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富而可求也
B.颠沛必于是
C.若臧武仲之知
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咏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①“啊,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粗的形容词“高”“低”“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B.作者独具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C.作者在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呜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啊,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咏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①“啊,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粗的形容词“高”“低”“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B.作者独具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C.作者在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呜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范增数项王”加粗词用法相同的是

[  ]

A.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

不然,何以至此

C.

君王与沛公

D.

沛公霸上

E.

范增项羽曰

F.

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G.

先破秦入咸阳者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

A.

令将军与臣有郤

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E.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F.

张良出,要项伯

(3)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将军战河北相同的是

A.

亚父者,范增也

B.

籍何以至此

C.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E.

会其怒,不敢献

F.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4)

下列各句译文正确的是: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

A.然而不是自己的意思能抢先攻入关中击败秦军,又得看见将军在这里。

B.然而我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灭了秦王朝,又能够在这里见到将军。

C.这样自己不在意,竟能先进关去打破秦国的城池,又能够看见将军在这里。

D.但是自己没有意料到有才能者先进关打破秦国,得看见将军在这里。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A.假如进到前面祝寿,祝寿完了,就可以舞剑,因为击倒沛公在座位上。

B.好像看见有人走上前祝寿,祝寿完毕,有人用剑舞起来,因此沛公被击倒在座位上。

C.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祝寿完毕,请求用剑舞起来,因为沛公他坐于前,好杀他。

D.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祝寿完毕,请求用剑起舞取乐,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了他。

(5)

判断下列各句,对的打“√”,错的打“×”。

A.本语段节选自《鸿门宴》。语段中“沛公”是刘邦,因起兵于沛,故号称“沛公”;“项王”是指项羽,名籍,字羽,人称“楚霸王”。“鸿门宴”如今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

B.刘邦率领一百余随从到鸿门,向项王道歉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是真实的,因为有个鲰生曾劝过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这“小人”便是“鲰生”。(  )

C.《鸿门宴》中语言精练富有特色,有很多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本语段中有一个叫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句子,如今人们使用它,是比喻某种言语行动从表面上看来没什么,实际上是暗中有所图谋的。(  )

D.刘邦深知自己的势力不足与项王抗衡,因而亲自到鸿门拜谢,解释,尽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又表示自己不居功“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掩饰自己的政治意图,反而说是“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样说的目的是讨好项羽,平息项羽的愤怒,表现了刘沛能屈能伸,虚伪狡诈的性格特征。(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冠者五六人

D.唯求则非邦也与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吾一日长乎尔以

B.非曰之能

C.吾点也与

D.是故哂之是故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5.翻译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冠者五六人D.唯求则非邦也与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吾知也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D.因之以饥馑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吾一日长乎尔以B.非曰之能
C.吾点也与D.是故哂之是故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小题5:翻译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冠者五六人D.唯求则非邦也与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吾知也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D.因之以饥馑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A.吾一日长乎尔以B.非曰之能
C.吾点也与D.是故哂之是故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
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
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
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小题5】翻译句子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分)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