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种独到性并不意味着,一演讲就故作惊人之语,哗众取宠。
②精彩的演讲必须显示独到性。
③所以面对穷人和富人有何区别这一问题,许多人的认识往往流于俗套。
④但有的人能独辟蹊径,选择新的角度进行议论——剔除负面思维,学会富人的算账方式。
⑤而是指演讲者善于选择新的视角进行独立思辨,从而表达出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
⑥这样的演讲能给听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A.②③④⑥①⑤    
B.②①⑤⑥③④  
C.③④②⑥①⑤    
D.②⑥①⑤③④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言不尽意

  

  ①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列宁),而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都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用一般的、概括的东西来表达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语一一穷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须要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这样,在语言的交际中就出现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等现象。

  ②“言不尽意”的现象,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庄子·天道》:“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传也。”这说明________。“言”与“意”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刘勰的《________》,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讨论。宋朝的欧阳修则进一步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阐述了心得而未可言传的矛盾:乐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书梅圣俞稿后》)

  ③这是说诗人的创作经验,那些精微的艺术技巧,很难用话语传达给别人,要读者自己从诗人的作品中去细细体会。

  ④“言不尽意”的现象实际上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最有效的依托,不是惟一的依托。这说明,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意思也可以用其他非语言的工具来表达。“言不尽意”是说:意思寄于“言”,而在“言”的基础上又可以离开“言”,使不尽之意含于“言外”。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惟一的工具,“言不尽意”的现象就不可能发生。人们常常说,思想必得用语言来表达,或者说,说话不清楚,是思想本身不清楚造成的。这自然有其道理,把问题过于绝对化了,它没有考虑到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会有一些难言之状,须要听话人自己去补充。

  ⑤由于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可以“言不尽意。”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补充、理解,这就使语言的运用成为一种值得深究的学问。同样的意思采用不同的说法,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等,都很注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外”来概括。“言内意外”这种语言运用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小说,一首好诗,往往在有限的言辞中寄寓着无尽的意思,为读者咀嚼、琢磨作品的思想内容留下广阔的天地。我们这里举一首唐诗来说明“言内意外”的有关情况:  ①  ,轻罗小扇扑流萤。  ③    ④  。(杜牧《秋夕》)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的心情。我们这里只分析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从表面上看,这句诗很简单,描写一个宫女正用小扇子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但实际上在这个“言内”寄寓着好几层“意外”,十分含蓄,耐人寻味。第一,萤火虫出没在野草丛生的荒凉的地方,如今竟在宫院中飞来飞去,说明(  )。第二,从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  ),借扑萤来消遣那孤苦的岁月。第三,轻罗小扇象征着她被遗弃的命运:扇子本来是夏天用来扇风取凉的,到秋天就搁置不用了,所以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弃妇。这些意思都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言内”的“意外”,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感受去补充这“意外”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都非常重视语言的这种暗示性和启发性,借此唤起读者的联想,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⑥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与法令章程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法令章程的语言要求含义明确,不能含蓄,不能有“意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名词都作了专门的解释,在报刊上发表,这就使我们的法规都有明确的意义作为根据,谁都不能钻空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法令章程的语言代表着语言运用的两个极端。

  ⑦语言的意义如此复杂,我们应该从中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

1.第②段“说明”后边的宾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言不尽意的现象。

B.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注意到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和它的局限性。

C.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

D.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注意到“言”和“意”的辩证关系。

2.第②段“刘勰的”后面横线上的作品是

[  ]

A.艺文志
B.诗品
C.文心雕龙
D.历代诗话

3.依次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

[  ]

A.而  因为  所以  但是  总

B.但  虽然  但是  何况  也

C.而  如果  那么  况且  也

D.但  如果  那么  但是  总

4.第⑤段杜牧《秋夕》这首诗的另三句排列顺序是

[  ]

A.卧看牵牛织女星

B.银烛秋光冷画屏

C.天阶夜色凉如水

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5.填在“说明”和“想见”后边的括号内恰当的短语分别是

[  ]

A.皇室的败落

B.宫女生活的凄凉

C.宫女的天真活泼

D.她的孤独与无聊

E.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6.“言内意外”这种语言现象指的是

[  ]

A.言辞内的意思和言辞外的意思。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C.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

D.有限的言辞中寄寓着无尽的意思。

7.下列几句话是作者在文末所得出的结论,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①听话人的理解和说话人的意思不完全相符,甚至完全不符的情况是常常发生的。

②说话或写文章的人要处处为读者着想,把话说清楚;而听者或读者也要用心体会,不要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

③这样,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

④运用语言的道路崎岖不平,“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⑤或许可以说,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又是一种难以尽意的工具,不少时候都会留下意思上的空白,须要听话人或读者自己去体会、补充。

[  ]

A.①⑤③④②
B.①④②⑤③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④②③

8.阅读全文,判断“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的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B.言不尽意和言内意外是并列关系,二者彼此无关。

C.言内意外是人们对言不尽意现象的自觉运用。

D.言不尽意是语言交际中的客观现象,言内意外则是人们理解语言中的现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①史铁生初回北京的几年,几乎都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②史铁生回京后立即住进了友谊医院,他是在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我二十一岁那年》)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③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跑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④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⑤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期间他母亲不断到劳动局低声下气地为儿子申请正式工作,但每次都遭遇冷漠的拒绝。不得已他到一家街道工厂去做临时工,工资好像是每月15元,仅能糊口。这种糟糕的境遇让史铁生痛苦不堪。因为他不是一般的病人,而是残疾人:却恰恰又是一个追求崇高感和优美感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人的尊严”还是个陌生的字眼,至于残疾人的尊严就更无从谈起。且不说处处遭受白眼是寻常之事,更有人肆无忌惮地当众讥笑、嘲弄。有人嘲笑他,他说他恨不得抱着炸药包冲过去,与之同归于尽。少数人善意的同情和怜悯,更令有着高贵品格的他难以忍受。找不到正式和体面的工作,只能和一些没文化的老弱病残者为伍,以画彩蛋这种简单劳动为生。从史铁生作品中描绘的阴暗破旧的工作场所、低俗的氛围,即可看出他对自己当时状况的不满甚至痛恨。
  ⑥为了有尊严地活着,他必须找一个体面的职业。
  ⑦起初史铁生试图走外语翻译这条路,但是当时的中国尚未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没有展开,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于是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改投文学门下:“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我与地坛》)
  ⑧选择了写作的道路是一方面,是否具备写作的能力还没有把握。别人质疑他学历不高,也不像正常人一样可以“体验生活”,如何能够写作?
  ⑨幸运的是,上帝给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简洁优美的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一切,再加上对生命、对命运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作家史铁生。
  ⑩从知青到画彩蛋的“待业青年”又到作家,史铁生的命运有着巨大的改变。命运让他去思考命运,苦难驱使他去回味苦难。(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紧紧围绕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展开,突出了史铁生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B.正是因为史铁生信奉上帝,才使得他的灵魂找到了支柱,精神得以升华,命运得以转变。
C.命运的改变使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于是,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死,面对人生的挫折。
D.文章选取了史铁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素材,按时间顺序叙写,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E.医院的大夫、护士挽救了史铁生的生命,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则是史铁生活下来的唯一精神支柱。
(2)从文章内容看,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的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