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的力量使这本书与众不同

刘震云

  迄今为止,我只见过崔永元两面。他一直在《实话实说》工作。第一次见到崔永元,《实话实说》刚刚开办,4个字还没有被人念顺,他们张罗了几个门外汉和一个门内汉一块谈足球。看到崔永元我替电视叫苦:这个新来的主持人嘴长得有点歪。等到录制节目的时候他一开口,坐在我身边的吕丽萍就啧啧称羡,我也赶紧跟着啧啧称羡。真是嘴不可貌相。

  我家门口有一个打烧饼卖杂碎汤的大哥,祖藉安徽,除了喜欢黄梅戏,还像全国广大观众一样喜欢崔永元。每天清晨我去吃杂碎汤,他都要停下黄梅戏谈一下崔永元。一次他狠狠甩着面说:“这个姓崔的,说话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为了这句话,我比佩服崔永元还佩服这位大哥,因为是他发现了崔永元。我们认为崔永元说话像我们,所以我们喜欢他,他身上的标签是“平民主持人”,谁知大哥发现,正是因为他说话不像我们才得到我们的待见。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可能在电视上改变了一种说话方式,这种改变引来了清风扑面。再上升到理论高度,生活中的一切改变都自说话和说话方式的改变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许这才是崔永元对生活的贡献?

  第二次见到崔永元,是因为他现在这本书《不过如此》,让我读完这本书,谈一下读后感。怀抱这部书稿往家走的时候我心里有些打鼓,说得好不一定写得好,会耍枪不一定会玩猴。诸如此类的书我也看过一些,都是顾得上吹笛顾不上捂眼。但等看完这部书之后,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这孩子还行。虽然写的也是历历往事,但在往事之中,他又进行了独特的筛选,接着又在选择的部分找到自己和世界的独特通道。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往事之中并没有顺序,一切按照几十年后的感觉对生活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譬如讲,对吃的感觉,对睡觉的感觉,对上路的感觉,对声音的感觉等。通过几十年的沉淀和过滤,他抓住了那些留在他心中的语言的碎片和回声——现在让它们重新显现。如果这结构用到文学作品上,可能就叫先锋了。虽然写的人也是亲人、朋友和同事,昨天、今天和明天,兴奋、忧伤和烦恼,但他对这一切的爱与恨,又在理智上,化作了一个中年男性的不过如此。书中充满了自嘲而不是自恋。但正因为不过如此,它才更加不如此呢。这就叫举重若轻。还有他的姿势,他在书中掰开了工作身份和生活中的一个人之间的区别。往事之中,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充满怀念和向往。似乎更愿意到东北、陕北和新疆去,哪怕那里啼笑皆非呢,也比呆在熙熙攘攘的宾馆大堂舒服。书中哪句话最感动我?陕北的老王是崔永元的朋友,手里掌握着3000多首陕北民歌,一次托崔永元的朋友办事,心意不过,捎过来一箱大枣。崔永元把大枣转给朋友时,告诫了他这枣的意义,朋友郑重地说:这枣我一个一个洗着吃。回头崔永元又不放心,给朋友打了一个手机短语:三个钱买了两苗针,东西不多是个人心。这本书看似写得平易和随意,其中却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换句话说,是文化的力量,使这本书显得与众不同。当然这书也不是没有毛病。最大的毛病在于他在往事的选择上也出现了马虎和纰漏。爱的事、恨的事都会充满感情,但书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咸不淡的事。于是有些章节感人至深,有些章节平淡如水——这本书在整体上还显得良莠不齐。所幸的是这些不咸不淡的事仅占到整书的1/10,我们掐头去尾还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根良好的甘蔗。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准备马上买上两本,一本自己留着,另一本送给我家门口卖杂碎汤的大哥。

1.这篇书评写得很有特色,对《不过如此》的评论也十分中肯。请回答

(1)书评的特色,其形式和内容,均可概括为4个字

①形式特色:________

②内容特色:________

(2)对《不过如此》的评价,可概括为两点,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文借“打烧饼大哥”的视角,对《不过如此》的作者崔永元本人作了两点评价,即:

