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后卑事夫差 B.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C.敖而无足数者 D.列第不出三已下 |
试题答案
A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在文中□中加上标点。
2.下列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
①辞曰
[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③又欲肆其西封
[ ]
④唯君图之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字,哪一个跟该组例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
①例:无能为也已
[ ]
②例:越国以鄙远
[ ]
③例:失其所与
[ ]
④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4.选出与“何厌之有”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
[ ]
5.下列句中哪两句中加粗词活用情况相同?
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 ]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的“其”与“吾其还也”中的“其”词性相同
[ ]
A.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王之好乐甚,则齐围其庶几乎 D.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7.填空
①第一段中郑伯所以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因为烛之武的语中讲到____________以表歉意。
②“敢以烦执事”是个省略句,在“____________”字后边省略了“____________”指代____________
③最后一段中的“公曰”,根据前文及本段最后一句“亦去之”,可以推知这里的“公”,是指____________而不是指____________
④文中除注解提到的“陪”、“共”是通假字外,还有两个通假字,一个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8.简答题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
④“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
⑤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国?____________
⑥“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
9.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
[ ]
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
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
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10.烛之武成功地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下列分析哪几项正确
[ ]
A.烛之武善于抓住敌方的矛盾
B.烛之武遇事谦虚、做事谨慎,不草率鲁莽
C.烛之武在分析斗争形势时,能处处以秦国的未来利益为着眼点
D.秦伯见郑国有烛之武这样善于辞令,长于分析的人才,估计郑国有许多能人,真的打起来,一定会失利,还是主动退兵的好
E.烛之武能从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和秦晋之间的历史交往阐述郑之存亡与秦之未来存在着重大利害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合戏剧、小说、新诗、散文计算一下成绩,要推散文的成就最高,其次是小说,也因为与散文最近的原因。诗是迟放的花枝。戏剧呢,直至抗战以来,因为它是宣传上比较有利的工具,才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不断努力地写作。到今天似又为电影所转移。但无论如何,都还比不上散文的成就。在散文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朱自清先生便是最重要的一个。
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专为传道者与说理者做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
我们叫这种散文为小品文,意思若是说另有一种大品文或雅文,专供大人先生之用,这误会还小;若是认为小品文其品不庄,只供文人游戏笔墨,以是不敢当散文之正统,只能自居于散文之旁支小道,这误会可就大了。直截了当地说,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叫,叫它身边随笔也好,叫它小品文也好,它虽不完全接受散文的传统,却自然而然地成为散文的正宗。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哪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亲切,“能近取譬”罢了。“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不失为正经;“颗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也不失为正史。韩愈的《毛颖传》,虽句句规模史记,其内容仍是游戏;柳宗元的《李赤传》,虽章法取诸正史,虚诞比之寓言。可知小品不小品,并不在于文字的雅俗。现代散文,可以让孔子“莞尔而笑”,这并不失为圣人之徒,只不过是假道学罢了。
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质,朱先生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至此我倒想讨论他散文的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他散文所用的语言。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么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同时他用来很有分寸,你不觉得像听北平话那么——油嘴子似的。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完全用一种方言——比如北平话,写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动,才有个性,也才能在民间生根。可是方言有时就不够用,特别在学术用语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话,也觉得流利得有点俗。朱先生在这方面的主张,是以北平话做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话。那也就包含一个结论,便是: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发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努力的。
