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的“且”字用作副词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
试题答案
A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至鸿门,谢曰…… 谢:谢罪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凭借
C.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屡次用眼示意
D.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空隙,这里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项王默然不应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天,沛公跟从在一百多个卫士后面去拜见项王。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向项王暗示(杀掉沛公)。
C.若入前为寿你入帐向前为沛公敬酒祝寿。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要不然,你们都将被他俘获。
4.选段是《鸿门宴》一文的精彩片段,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就其人物性格和描写方法作了评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沛公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前文已有交代),所以他按时赴约,从“谢”和“北向坐”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而他的一番言辞,则既表白了与项王同心协力攻秦的意愿,又轻描淡写地用“不自意”三字掩盖了自己先入关中夺取天下的野心,同时还装出一副受委屈的样子,暗示项羽不该听信小人之言与他不和。这些地方都反映了沛公是一个富有心机、善于伪装、惯于韬晦的人物。
B.项王自恃人多势众,对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尤其是在沛公说了“今者有小人之言……”后,他竟不假思索,脱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等于把“绝密”拱手交给了敌方。而当范增多次示意他趁机杀死沛公时,他当断不断,只“默然不应”,从而失去了良机。由此看来,项王是一个刚愎自用、寡谋轻信而又沽名钓誉之徒。
C.范增,身为亚父,却背离项王意愿,项王请沛公在鸿门宴饮,犒赏三军,他却不从亡秦的大局出发,一心想着“内讧”,要项王在宴席上杀死沛公。而当项王未听从这一坏计后,范增还不死心,又心生一计,派项庄入帐,以舞剑助兴为幌子,企图趁机杀掉沛公。由此可见,范增是一个不顾大局、破坏团结、心地残忍的家伙。
D.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地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十分鲜明。刘、项的对话,个性突出;范的“数目项王”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以及项王“默然不应”的细节,神情描写,虽着墨不多,极为戏剧性,体现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肖融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实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本文的特定含义。
①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的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大槐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①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揜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选自《刘大櫆集》)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qìn)板:雕版刻书。③揜(yǎn):通“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忧伤之感。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
心恚愤而无如何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何前是而今非也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B.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于是渐不信孤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涴:弄脏。②狃:因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 |
A.又积窗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
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于是渐不信孤 |
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
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起初非常怨恨狐狸。 |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