(1)__________(限5字)

(2)________________(限11字)

3.写作书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因而本文也指出了《不过如此》的不足及其危害,请回答

(1)《不过如此》的不足是:__________(限5字)

(2)其危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被誉为“平民主持人”的崔永元,近时写了一部深受平民百姓欢迎的书《不过如此》。

B.崔永元的主持风格给人以“清风扑面”的感受,因而受到演艺圈和平民百姓的喜爱。

C.《不过如此》的内容,充满了自嘲而非自恋。作者从生活中抓住了语言的碎片和回声,让它们重新显现。

D.《不过如此》具有独特的结构——历历往事之中没有顺序,只凭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排列。

E.《不过如此》写得看似平易和随意,却有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它像甘蔗一样两头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年4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径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惊喜不已的王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他真的不敢相信,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歌世界。
  1938年4月28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充满了自然之美。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在那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来。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最终,一首轻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歌名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是中国现代时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有一次在酒泉,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艺人那里,意外听到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就一心想把它改编成新的民歌。一天傍晚,王洛宾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灵感蓦然出现,在昏暗的灯光下,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气呵成。他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把原来较快节奏的舞曲改成了舒展、慢板的抒情曲。原生态歌词过于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它的基础上,王洛宾创作了新歌词。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一首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的维吾尔族风格的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样诞生了。它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摘编自言行一、王海成《王洛宾》)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学生时代的王洛宾希望今后能够到新疆采集、研究民歌,是因为了解到新疆民歌深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与东部民歌相比明显不同。
B.王洛宾途径六盘山时,在一个车马店遇见了当地有名的歌手五朵梅,由于最拿手的是自编自唱“花儿”,所以她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
C.《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改编时虽然对原歌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但宜然保留了原始乐句的主旋律和快乐的基调。
D.王洛宾的改编,将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使《半个月亮爬上来》成为一首旋律高度艺术化的新疆民歌,从而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E.本文撷取王洛宾先生走进新疆和改编新疆民歌的若干人生片段,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塑造了一个让新疆民歌走向世界的传歌人形象。
(2)为什么说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来看,王洛宾是如何改编民歌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王洛宾艺术加工和处理的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年4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径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惊喜不已的王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他真的不敢相信,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歌世界。

   1938年4月28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充满了自然之美。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在那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来。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最终,一首轻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歌名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是中国现代时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有一次在酒泉,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艺人那里,意外听到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就一心想把它改编成新的民歌。一天傍晚,王洛宾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灵感蓦然出现,在昏暗的灯光下,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气呵成。他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把原来较快节奏的舞曲改成了舒展、慢板的抒情曲。原生态歌词过于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它的基础上,王洛宾创作了新歌词。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一首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的维吾尔族风格的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样诞生了。它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摘编自言行一、王海成《王洛宾》)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学生时代的王洛宾希望今后能够到新疆采集、研究民歌,是因为了解到新疆民歌深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与东部民歌相比明显不同。

B.王洛宾途径六盘山时,在一个车马店遇见了当地有名的歌手五朵梅,由于最拿手的是自编自唱“花儿”,所以她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

C.《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改编时虽然对原歌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但宜然保留了原始乐句的主旋律和快乐的基调。

D.王洛宾的改编,将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使《半个月亮爬上来》成为一首旋律高度艺术化的新疆民歌,从而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E.本文撷取王洛宾先生走进新疆和改编新疆民歌的若干人生片段,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塑造了一个让新疆民歌走向世界的传歌人形象。

(2)为什么说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达坂城的姑娘》的诞生过程来看,王洛宾是如何改编民歌的?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王洛宾艺术加工和处理的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错位中的丁文江