最后,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中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文学运动以来,朱自清是提倡小品文式的现代散文写作的人之一,并且很早就在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就。 |
B.散文中的小品文只供文人游戏笔墨,因此不能够继承正统散文的传统,只能自居旁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
C.现代散文只注重把哲学的、科学的问题说得更自然,更亲切,用通俗易懂的打比方的方法让读者明白。 |
D.朱自清的性情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不缺乏风趣,处事公允,恰到好处,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他散文的风格。 |
A.“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各种文学体裁成就各不相同。戏剧在抗战中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进行创作,但现在被电影替代。 |
B.现代散文追求真实地反映人生,而在此之前的散文,特别是封建时代的散文,全都装腔作势,成为专替统治者传道说理的工具。 |
C.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李赤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章法上,都符合正史的要求,因此可以判定这两篇文章所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 |
D.“文如其人”,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不同的人所写的文章风格是不尽相同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合戏剧、小说、新诗、散文计算一下成绩,要推散文的成就最高,其次是小说,也因为与散文最近的原因。诗是迟放的花枝。戏剧呢,直至抗战以来,因为它是宣传上比较有利的工具,才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不断努力地写作。到今天似又为电影所转移。但无论如何,都还比不上散文的成就。在散文上成就甚早并且提倡小品文使它成为一时风气的,朱自清先生便是最重要的一个。
近代散文早已撕破了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专为传道者与说理者做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
我们叫这种散文为小品文,意思若是说另有一种大品文或雅文,专供大人先生之用,这误会还小;若是认为小品文其品不庄,只供文人游戏笔墨,以是不敢当散文之正统,只能自居于散文之旁支小道,这误会可就大了。直截了当地说,现代散文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叫,叫它身边随笔也好,叫它小品文也好,它虽不完全接受散文的传统,却自然而然地成为散文的正宗。它可以写身边琐事,也可以讨论国家大事;它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它可以诙谐,也可以庄重。它只是把一切问题,哪怕是哲学的与科学的,说得更自然,更亲切,“能近取譬”罢了。“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不失为正经;“颗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也不失为正史。韩愈的《毛颖传》,虽句句规模史记,其内容仍是游戏;柳宗元的《李赤传》,虽章法取诸正史,虚诞比之寓言。可知小品不小品,并不在于文字的雅俗。现代散文,可以让孔子“莞尔而笑”,这并不失为圣人之徒,只不过是假道学罢了。
上面所说的两种特质,朱先生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至此我倒想讨论他散文的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他散文所用的语言。朱先生自始就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么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同时他用来很有分寸,你不觉得像听北平话那么——油嘴子似的。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完全用一种方言——比如北平话,写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动,才有个性,也才能在民间生根。可是方言有时就不够用,特别在学术用语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话,也觉得流利得有点俗。朱先生在这方面的主张,是以北平话做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话。那也就包含一个结论,便是: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发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努力的。
最后,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中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对人对事对文章,他一切处理得那么公允,妥当,恰到好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文学运动以来,朱自清是提倡小品文式的现代散文写作的人之一,并且很早就在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就。 |
B.散文中的小品文只供文人游戏笔墨,因此不能够继承正统散文的传统,只能自居旁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
C.现代散文只注重把哲学的、科学的问题说得更自然,更亲切,用通俗易懂的打比方的方法让读者明白。 |
