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句子主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的向沙漠展开攻势。主干:我们展开攻势
B.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主干:男子们有恶习
C.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主干:理想成为现实
D.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主干:政府关心事业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发生了非典疫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党中央、国务院把防治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同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害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还及时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坚持一手抓防治工作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号召。经过不懈努力,现在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凯歌,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这一胜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受考验,切实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地方和军队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组成了战胜非典的强大突击队。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的防治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我们要继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松懈地抓好经常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同时,要认真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宝贵经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以及干部思想作风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应急机制建设,切实改进有关工作,切实转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这次抗击非典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我们就能集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总之,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1.下列对“非典”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非典”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灾害,在我国大多数省区发生过。

B.“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C.“非典”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D.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国人民表现得完美无缺。

2.请选出对上面文段中信息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抗击“非典”的斗争,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精神,人们在斗争中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谱写出了壮丽的诗篇。

B.党中央、国务院把防治“非典”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其他的工作都为这一工作让路。

C.抗击“非典”是一场人民战争,无论是各级党组织,还是地方和军队都参加了这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国人民众志成诚,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D.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请分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的作用。

4.从文段中看,“(抗击‘非典’)这一胜利”是如何取得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馆致饩    饩:赠送

    B.愿即而就焉        就:完成

    C.遂逆大河,逾北山  逾:越过

    D.将复前之为相者    复: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是为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在列者咸凶而退    渔父莞尔而笑

    C.厚以泉布献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常以兄之子妻公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

    B.常以兄之子妻公

    C.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D.上行罪己之道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3分)

    (2)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馆致饩   饩:赠送
B.愿即而就焉       就:完成
C.遂逆大河,逾北山 逾:越过
D.将复前之为相者   复: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是为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在列者咸凶而退   渔父莞尔而笑
C.厚以泉布献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常以兄之子妻公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
B.常以兄之子妻公
C.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D.上行罪己之道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3分)
(2)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并州刺史高干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又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踉躇而退。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日贞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当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下:有礼貌地对待。

B.遣诸生于属县伺吏民罪负          微:暗中。

C.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          稽:查。

D.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          笃:重。

2.下面各组句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藏之

无忘乃父之志

B.应之

不阙秦,将焉取之

C.不拜

大王来

D.避地上党,耕种山阿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中表明常林节操清峻的一组是( 

A.①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②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B.①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②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C.①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②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D.①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

②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派属下暗查官员百姓过失,一旦发现,立即关押,严加拷问,索取钱粮,逾期不交夷灭家族。常林通过王匡的同乡传话,说服了王匡,制止了他的错误做法。

B.常林住在原河间太守陈延的坞堡边上。陈、冯二姓是当地旧族首领。为了保全陈氏家族妇女、资财不受冯氏侵犯,常林为陈氏出谋划策,使冯氏不能得逞。

C.文帝要亲自领兵讨伐田银、苏伯叛军,常林劝他还是坐镇京师,只须派手下将领前去讨伐。文帝依从了他,果然将叛军消灭。

D.晋宣王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遇常林总是跪拜见礼。司马懿位高权重,有人劝常林不要受此大礼,常林予以拒绝。作者认为常林节操清峻。

5.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并州刺史高干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又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踉躇而退。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日贞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当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下:有礼貌地对待。

B.遣诸生于属县伺吏民罪负          微:暗中。

C.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          稽:查。

D.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          笃:重。

2.下面各组句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藏之

无忘乃父之志

B.应之

不阙秦,将焉取之

C.不拜

大王来

D.避地上党,耕种山阿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中表明常林节操清峻的一组是( 

A.①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

②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B.①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

②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C.①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②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

D.①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

②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派属下暗查官员百姓过失,一旦发现,立即关押,严加拷问,索取钱粮,逾期不交夷灭家族。常林通过王匡的同乡传话,说服了王匡,制止了他的错误做法。

B.常林住在原河间太守陈延的坞堡边上。陈、冯二姓是当地旧族首领。为了保全陈氏家族妇女、资财不受冯氏侵犯,常林为陈氏出谋划策,使冯氏不能得逞。

C.文帝要亲自领兵讨伐田银、苏伯叛军,常林劝他还是坐镇京师,只须派手下将领前去讨伐。文帝依从了他,果然将叛军消灭。

D.晋宣王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遇常林总是跪拜见礼。司马懿位高权重,有人劝常林不要受此大礼,常林予以拒绝。作者认为常林节操清峻。

5.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