刘焱鸿

对处于中西学激流中的知识分子而言,思想来源、经世处事无不与时代脉动相扣,即使单个人的经历,也不仅是“个人奋斗史”可以统揽。丁文江其人,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其思想言论中的“少数人”理念,抑或前贤学人与其交往的某些侧面。即便胡适先生的《丁文江这个人》等文章、“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的定论,仍未能全面剖析丁氏的治学治世精神。徐复观先生曾在《一个伟大书生的悲剧》中疾呼:民主自由未成,书生悲剧难免,或者是丁文江短暂一生的最好写照。

胡适曾说:“丁博士喜好实打实,使他产生了对幻想家和预言家的一些反感。这种反感是实干家所特有的,而丁博士则是彻头彻尾的实干家。他是中国今日拥有的最伟大的实干家之一。”自负笈英伦留学时,丁文江便深受科学主义的精神影响。1911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两份文凭;两年后,应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聘请,任职该司地质科科长。在科学中找到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由此构筑的理性世界,在丁文江的工作实践中表露无遗,并最终付诸更为理想主义的书刊文字。

1922年,他与胡适等人筹办了《努力周报》,以与普通民众口语相通的朴素文字点评社会得失。1932年,事隔10年他重拾笔锋,与胡适等创办了《独立评论》。此时他们心境已变,失却当年的热情与信心,仅希望“不倚傍任何党派”以“独立”的身份评论政治。两刊几乎可称为他的“个人的事业”所在。在丁文江看来,营造坐而论道的政治清明氛围,促请政府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为最终目的。尽管如此,他的科学“自发性”仍然指向办报问政与实际功能是否等同的问题。他在致沈昆三的信中说:“弟辈此举亦不过欲求良心上之安慰。安得摆脱饭碗问题,专力于国事乎。”

丁文江不同意胡适“改良政治要从思想文艺下手”的见解,他主张“少数人”(有责任能力的知识精英)面向大众,承当改良社会的实践责任。这里的“少数人”概念有出自科学实验界精英崇拜的嫌疑。而单就其从良心价值出发、出脱专业用力国事,将学术研究的理性实践精神,用于复杂的社会改造事业,亦不难想象其陷入窘境的命运。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丁文江处处体现其错位的角色表达:是学人,是政客,是评论家,是宣讲家?始终抱持着改革政府的乐观心态,丁文江于中国新文化的旗帜下呈现出不同他人的坚定“常态”。可能正如其自陈:唯一的希望是“知识阶级联合起来,把变相的旧式专制改为比较的新式独裁”,以至少弥补知识阶层的缺失。费侠莉以“东西方之间的理性主义者”概括丁文江最本质的内核,然而“理性主义”终究不是“理想主义”,或许学科的专执求真更深度影响了他在政治上从一的追求。

1936年元月,丁文江因煤气中毒遽然长逝,其时,他正于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章鸿钊发表了《我对于丁在君先生的回忆》,文末赠以对联:“认责任内,无处可放松,治学然,治事亦然,识君以来,始信自强在不息;数交游中,惟真最难得,能让易,能争非易,从今而后,几疑直道与偕亡。”丁文江身上,确实不乏知识人特有的那种天真,其参与政治的努力也许还有些幼稚。然而身具学理背景,却能不忘国家现实;倡议知识关怀,又肯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少数人,或者正是中国知识界最难以产生又最需要产生的。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丁文江从小深受科学主义的精神影响,秉承“少数人”理念,是一名富有理性主义色彩的实干家。

B.筹办《努力周报》是丁文江承当改良社会实践的重要举措,反映出他对社会得失密切关注。

C.丁文江等人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是想营造清明的政治氛围,促请政府重视知识分子的意见。

D.丁文江的“少数人”理念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他寻找到了用知识改革政府的最佳途径。

E.虽然丁文江与胡适的政治改良见解不同,但他们努力实现国家清明政治的初衷却是一致的。

2.结合全文简要阐述,为什么说胡适所做“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的定论未能全面剖析丁氏的治学治世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丁文江的“错位”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在政治上的追求还有哪些局限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