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的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有命(句中语气词)
B.能行叹复坐愁(怎么)
C.酌酒自宽(表目的连词,可译作“来”)
D.心木石岂无感(不是)

试题答案

A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随着)

B.

短随化,终期于尽(高,长)

C.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趋向,取向)

D.

之所欣,俯仰之间(奔向)

(2)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  ]

A.

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

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3)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

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哂之  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饥馑  因:趁着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或:有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为国以礼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与点也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异日耳/俟:等待
B.性不耐久/客:客居
C.不是也/烦:担心
D.素不习生/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惟虚心能进步
B.窘极,则书易米/老吾老及人之老(《孟子》)
C.夙构者莫为胜/夫晋,何厌有 
D.莫贫敏轩/躬自厚而薄责人(《论语》)
3.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
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
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禀性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不愿求取功名。
B.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C.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D.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日夜自娱自乐,使得家境更加贫穷。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译: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译:                                                                        
(3)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
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1)

三十年后,周朴园仍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鲁侍萍的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颇有感情。

B.

是做给活人看的,目的是要借此强化他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C.

是真诚的。因为从前的侍萍年轻美貌,温柔娴淑;而现实的家庭生活又不如意,加之他自己做了亏心事,多少也受到良心的谴责。

D.

较为复杂。既有对侍萍的怀念,也有忏悔的表示,同时也是为了美化自己。既是真实的,同时也是伪善的。

(2)

周朴园把年轻的鲁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目的在于

[  ]

A.

赞扬侍萍,表达自己对侍萍的眷恋之情。

B.

名为赞扬侍萍,实为掩盖自己的罪行。

C.

说侍萍很高贵,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D.

为自己开脱,并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3)

鲁侍萍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在周朴园面前说自己“不贤慧”“不大规矩”

[  ]

A.

自己因年幼无知,的确有不清不白之事。

B.

表面上是说自己,实际上是揭露周朴园的品德行为低劣。

C.

是激愤的反语,故意地讥讽周朴园。

D.

用旁人的评价来介绍自己,是谦词。

(4)

听到这些话,周朴园为什么出汗

[  ]

A.

苦痛自责

B.

羞愧不安

C.

惶恐羞愧

D.

极度痛苦

(5)

“你姓什么”一句话流露出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  ]

A.

怀疑

B.

惊奇

C.

警惕

D.

恐慌

(6)

这时周朴园为什么要徐徐立起来,断断续续地问“你,你,你是——”?

(7)

周朴园知道面前站着的就是侍萍时,为什么连连凶狠地追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目的是要弄清侍萍的意图,以便对付过去。

B.

怕鲁侍萍来纠缠,所以气势汹汹地责问。

C.

见自己的虚伪面目大暴露,便翻脸不认人,以势压人。

D.

内心十分恐惧,冷酷的面貌毕露。

E.

见侍萍瞒着身份来揭露自己十分气愤。

(8)

文中加粗的“也许”后面的意思没有说出来,如果补写出来,应该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韵雅畅,深帝旨——会:符合
B.不觉坐之疲也——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在中书省——引:推荐
D.蒸民未一餐——阙:同“缺”,缺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河为池
B.卿为而来——徐公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D.性微轻佻——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侧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