D.朱自清的性情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不缺乏风趣,处事公允,恰到好处,作者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他散文的风格。 |
A.“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各种文学体裁成就各不相同。戏剧在抗战中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作家进行创作,但现在被电影替代。 |
B.现代散文追求真实地反映人生,而在此之前的散文,特别是封建时代的散文,全都装腔作势,成为专替统治者传道说理的工具。 |
C.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李赤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章法上,都符合正史的要求,因此可以判定这两篇文章所记述的就是历史人物。 |
D.“文如其人”,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不同的人所写的文章风格是不尽相同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棣花到西安
贾平凹
①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300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
②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头一天从棣花赶去县城,成夜在车站排队购买。班车的窗子玻璃从来没有完整过,夏天里还能受,冬天里风刮进来,无数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车头帽子的两个帽耳拉下来系好,哈出的气就变成霜,帽檐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时速至多是40里吧,吭吭唧唧在盘山路上摇晃,头就发昏。不一会有人晕车,前边的人趴在窗口呕吐,风把脏物又吹到后边窗里,前后便开始叫骂。司机吼一声:甭出声!大家明白夫和妻是荣辱关系,乘客和司机却是生死关系,出声会影响司机的,立即全不说话。路太窄太陡了,冰又瓷溜溜的,车要数次停下来,不是需要挂防滑链,就是出了故障。到了秦岭主峰下,那个地方叫黑龙口,是解手和吃饭的固定点。穿着棉袄棉裤的乘客,一直是插萝卜一样挤在一起,要下车就都浑身麻木,必须揉腿。我才扳起一条腿来,旁边人说:那是我的腿。我就说:我那腿呢,我那腿呢?感觉我没了腿。
③90年代初,这条公路改造了,不再是沙土路,铺了柏油,而且很宽,车和车相会没有减减速停下,灯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④⑷以前棣花有两三个司机,在县运输公司开班车,体面荣耀。他们把车停在路边,提了酒和肉回家,那毛领棉大衣不穿,披上,风张着好像要上天,沿途的人见了都给笑脸,问候你回来啦?就有人猫腰跟着,偷声换气地乞求明日能不能捎一个人去省城。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
⑤我每年十几次从西安到棣花,路经蓝关,就可怜了那个韩愈,他当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呀,便觉得我很幸福,坐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
⑥过了2000年,开始修铁路。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各家在通知着外村的亲戚都来,热闹得像过会。中午时分,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
⑦有了火车,我却没有坐火车回过棣花,因为火车开通不久,一条高速路就开始修。那可是八车道的路面呀,洁净得能晾了凉粉。村里人把这条路叫金路,传说着那是一捆子一捆子人民币铺过来的,惊叹着国家咋有这么多钱啊!每到黄昏,村后的铁路上过火车,拉着的货物像一连串的山头在移动,村人有的在唱秦腔,有的在门口咿咿呀呀拉胡琴,火车的鸣笛不是音乐,可一鸣笛把什么声响都淹没了。我第一回走高速路回棣花,没有打盹,头还扭来转去看窗外的景色,车就突然停了,司机说:到了。我说:到了?有些不相信,但我弟就站在老家门口,他正给我笑哩。我看看表,竟然仅一个半小时。从此,我更喜欢从西安回棣花了,经常是我给我弟打电话说我回去,我弟问:吃啥呀?我说:面条吧。我弟放下电话开始擀面,擀好面,烧开锅,一碗捞面端上桌了,我正好车停在门口。
⑧在好长时间里,我老认为西安越来越大,像一张大嘴,吞吸着方圆几百里的财富和人才,而乡下,像我的老家棣花,却越来越小。但随着312公路改造后,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修成,城与乡拉近了,它吞吸去了棣花的好多东西,又呼吐了好多东西给棣花,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棣花已经成了旅游点,农家乐小饭馆到处都有。小洋楼一幢一幢盖了,有汽车的人家也多了,甚至荒废了十几年的那条老街重新翻建,一间房价由原来的几十元猛增到上万元。以前西安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如今西安打一个喷嚏,棣花人就问:咱是不是感冒啦?他们啥事都知道,啥想法也都有。而我,更勤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以出生在山里而自卑。车每每经过秦岭,看山峦苍茫,白云弥漫,就要念那首诗:“啊,给我个杠杆吧,我会撬动地球;给我一棵树吧,我能把山川变成绿洲;只要你愿意嫁我,咱们就繁衍一个民族。”
⑨就在上个月,又得到一个消息,还有一条铁路要从西安经过棣花,秋季里动工。
(选自 2009年0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堪称是一篇奇文,看似信手拈来、不经意间的选材,却是涉笔成趣,极富理趣美。“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奔波颠沛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B.“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采用细节描写。能形象地表现出因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使棣花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后老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C.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委婉含蓄,浓郁深厚的恋乡情结,使本文极具情趣美,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
D.本文语言生动,辞藻丰富华丽,诙谐幽默,口语化,却极显机趣美。
