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拖其衣裘、取戈剑者 D.其不仁兹甚 |
试题答案
B
|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为大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1、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罪益厚。 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假使。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
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其不仁兹甚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A、今王鼓乐于此
B、众闻则非也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窃其桃李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
A.杀一人,谓之不义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C.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D.孟子将之楚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①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前,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注]①贲、育:孟贲和夏育,壮士。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折服)
B.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与……交好)
C.最后病,庄助为请告(续假)
D.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批准)
(2)与“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中“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4)与“甚矣,汲黯之戆也”这一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5)“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 是
[ ]
A.陛下对内要求繁多而对外施行仁义,怎能取得唐虞治国那样的政绩呢?
B.陛下对内欲望很多而对外施行仁义,那又何必要去学习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C.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样达到唐虞治国那样的境界呢?
D.陛下对内心欲望很多而对外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学得到唐虞治国的方法呢?
(6)“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B.难道让他们一味谄媚、迎合旨意,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C.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使主上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吗?
D.难道让他们跟着别人阿谀逢迎,陷害主上做不正义之人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油水混合技术为新药铺路
针剂药物中许多具有疗效的成分都是脂溶性化学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或充分混合。为了把它们制成药品,通常将其溶解于一种“载体”油中,随后再利用清洁剂之类的添加剂将溶液分散到水中。另一种更为先进的方法是将药物裹在显微镜下可见的水溶性微粒中。但是,载体油和添加剂有令人不适的副作用、引发过敏反应并且注射时非常痛苦。而使用水溶性微粒的办法需要复杂的生产工艺。
澳大利亚大学的里克?帕什利已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两年前他发现,与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相反,假如先把溶解于油和水中的一切气体去除,这两种液体就能混合。
尽管化学家们依然困惑于个中的奥妙,但帕什利现在已经证明,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将脂溶性药物与水混合,从而告别添加剂及其副作用,同时简化药物的生产过程。这种技术也能使大豆油(它经常用来溶解脂溶性药物)和多种不同的油溶于水。而且,油滴的大小――直径约为0.6微米――很适合静脉注射。而且这样“你不用分散剂就能将油滴最小化。”他说,这种技术有可能“为生产更多无需复杂配方的注射用药铺平了道路”。
不过,这一切还不会马上发生。任何配制药物的新方法都需经过多年的试验,以满足严格的管理规定。不过,药物试验过程本身却因帕什利的技术而加快。大约40%的新型配方药都是脂溶性的,因此在试验之前必须找到让它们溶于溶剂之中的办法。目前,新药可能因为“太难”溶于溶剂而被搁置。这项技术则意味着你可以径直将药溶于水中并开始试验。
另外,改进现有的药物也成为可能。例如,重病特护区患者在长期使用溶于大豆油的镇静剂异丙酚之后,血脂可能高到十分危险的程度。如果能利用帕什利的技术将异丙酚溶于水中,这种副作用将会消除。马瑟说,这种技术甚至还能用来生产新的大麻类止痛制剂。他说,大麻含油量极高,导致人们难以生产出剂量准确的配方药。
(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4月10日 略有删改)
5.对帕什利新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技术能解决药物中脂溶性成分不溶于水的难题。
B.这种技术可以在使用添加剂时不产生副作用。
C.这种技术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简化药物生产过程的优点。
D.这种技术可以缩短某些新药物的试验时间。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比“载体油法”,在当前情况下更适合使用“水溶性微粒法”来生产含有脂溶性化学物质的药物。
B.利用目前的方法制成的药品因为没有解决脂溶性成份不溶于水的问题,使用时会出现人体不适、引发过敏反应的副作用。
C.澳大利亚大学的帕什利研究的新技术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已成熟,一旦投入使用,可能为制药带来可喜的变化。
D.大麻具有止痛作用。因为大麻含油量极高,所以,在利用大麻制备配方药时,准确的剂量很难控制。
7.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油和水是不能混合在一起的。
B.脂溶性药物的某种特性与大豆油具有相似性。
C.常规条件下如果不用分散剂就很难将油滴最小化。
D.镇定剂异丙酚很可能导致血脂高到十分危险的程度。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
C.齐人勿附于秦师不必贤于弟子 |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洎牧以谗诛 |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C.齐人勿附于秦师不必贤于弟子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从句式特征看,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洎牧以谗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惜其用武而不不终也 其可怪也欤 |
