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的生活幸福。 (2)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3)幸福来之不易。 (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
试题答案
A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的生活幸福。(2)我们生活得幸福。(3)幸福来之不易。(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我们的生活幸福。(2)我们生活得幸福。(3)幸福来之不易。(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
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的生活幸福。(2)我们生活得幸福。(3)幸福来之不易。(4)幸福生活万年长。
-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2)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3)幸福来之不易。
(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们的生活幸福。(2)我们生活得幸福。(3)幸福来之不易。(4)幸福生活万年长。
A.(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
B.(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
C.(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
D.(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
下面句子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的生活幸福。
(2)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3)幸福来之不易。
(4)幸福生活万年长。
(1)谓语(2)补语(3)主语(4)定语
(1)谓语(2)宾语(3)主语(4)定语
(1)补语(2)谓语(3)主语(4)定语
(1)谓语(2)谓语(3)状语(4)主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爱:喜欢 |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幸:希望 |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称:相称 |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遗:丢失的东西 |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使伛以天性剖背 |
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
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
D.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
①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③④⑤ | D.③④⑥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分)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游睿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的愉悦。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琴王的琴声“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可以安然赴死了。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E.“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既含蓄地交代琴王应该已经死了,也使作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2.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爱:喜欢 |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幸:希望 |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称:相称 |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遗:丢失的东西 |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使伛以天性剖背 |
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 |
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 |
D.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
①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 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
③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 ④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
⑤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 ⑥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③④⑤ | D.③④⑥ |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 |
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 |
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 |
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 |
(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分)
(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