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段语句画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书富如海,百货皆有。”既然“百货皆有”,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读书之初,必先要下一番选书的工夫。 B.读书之时,当广为涉猎以求兼收并蓄。 C.读书之后,定能有所收获甚而满载而归。 D.读书前后,应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试题答案
A[ ]
A.读书之初,必先要下一番选书的工夫。
B.读书之时,当广为涉猎以求兼收并蓄。
C.读书之后,定能有所收获甚而满载而归。
D.读书前后,应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 B.②⑤④①③ |
C.⑤④①②③ | D.②⑤①④③ |
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画线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 B.②⑤④①③ |
C.⑤④①②③ | D.②⑤①④③ |
①我们梦回大唐的脚步从这里开始
②一阵阵的东风,吹着广场西边的猎猎旌旗
③抬眼望去,广场南边的大雁塔,勾心斗角,青瓦高阁
④音乐喷泉北边坐着几个大学生谈笑风生
A.①④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小观众的卖力捧场是造成“喜羊羊”高票房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些陪着孩子走进电影院的成年人表示:低幼的剧情加上宛如加长版FLASH的画面,让他们几乎不能入戏。
①“现在白牛和黑牛的奶都不能喝了,只有我们黄牛的最安全。”对诸如此类的台词,小朋友一时反应不过来是什么意思,却让电影院里的大人会心而笑。
②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严伟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为了吸引成年人,增加了不少成人化的台词,影响了部分孩子对影片的理解。
③美中不足的是,虽然“老朋友”的一颦一笑的确让孩子们乐不可支,但不少孩子走出电影院时仍不懂片中那些关于山寨、三聚氰胺和黑屏的台词。
④不过,“喜羊羊”离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很远。
⑤这些台词突破了国产动画电影以往在观众定位上的低龄化瓶颈,让人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老少咸宜的希望。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
“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________”。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________。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赏析第8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________
B________
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4、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5、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 “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6.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说“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请问,“人和苇结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
17.阅读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8分)
⑴“正草因为有骨性,更多用来铺房、填房碱”一句有何作用?
答: 。
⑵作者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答: 。
18.联系全文看。白洋淀人民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品质的?(4分)
答: 。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荷花淀》相比,题材相同,风格一致,都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B.文章先描绘了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然后转入叙事写人,以物衬人,自然合理。
C.文中的苇,作为作者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地位显赫,可以说处处皆苇,处处皆人。
D.本文之所以感人,关键是感情炽热至真,尤其是文章结尾段,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的赞颂之情。
E.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一方面有利于表现普通民众的朴实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文中“短兵相接”的场面真实、可信。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后边的问题。
他一共列举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我现在抽出几条来说一说。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讲的是“留心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________。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他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我们怎么样?不是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吗?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
第六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1)请依照“一样半样”格式,仿造一个能切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画线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是________。这是因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3)从节选的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我们队伍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具体表现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列两条即可)
(4)根据本文内容,“洋八股”的含义是________
(5)对本文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态度问题,是要纠正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正之风。
