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语句不是出自李清照作品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试题答案
C[ ]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年),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
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赠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他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说: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
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一句“恨无知音赏”,表明了诗人孤高自赏的寂寞心绪。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再如《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
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前一首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后一首表现傍晚泛舟时的散淡逸兴,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纯意洁,脱尽凡俗之气。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却很醇厚。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选自《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袁行霈主编)
1.这是一篇介绍孟浩然思想、生活经历以及作品风格的文章,请你与课文《孟浩然》进行比较阅读,说一说两者在写作风格、论说重点方面的区别。
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说道:“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你能从课文《孟浩然》里找到相关的解释吗?
________
3.文中简要概括了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特点,请分条列举之。
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你能说说盛唐之音的主要特点吗?
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善属文,工书画 工:擅长
B.世宗以景故,不纳 纳:接受
C.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 克:完成
D.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赦:赦免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勤于政务的一组是( )
① 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⑤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为宰相。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李常过其家 过:经过
B、闻者壮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未闻命而卒 B、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樊哙覆其盾于地
C、至是首问焉 D、 其重之也如此
青麻头伏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3)、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心 泉
张佐香
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像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流淌。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夹杂着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
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从地脚下的石缝里涌出,从头顶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流动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身心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充实。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间断地奔流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灰颓沉湎?
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有泉,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苏轼闳肆奔放的词文,还有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尊严与崇高。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孔子,比如释迦牟尼,还有圣雄甘地……这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
健;它扑灭我心内的燥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内心的峡谷里澄波荡漾。夜半突然醒来,我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底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轻、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 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观照心泉,让思想走进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做人与处世》)
14、作者在文章开头叙述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时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5、文章第一、第二段围绕“古诗文中的泉”“旅途中的泉”展开描写,结合内容,概括两者有什么不同。(6分)
16、作者说“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6分)
17、摘引文章中的一句话,并结合这句话,简述你读这篇文章最深的一点感悟。(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泄,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的变成一块泥。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的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朦胧不得了。套上车子,披一身星光,冒着晨风,朝曦把人引上了征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回头望望这一副大红门联,意味够多长呢。
门口一个破席凉棚撑着夏天的太阳,为着什么东西奔跑的行人走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的热土的道,望着这凉棚像沙漠中的人望见了绿洲。三步并成一步赶上来,卸下身上的负担,扪下沾着汗水的檐溜般的布眼罩,坐在一条长凳上用草帽或是手巾扇风。几碗半冷的残色的茶水浇下去,汗马上从身上涌出来,各人身上背着一身花疏的阴凉。设若有一个像蒲留仙一样的人物,夹在这杂色的队伍里,每个人你借给他一把蕉叶,那么一部聊斋会很快地集起来。
这些人,在这儿留一个脚印,便飞鸿似的去了,没有留恋,没有感伤,在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儿挂这一翅膀。水不是白喝,临走总得留下几个钱,百儿八十是他,三百二百也是他,主人不会嫌太少,伙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但当你起身以后,“再来!”这一句淡淡的话,每回是不会忽疏的。
野店的常主顾是车伙子。他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去运货贩卖,去的时候带着本乡的土产。这些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展得老长,道上的一帆尘土是他们的旗号。一走近了店口,把车子一插,用披布擦去了脸上的汗,弓弓着腰很自然的踏入了店门。因为太熟照例有称号,姓王的是王大哥,姓李的是李二哥。小伙计牵牲口倒水忙乱一气,住一会,叫一袋旱烟把粗气压下,饭上来了。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肥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吃起来有点可怕。w.&w.^w.k.s.5*u.c.#o@m不,不能说吃,应是说吞。看那个劲,饼如果是铁的,肚子一定变成熔炉。饭后为了消暑,走到水瓮边去,捧着大瓢的生水往下灌,声音咚咚的可以听好几步远。“掌柜的算账!”这是一闭眼的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外边算盘珠一阵响,几吊几百几十几,小伙计一口喊出来,接着是查铜子的声音。一巴掌钱接到手里,含着笑走到财神位前,不远不近向大粗竹筒内一掷,哗……啦啦……果真是钱龙汇海了。
这些老主顾来到店里若是逢着佳节,——端阳,中秋,元宵,不用开口,半壶白干,四样小菜碟便送到眼前了。喝了不够,还可以再开一回口。不打钱,这算主人的一点小意思,不要看这是小节,主人的大量与吝啬往往作为客人去留的关键。谁不愿用百年不遇的一壶酒去做招徕的幌子?
