有的人习惯于人生价值的一次性“支付”,一次重大的挫折,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倍感人生无望,意志消沉,痛不欲生,他们把人生拥有的无数个机会看成只有一次,认为一次失败,机会的大门就再也不会对自己敞开。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十几年的拼搏到显现最后结果的时候了,中榜者欢天喜地,而落榜者愁容惨淡,有的感叹命运的不公,有的感到前途无望。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劝他看一看张居正“落第”的故事。
④一个人奋斗目标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大小成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成了巴尔扎克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磨难,铸就苦难而辉煌的人生。年轻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道你不也应该拥有一根这样的“精神拐杖”吗?
【小题1】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小题2】请把文段①选用的事实论据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它的作用。
【小题3】文段②画直线的句子中“岛屿与暗礁”指的是什么?“激起美丽的浪花”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精神手杖”的深刻含义。
【小题5】阅读完本文后,相信你对本文论述的观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请你试着另外再为本文论点举一个事例加以证明,从而使观点更富有张力。要求:事例必须真实具体,简述人物事迹应明白准确。(事例必须出自本卷之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小题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 )
A.微博 | B.微博用途 |
C.今天你“微博”了吗 | D.获取信息的渠道 |
【小题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小题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6分)
心中有一尊神(余显斌)
⑴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⑵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⑶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 ,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地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吸,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⑷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⑸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⑹“小斌,咋能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⑺“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⑻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⑼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⑽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⑾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人是天上的神仙呢。”
⑿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⒀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⒁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⒂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⒃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⒄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 和 。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在文章结尾横线处填上点明题旨的词语。(4分)
这尊神叫 和 。
【小题2】结合男孩的身份特点,为文中第⑶段空白处增加一段20字左右的外貌描写。(3分)
【小题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的词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1)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2)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小题4】你认为文中母亲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谈谈你的认识。(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小题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小题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小题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4分) ( )
A.微博 | B.微博用途 |
C.今天你“微博”了吗 | D.获取信息的渠道 |
【小题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3分)
【小题3】第①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①明朝宰相张居正,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被誉为神童。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以为录取张居正当无问题。不料,来武汉巡游的湖广巡抚顾玉麟却说:“最好让张居正落第。”陈束迷惑不解,顾解释说:“张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奋发向上。”在顾看来,一个有远大前途和雄心壮志的人,应该能够经受住“落第”这种暂时的挫折,让他的发展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顺利的境地,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练。这样他就会知道,要真正干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
②人生挫折难免,源于生活中的矛盾难免。由于人们认识事物总有其局限性,对客观世界的矛盾,又总是处在一种知之甚少、不知者甚多的状态中。况且,认识到了的事物也不一定就能处理好。所以,在我们的面前,总是弯道多而直道少,逆境多而顺境少。诚然,挫折总是要给我们造成损失的,因而我们要尽量减少挫折的出现。但是,挫折一旦发生,只要处理得好,它就能够为我们深化认识提供契机,通过解析疑团,使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也给事物的发展带来转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训,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得与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体现着人类命运遭际中的互补规律。那种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的人,只能是意志薄弱者。而意志坚强的人,往往受阻更拼搏,跌倒即奋起,决不服输,决不畏缩不前。鲁迅认为:“不能真心领得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有力度,有挫折的人生才能称为丰富。
③对挫折缺乏耐受力的人,很容易把生活的某个断面、某个阶段甚至某件事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把人生的某个瞬间,视为生命的永恒。有的人习惯于人生价值的一次性“支付”,一次重大的挫折,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倍感人生无望,意志消沉,痛不欲生,他们把人生拥有的无数个机会看成只有一次,认为一次失败,机会的大门就再也不会对自己敞开。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十几年的拼搏到显现最后结果的时候了,中榜者欢天喜地,而落榜者愁容惨淡,有的感叹命运的不公,有的感到前途无望。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劝他看一看张居正“落第”的故事。
④一个人奋斗目标的高低,是与他可能遇到的挫折的大小成正比的。以《人间喜剧》而名扬天下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拥有顽强的精神,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决不轻言失败,决不向命运低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这根手杖成了巴尔扎克坚定人生信念的象征,使他具有直面每一个挫折的勇气,从而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磨难,铸就苦难而辉煌的人生。年轻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道你不也应该拥有一根这样的“精神拐杖”吗?
【小题1】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小题2】请把文段①选用的事实论据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它的作用。
【小题3】文段②画直线的句子中“岛屿与暗礁”指的是什么?“激起美丽的浪花”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精神手杖”的深刻含义。
【小题5】阅读完本文后,相信你对本文论述的观点有了深刻的理解。请你试着另外再为本文论点举一个事例加以证明,从而使观点更富有张力。要求:事例必须真实具体,简述人物事迹应明白准确。(事例必须出自本卷之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6分)
心中有一尊神(余显斌)
⑴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⑵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⑶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 ,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地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吸,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⑷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⑸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⑹“小斌,咋能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⑺“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我不高兴地说。
⑻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⑼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⑽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⑾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人是天上的神仙呢。”
⑿一句话,让我立即停住了哭叫,睁大眼睛问:“他们是神仙?你咋知道?”
⒀母亲拉起我,拍掉我身上的灰土,背着向家里走去,边走边给我讲:“为弄清凡间的人谁的心肠好谁的心肠坏,天上的神仙经常下凡,故意装作可怜人,来试探人们的态度。好心人呢,神就赐福;坏心人,神就降罪。”
⒁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四处望。心悸之余,我深深地佩服起母亲的远见卓识来。我觉得母亲做得对极了,否则,这一次我一定是难逃神的惩罚了。
⒂这以后,再见到要饭的,或者疯子傻子,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也格外地尊敬他们。因为,他们中保不定哪个就是天上下来试探人心的神仙。
⒃渐渐地,习惯成自然。一直到如今,我仍然是这样,见了讨饭的或者可怜人,心里充满了同情,能帮上忙的,都尽量帮忙。
⒄多少年过去了,我早已知道那些“神”不过是拿来哄小孩子的,可仍然从心里感谢母亲。母亲不但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烂漫离奇的故事,而且在我幼小的心里早早地就塑造了一尊神,这尊神叫 和 。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在文章结尾横线处填上点明题旨的词语。(4分)
这尊神叫 和 。
2.结合男孩的身份特点,为文中第⑶段空白处增加一段20字左右的外貌描写。(3分)
3.结合语境,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的词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1)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2)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4.你认为文中母亲用神仙的故事教育我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谈谈你的认识。(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