E.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线索和文眼“从棣花到西安,从西安到棣花”,正是这个时代发展与变迁的最好见证。
2.从棣花到西安,道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突出这种变化?(6分)
3.第⑻段加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概括?(6分)
4.贾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多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曾告诫自己,不要在名山上做文章,不要在胜景上做文章,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日常生活走进散文中来。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是如何体现他的写作风格的。(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棣花到西安
贾平凹
①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300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
②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头一天从棣花赶去县城,成夜在车站排队购买。班车的窗子玻璃从来没有完整过,夏天里还能受,冬天里风刮进来,无数的刀子在空中舞,把火车头帽子的两个帽耳拉下来系好,哈出的气就变成霜,帽檐是白的,眉毛也是白的。时速至多是40里吧,吭吭唧唧在盘山路上摇晃,头就发昏。不一会有人晕车,前边的人趴在窗口呕吐,风把脏物又吹到后边窗里,前后便开始叫骂。司机吼一声:甭出声!大家明白夫和妻是荣辱关系,乘客和司机却是生死关系,出声会影响司机的,立即全不说话。路太窄太陡了,冰又瓷溜溜的,车要数次停下来,不是需要挂防滑链,就是出了故障。到了秦岭主峰下,那个地方叫黑龙口,是解手和吃饭的固定点。穿着棉袄棉裤的乘客,一直是插萝卜一样挤在一起,要下车就都浑身麻木,必须揉腿。我才扳起一条腿来,旁边人说:那是我的腿。我就说:我那腿呢,我那腿呢?感觉我没了腿。
③90年代初,这条公路改造了,不再是沙土路,铺了柏油,而且很宽,车和车相会没有减减速停下,灯眨一下眼就过去了。
④⑷以前棣花有两三个司机,在县运输公司开班车,体面荣耀。他们把车停在路边,提了酒和肉回家,那毛领棉大衣不穿,披上,风张着好像要上天,沿途的人见了都给笑脸,问候你回来啦?就有人猫腰跟着,偷声换气地乞求明日能不能捎一个人去省城。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
⑤我每年十几次从西安到棣花,路经蓝关,就可怜了那个韩愈,他当年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呀,便觉得我很幸福,坐车三个半小时就到了。
⑥过了2000年,开始修铁路。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各家在通知着外村的亲戚都来,热闹得像过会。中午时分,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
⑦有了火车,我却没有坐火车回过棣花,因为火车开通不久,一条高速路就开始修。那可是八车道的路面呀,洁净得能晾了凉粉。村里人把这条路叫金路,传说着那是一捆子一捆子人民币铺过来的,惊叹着国家咋有这么多钱啊!每到黄昏,村后的铁路上过火车,拉着的货物像一连串的山头在移动,村人有的在唱秦腔,有的在门口咿咿呀呀拉胡琴,火车的鸣笛不是音乐,可一鸣笛把什么声响都淹没了。我第一回走高速路回棣花,没有打盹,头还扭来转去看窗外的景色,车就突然停了,司机说:到了。我说:到了?有些不相信,但我弟就站在老家门口,他正给我笑哩。我看看表,竟然仅一个半小时。从此,我更喜欢从西安回棣花了,经常是我给我弟打电话说我回去,我弟问:吃啥呀?我说:面条吧。我弟放下电话开始擀面,擀好面,烧开锅,一碗捞面端上桌了,我正好车停在门口。
⑧在好长时间里,我老认为西安越来越大,像一张大嘴,吞吸着方圆几百里的财富和人才,而乡下,像我的老家棣花,却越来越小。但随着312公路改造后,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修成,城与乡拉近了,它吞吸去了棣花的好多东西,又呼吐了好多东西给棣花,曾经瘪了的棣花慢慢鼓起了肚子。棣花已经成了旅游点,农家乐小饭馆到处都有。小洋楼一幢一幢盖了,有汽车的人家也多了,甚至荒废了十几年的那条老街重新翻建,一间房价由原来的几十元猛增到上万元。以前西安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如今西安打一个喷嚏,棣花人就问:咱是不是感冒啦?他们啥事都知道,啥想法也都有。而我,更勤地从西安到棣花,从棣花到西安,我不再以出生在山里而自卑。车每每经过秦岭,看山峦苍茫,白云弥漫,就要念那首诗:“啊,给我个杠杆吧,我会撬动地球;给我一棵树吧,我能把山川变成绿洲;只要你愿意嫁我,咱们就繁衍一个民族。”
⑨就在上个月,又得到一个消息,还有一条铁路要从西安经过棣花,秋季里动工。
(选自 2009年07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堪称是一篇奇文,看似信手拈来、不经意间的选材,却是涉笔成趣,极富理趣美。“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奔波颠沛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
B.“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采用细节描写。能形象地表现出因交通建设的发展而使棣花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后老人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
C.隐含在文字背后的委婉含蓄,浓郁深厚的恋乡情结,使本文极具情趣美,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 |
D.本文语言生动,辞藻丰富华丽,诙谐幽默,口语化,却极显机趣美。 |
【小题2】从棣花到西安,道路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如何突出这种变化?(6分)
【小题3】第⑻段加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分析概括?(6分)
【小题4】贾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多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曾告诫自己,不要在名山上做文章,不要在胜景上做文章,到日常生活中去,让日常生活走进散文中来。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是如何体现他的写作风格的。(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