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
②人恒过,后能改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槁矣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1)

选出与“戎车既驾”中的“既”字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

[  ]

A.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B.

相如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C.

宋人成列。

D.

来之,则安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  ]

A.

小人所腓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B.

四牡翼翼 小心翼翼

C.

君子之车 无君子莫治野人

D.

四牡业业 兢兢业业

(3)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维常之华——那是常棣的花

B.

岂敢定居——怎么安心住下来

C.

一月三捷——一月打了三次胜仗

D.

岂不日戒——怎么能不每天警惕

(4)

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直接写战争,却没有写战争的场面,只是抓住了其中的一些细节,如马、车、象弭、鱼服等。

B.

从另一个侧面书写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C.

文段对比上文,进一步写出了战争的频繁,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居无定所,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的情景。

D.

把战争带来的痛苦,算在猃狁头上,用夺取胜利的豪气冲淡思家的悲伤,化悲为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下列两句中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

对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  ]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

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①哀之;后人

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③而复哀后人

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

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  ]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

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

下列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  ]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

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③是指宋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蕾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润身:粉饰自己。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滕、扃镝
B.①士当器识为先②倒戟御公徒
C.①摭我华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①未尝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召下兵
3.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4.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人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5.把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弦高犒师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殽之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买卖商品

B.

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四张

C.

为从者之       淹:跟随

D.

郑有备矣,不可也   冀:希望

(2)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②吾子取其麋鹿,闲敝邑

③为吾子将行也

④攻不克,围之不继

[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的弦高是一个爱国的商人,他机智勇敢,那看似委婉的言词中含有对秦军的警告。

B.

第二段文字中皇武子用非常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

C.

从时间上看,这两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

D.

这两段文字在语言方面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共同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的描写也非常成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予,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昊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醉寐而其裘——亡:丢失
B.人于越而救溺子——假:假如
C.卫君吴王——怨:怨恨
D.臣请为吴王剑——相:鉴别
2.关于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人于越救溺子
②吴强
③子为是也
④吾恐子为吴王用于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丽不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遣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日:“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日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康王舍人韩凭(门客)    
B.为城旦(定罪)    
C.以示左右(命令)          
D.俄而凭乃自杀(不久)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缪其/归去来兮   
B.言愁思/吾今赴府    
C.其妻乃腐其衣/洞庭之   
D.屈体就/叶叶交通
3.下列语句全表现韩凭夫妻相亲相爱的一组是  (  ) 
①妻密遗凭书
②其妻乃阴腐其衣 
③俄而凭乃自杀  
④妻遂自投台  
⑤王与之登台      
⑥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⑦又有鸳鸯雌雄各一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⑤⑥⑦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韩凭妻何氏以信誓爱,曲折地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B.文章以鸳鸯鸟和相思树为衬托,突出了韩凭夫妻不畏强暴坚贞不渝的爱情。   
C.韩凭和妻何氏是一对忠于爱情、誓死不屈的夫妻,何氏宁死也不到王府,最后被逼投台而死。   
D.文章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其 雨 淫 淫 言 愁 且 思 也 河 大 水 深 不 得 往 来 也 日 出 当 心 心 有 死志 也 
6.将文段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日相思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①。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②。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③,以乱雅颂④,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注:①洽闻:见多识广。②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③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④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清行称       致:得到

B.

于是召谭议郎、给事中 拜:拜见

C.

不与席而之曰     让:责备

D.

而今数郑声      进:演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弘闻之不,悔于荐举

B.

所以荐子者

C.

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D.

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  ]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其不苟处。

B.

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

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徇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D.

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