C.齐人勿附于秦师不必贤于弟子 | D.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A.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洎牧以谗诛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者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
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内圣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实现,故读书人很少满足于单纯的“清议”。民国以来,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顺利(科举制度已被废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输入,不少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而是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议”)。当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看不起当官的,起码表面上形成了两种读书人间的对峙。清流们将政治视为肮脏的勾当,将学者文人的从政称为“堕落”,其结果只能人为地扩大政治权威与知识集团的距离。我主张有能力有兴趣的读书人不妨从政,只是不该顶着“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员”的头衔,那显得对“政治”缺乏诚意和自信。读书人从政,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必然一事无成。
相对来说,知识者比较容易认同或欣赏学者(述学)和舆论家(文化批判)的角色。但这两者也自有其困境。本世纪初到抗战以前,好多知识分子自办报刊书局,形成了一种制约政府影响决策的舆论力量。从事这一活动的知识者,主要起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还有办《京报》的邵飘萍、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力主教育救国的陶行知等,也属这一行列。这些“舆论家”(借用胡适的概念),可能并非专门学者,也不从事直接的政治运作,而是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
其实,从政或议政的知识者的命运,并非我关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两者并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这里有几个假设:一、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做到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二、作为学者,可以关心也可以不关心政治;三、学者之关心政治,主要体现一种人间情怀而不是社会责任。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家和意识形态色彩不太明显的学科的专家,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比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都是既述学又议政,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扰。可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就比较难以做到这一点。
政治家要求学术为政治服务,这可以理解;有趣的是,中国学者也对“脱离政治”的学术不大热心,即便从事也都颇有负罪感。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倡“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的人格”,可任公先生首先自己就做不到这一点。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并非只是受制于启蒙与救亡的冲突,更深深根植于中国学术传统。作为学者,其著述倘若无关世用,连自己都于心不安。东林党人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写照,难怪其对无关兴亡的纯粹知识普遍不感兴趣。在已经充分专业化的西方社会,知识分子追求学术的文化批判功能;而在中国,肯定专业化趋势,严格区分政治与学术,才有可能摆脱“借学术谈政治”的困境。
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我不谈学者的“社会责任”或“政治意识”,而是“人间情怀”,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作为专门学者,对现实政治斗争采取关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态度。并非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是承认政治运作的复杂性。读书人倘若过高估计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除非不问政,否则开口即露导师心态。那很容易流于为抗议而抗议,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其次,万一我议政,那也只不过是保持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会交给的“责任”。也许我没有独立的见解,为了这“责任”我得编出一套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政治纲领;也许我不想介入某一政治活动,为了这“责任”我不能坐视不管……如此冠冕堂皇的“社会责任”,实在误人误己。再次,“明星学者”的专业特长在政治活动中往往毫无用处——这是两种不同的游戏,没必要硬给自己戴高帽。因此,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若如是,则幸甚。
(1991年4月中旬(初刊《读书》1993年5期))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民国以来,读书人不再以做官为唯一出路,主要是为了发展其文化批判性格。 |
B.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知识者以民间的文化人身份对社会发言,起到了文化批判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
C.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既能保持其人间情怀,又能发挥其专业特长。 |
D.梁启超提出了“为学术而学术”,可是他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还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行为没有体现学者的人间情怀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 |
B.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C.出于对道德沦丧、教化不行的社会文化现象的不满,朱熹认为必须行其“政教”,于是写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
D.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发现古文尚书有可疑之处,遂穷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证,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
【小题4】本文题目是“学者的人间情怀”,请通读全文,概括“人间情怀”的含意(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