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关于下列加粗的词词性判断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1)刚进高中,他就立志要考上他最理想的北京大学。
(2)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己的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3)我们认为这种处理办法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意见。
(4)这次学生会主席的选举需要每班派出10名学生当代表

A.(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不同
B.(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相同
C.(1)和(3)词性不同,(2)和(4)词性相同
D.(1)(2)(3)(4)词性都不同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侯吏,殷侯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寻阳,并奉王命,各还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亦复何恨        恨:怨恨

B.

若遂不,祸必至矣   诣:拜见

C.

不能共丑逆      殄:消灭

D.

寻阳        次:驻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殷仲堪镇江陵     ②久,能以足音辨人

B.

①殷侯仁无断      ②渔父莞尔

C.

①各还镇,升坛盟誓   ②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①从公乞一弟,养老母  ②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咨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准备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

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罗企生拉下马,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罗企生不放,殷仲堪见罗企生借故不愿离开,就只身离去。

C.

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坚决地拒绝,后来桓玄杀害了罗企生。

D.

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桓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在文中得到了肯定。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谢我,当释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当受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亮知荆州当受敌   次:驻军

B.

毦而答曰     投:扔掉

C.

将军自何如也    度:估计

D.

则非亮先备     诣:谒见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不知发

B.

我聊忘忧耳       如惠语让单于

C.

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3)

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

A.

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

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

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

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4)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

A.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5)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敬)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迫,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新五代史·梁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欲翔居职 内:皇宫。

B.未尝事 省:过问。

C.君臣相向哭 恸:痛恨。

D.翔夜高头车坊 止:住宿。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乃”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C.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以”相同。

(3)“细大之务必关之”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  ]

A.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

B.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C.敬翔

D.细大之务

(4)选出下列句子中“微”的词义与“微开其端”中的“微”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烟涛茫信难求

B.行入古寺

C.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

D.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见风采

判断(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5)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

[  ]

A.那么小人在我们君臣之间,(我的谋划)一定不被他们采用。

B.那么小人就会来挑拨离间,(我的谋划)一定不会被陛下采用。

C.那么小人在我们君臣之间,(我的谋划)一定不会被陛下采用。

D.那么小人就会来挑拨离间,(我的谋划)一定不被他们采用。

(6)①勿以为怼 ②臣已争之

[  ]

A.不要以之为怨恨 大臣已争论过这件事

B.不要认为冤屈 我已规劝过

C.不要以之为怨恨 我已规劝过

D.不要认为冤屈 大臣已争论过这件事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

②今凝不来,敌势已迫

③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④有诏洗涤,将朝新君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梁太祖性格暴躁,有不可行的事,敬翔也不挑白说明,只是稍稍开个头,让梁太祖体会领悟,那些不可行的事大都能因此改变。

B.王彦章兵败中都,末帝召见段凝,当时梁的精兵都在段凝的军队中,段凝怀有异心,左右顾盼,就是不来朝见皇上。

C.梁末帝在危急之中,希望敬翔不要计较过去的事情,给指点一下归宿,但敬翔认为自己虽有宰相的名份,实际上是家奴,因此拒绝了。

D.敬翔和李振都被梁太祖信任,但在后唐庄宗进入汴京时,李振却高兴地邀请敬翔一起入宫参见新皇帝,敬翔叹息李振枉为男人,自己自缢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关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上冲冠——发:发作
B.议不欲秦璧——予:送给
C.强秦之欢——逆:违背
D.遂斋五日——许:答应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为布衣交尚不相欺
②得璧,传美人
③拜送书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璧有瑕,请指示王。
A.璧玉上有缺点,请求大王指示给我看。
B.璧玉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
C.璧玉上有缺点,请求大王给我以指示。
D.璧玉上有斑点,请允许我给大王指示。
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蔺相如在秦廷与秦王斗争的情形。
B.叙述了蔺相如从献璧到毁璧的完整故事。
C.塑造了蔺相如从容沉着足智多谋的形象。
D.刻画了秦王贪图财宝、不守信义的性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