秋天,连线的阴雨把一个远道的客人困在野店里,白天黑夜分不开界限。闷闷的用睡眠用烟缕打发日子。风挟着雨丝打进纸窗来,卧着,从眼缝里闪进来一片阴暗,粗人就算是不善于愁,一只孤鸿也难免于凄凉。等着,胸中灼火的等着,等到雨丝一断,他是第一个把脚印印在泥上的人。
时间把什么都变了。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夕阳古道瘦马”的趣味算完了。野店是诗意的,然而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第四小节点出野店的一副对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
结合语言风格,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内涵。
▲
作者称野店的客人,有时是“你”,有时又是“他”、“他们”,这样的人称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 ▲
请结合野店诗意的表现,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4题。
古城信步
李剑锋
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恍如梦境的古城,吸引了海内外游客陶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间,如痴如醉地呼吸远古空气,聆听纳西古乐,鉴赏东巴文字,领略滇西风情。
古城是依着狮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街道连接小巷,小巷衔着万户门洞。门洞内为“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的纳西宅院。宅院既有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居民的情调。这些蕴含纳西传统母房文化的宅院,主要由平房、妹楼、明楼、骑厦楼、古宗楼等组成。望着这些房子,我感觉到纳西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她奇迹般地将东巴经书、东巴古典舞蹈、东巴音乐以及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东巴文字等完整地保存下来。
古城还是一座水中之城。我循着叮叮咚咚的水流声,走进了古城新华街。与江南水乡平静的水不同的是,古城的水是湍急地流着的。尽管水流急,但河岸很低,两岸绿树婆娑,垂柳依依。
古城的河上,有很多桥。桥是古城的神来之笔,它使古城充满灵性。在草丛中,在垂柳间,那一座座桥就像一条条彩虹,把古城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了蓝天、白云、绿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到了阿余灿至大石桥一段的街道,我信步走上大石桥的桥头,往南眺望,古城北面的玉龙雪山直指苍穹,发出的炫目银光,折射得古城迷离而神奇。当我调整视线往桥下看时,惊呆了:河水留有雪山的倒影。抬起头,眼前的景色使我又醉了:河道上,一座座古栗木板桥离河面很低,掩藏在绿柳草丛中。河水碰撞岸堤溅起水花,洒在桥板上,增添了桥的鲜活情趣。就在这时,一曲空灵飘逸的纳西古乐,从不远处漫了过来,流遍我全身,沁入我肺腑。
随着音乐,我踅进一间古乐馆,择个临窗见河的位置坐下,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十余位年逾古稀的纳西乐师的演奏。一曲曲古奥的音乐,使我尘念尽除、心静如水。
从古乐馆出来,行到大石桥至百岁坊小巷时,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光滑、陡斜,顺着栗木板桥,望向对岸,纳西民居从河岸砌起,墙上攀满藤本植物,疏影横斜,满目一派寂境。在白沙铜街至“刮当阁”匀水处街道,水声大了起来。西河水流到这里,变得如脱缰的野马狂奔向前,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刮当阁”匀水处两岸,种满粉团花树和柳树。柳条缠花枝,在风中轻轻起舞,微微发出簌簌声,蝴蝶翩翩翻翻,辨不清是花还是柳……这又是古城一处独特的景观。
傍晚时分,我走出古城,来到华灯高照的广场。这时,天又下起雨来,雨点打在身上,既像为我洗尘,又像为我洗礼。对我来说,古城之行,不就是一场文化洗礼吗?
雨中飘来的纳西古乐,显得更加悦耳,更加醉人。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11日)
1.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联系全文看,“别具一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析第7段的写景方式。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倒数第2段画线句的理解。
快速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因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必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正确把握文意,也才能准确深入地领会文章结构和语言妙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通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粪。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太远的优越感里;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机,抗争看随波避流的命运;贪婪的藤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南太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来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6)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才能安身立命。它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攫取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睿委曲求全…-·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7)然而.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8)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
(9)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0)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垒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傲蔑.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萧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问,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棱柱傲雪.节节千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主,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如颜婢膝是一辈子.云淡风清、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淡,心灵上的丰足。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盈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他可以很人世。
人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本文题为“淡竹”。3—4段却写到了稻子、银杏、梧桐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的第l3段.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观全文,作为“植物中的另类”.“清瘦且憔悴’的淡竹有哪些特点?就这些特点作者
赋予了它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