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的加粗词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步余马于兰皋兮 A.鸷鸟之不群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屈心而抑志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 |
试题答案
C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汉中教授 除:授职
B.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辄:总是
C.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托:推托
D.幸勿杀之 幸:希望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朱棣发北平
B.又以荐召至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
C.即召使讲解 即事不济
D.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或劝帝他幸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孝孺常把宣明仁义之道、达到太平之境当作自己的责任
B.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燕军起兵后,在朝堂上商讨,诏令、檄文都出于方孝孺之手
C.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派人以割地(向燕王)许诺,拖延几天,东南方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
D.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
北方军队不擅长驾舟操楫,(两军)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
4.下列语句全都表现方孝孺“忠诚”精神的一组是( )
①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
②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
③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
⑤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
⑥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方孝孺出身官宦之家,年幼时机敏,读书勤奋;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门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
B.方孝孺因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建议皇太子应当用他用到老,后来他被仇家连累被捕,太祖见其名立刻将之释放。
C.惠帝命诸将把舟船和军队聚集在江上,想与燕王决一死战,但陈瑄此时率领战舰降燕,燕兵于是成功渡江。
D.姚广孝曾建议成祖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就绝迹了,可成祖阳奉阴违,假意应承,最终下了毒手。
6.本文中,方孝孺最终选择“慨然就死”,体现了他贯彻一生的精神追求,他的精神追求是什么?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你的阅读经验或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领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涉江》部分段落,回答问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选出与例句加粗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
例句:旦余济乎江湘
[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在乎山水之间。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吾知”的楚国的现实。
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侍”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人的智慧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骐骥:劣马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成功,成绩
D.用心躁也——躁:浮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心备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对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B.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分别从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条理清晰。
C.本段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韵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D.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三句从反面论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则是从正面加以论证。
4.请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陈 霁
(2)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3)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4)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5)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6)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7)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8)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9)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10)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11)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12)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13)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14)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15)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16)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17)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18)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19)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20)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21)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
1.第(7)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9)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D.第(17)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19)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
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
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对比:__________________。类比: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
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