B.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文章的写作态度问题,是要纠正当时革命队伍中的文风不正的毛病。
C.第一、二、四条主要谈的是写作的态度问题,不认真调查,不仔细研究,写不出硬写,这都是对读者不负责的表现。
D.第一、二、四条主要谈的是写作的知识问题,不认真调查,不仔细研究,写不出硬写,这都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E.第六条是谈写作的语言问题,强调了文章语言的通俗明白的问题。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留 白
王若木
最爱留白,那是中国画的专利。我深信中国古代绘画中是没有白包颜料的,因为一处独具匠心的留白完全可以代表奔腾而从容的江河,辽远苍茫的晴空。我不明白西方绘画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将天空涂上一层厚重的乳白或淡蓝,仿佛无端地笼上一层纱,阻碍遐想的延伸。
于是更爱中国画,更时常地凝望那些留白,幻想它背后是如何一个奇幻的世界。如果画中景物是绿水青山,那留白就是山的起点、水的源头,沿着渺茫的印迹,向留白深处溯源:雨过晴天,湖山如洗,幽幽的山林间腾起一缕烟云,缥缥缈缈,游游荡荡,穿过青山竹林,惊起休憩枝头的鸟儿,于是空山间忽起一声轻啼,不是啼红了杜鹃,而是唤醒了淙淙山泉,就这样伴看俏语莺歌跳跃着滑过山脊,青山就这样从留白中绵延出来,江河就这样从留白中流淌出来。如果画中景物是一株老梅,那么留白就定是落红成阵。“粉粉红红不把东风怨”,这时还应有一阵阵清风拂面,让花瓣随风摇曳,仿佛要落入满天霞光里沉醉,就这样消失在留白的尽头。
一直以留白应孩出自闺阁,想必还要诞生于雨天。“昨夜风斜雨细,种种恼人天气。”循声望去,是一位袅袅娉娉的二八佳人伫立在游廊下,清澈的眸子望望窗外连绵阴雨,又攒蹙起眉尖。她的步子缓缓移进一处轩榭,目光定在几案上那张未完成的烟雨竹影圈上。她的纤纤玉指慢慢地摇着团扇,回忆起那一日上香归来,也是这细雨霏霏天气,忽而看见路旁人家几株疏刺刺的细竹,在雨中越发显得青翠,她早已把细竹勾勒好,丽那烟霞该如何描绘,却怎么也画不出。她又一次提起笔,在半空中悬了一会儿,又搁下。几同来,她已厌倦这重复多次的动作。“罢罢罢,不为这劳神费心了。”于是,画上只留下几竿细竹,时光流转,留白风气渐行于世,此时的留白不再是画者的无心之笔,而是他们的精心构建,它不是留出来的,是画出来的,说留便有了些施舍的味道,唯一不变的是那白,它永远是画者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等待观者细细品味。
留白永远是欲言又止的,留白永远是伤感的,无论画者多么奢华的笔触与艳丽的色泽去描绘花团锦簇、歌舞升平,那留白必定是隐着的一滴泪。“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这是词中的留白,传奇中演不完痴男怨女旷世奇缘,唯有陆游与唐琬的《沈园梦》最为哀怨。虚妄的爱情悲剧总会有个浪漫的结局,如《梁祝》的身化翩翩彩蝶,《牛郎织女》的“七夕”鹊桥相会,连《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丽《沈园梦》只有蓬山遥远、阴阳相隔的结局。山阴沈园,自从陆游与唐琬写下《钗头风》,便只剩下忧伤。“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自此,沈园春色再如何撩人,也敌不过写着《钗头风》的那面灰墙。
白是斑斓色彩的凝炼,未尽的言语,最平实的感动都蕴藏在里面。再繁芜的情境也变得虚浮,最真的是平和。“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最爱这时的柳永,是放荡不羁的少年,带着几分赌气,顺水推舟自称“奉旨填词”,做着这样一个叛逆的举动,然后在勾栏瓦肆流连,吟唱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成就自己“有井水处,即能闻柳歌词”的文坛盛名,这是人中的留白,婴儿时的白应该是空白,那是真正的白,一旦成长起来,就会落上尖埃;但经历一些磨炼,便又修成另一种境界——复杂的纯真,也许唤作平和更为贴切。大浪淘沙,有意识的简单,更为难得。
几日前在一张摇滚合辑中I听到一首《留白》:“……当清晨的钟声骤然响起,我还要粉墨登场;台下坐着那些陌生的人啊,可知一色飞白它胜过浓妆。纯真像一件农裳,眼泪风干在脸旁;最终只能安静下来,斑斓色彩中一抹留白。”歌声随琴弦缓缓流淌,一心中留白自由地敞开……
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它不是留出来的,是画出来的”?
2.请根据原文简要叙述,不同领域中的留白有怎样的独特表达效果?
3.请简要赏析第2段的艺术魅力。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陆游和唐婉以及柳永的故事体现出怎样的人文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人间鲁迅
①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②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③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④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 的欢呼和 的呼号,目睹了 的鲜血和 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⑤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疑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⑥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⑧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15.文章第④段画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妄 悲惨 淋漓 升腾 B.愚蠢 悲惨 殷红 升腾
C.愚妄 悲伤 淋漓 潜伏 D.愚蠢 悲伤 殷红 潜伏
16.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17.指出下列语句在句中的含义。
(1)“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3分)
答:
(2)“铺垫与厚饰”(2分)
答:
18.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鲁迅是巨人”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B. 他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他把攻击的目标直指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
C. 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
D. 他提倡韧性的战斗。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对于鲁迅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B.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热的革命精神感召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C.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奥林匹斯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
D.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