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句子语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主语是“月光”)
B、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主语是“小屋”)
C、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谓语的中心
      语是“发现”)
D、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
      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主语中心语是“传
      统”“学风”)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邂逅黄姚,如同邂逅时间犯下的一个美丽的错误。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同时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②藏于深山之中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水,才是黄姚传奇的起点和终点。通达三江的姚水,使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出海通衢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随着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当姚水退去之时,时间吻别了这座古镇,悄然而去。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有谁人知晓呢?

③百年之后,与时间一同归来的,是异乡人的惊艳。当那些来自尘嚣的人们终于到达了神话的彼岸,他们的第一感觉早已题写在古镇一幅斑驳的楹联之上---“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明清风格的岭南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街道,更有一方痴山醉水,重重古木参天。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今日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的风情,是令人难以抵挡的。

④古镇的街道,全部是由黑色石板镶嵌而成,年深日久,已被先人的双足琢磨得漆亮如玉。漫步其上,仿佛漫步于岁月一声悠长的叹息。那淳厚的质感,令我甘心在这古镇的青石街上做一缕幽魂,看岁月如何无情,又如何任是无情也动人。

⑤四处弥漫的宁静是黄姚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气是黄姚的内涵。传说,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黄姚就出过11名举人。举子们当年的书生意气、诗酒风流早已浑然内敛,如今的黄姚依然君子如玉,触手也温。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一块块牌匾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的名片,所谓温柔敦厚,所谓骨感峥嵘,昨日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⑥黄姚依然是任运而恬淡的。这里的人们乐山,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仁者;这里的人们乐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智者。信步走去,但见逐闹嬉戏的童颜稚子,皆有三分灵气,枯坐檐下的鹤发老者,尚带七分古风。便是柴门犬吠、舍里鸡啼、梁间黍香,但凡此间风物,皆有一段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

⑦黄姚依然是一卷尘缘未了的浮世绘。斜晖晓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衣舂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歌哭,是古镇的灵魂。青石街上的木门常常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来是“吱呀”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由沉睡中醒来,慵懒的打了个哈欠,迈进去便有一脚踏空的晕眩,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恍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

⑧黄姚依然是时间的迷宫。当你凝望那琉璃彩瓦、画栋雕梁,仿佛你凝望的是历史,其实你凝望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走过一条条静谧幽深的青石老街,仿佛你穿越的是寂寞,其实你穿越的是繁华,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抚摸那褪色的门楣、模糊的雕像,仿佛你感受的是粗朴,其实你感受的是精致,是流年镌刻、风描雨绘的精致。

⑨这就是黄姚,千年一梦的黄姚,多少异乡人远道而来,只为见证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的窗棂,只为猜测古祠深宅背后所隐藏的几许红尘无奈,只为聆听那一江碧水缓缓讲述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第①段中“美丽的错误”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姚江水位下降,古镇失去了旧日的繁华,与世隔绝,但恰好因此保留了它的历史文化风情,成为世外桃源。

B.第③段的意思是说时隔百年之后,异乡人惊艳于黄姚九宫八卦陈式的街道、痴山醉水和重重参天古木,惊艳于昔日桂东名镇成了今日的世外桃源。

C.“骨感峥嵘”指一个的个性、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文中是说如今的黄姚仍留有昔日的文气与灵性。

D.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安宁的世外桃源的形象,突出强调了古镇深厚的历史积淀。

E.人们远道而来黄姚,是为了见证这千年古镇的魅力,探测古祠深宅背后的隐私,聆听一江春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21.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是哪两项 

A.作者邂逅黄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的深深震撼,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同时对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深感惋惜。

B.第②段写历史的回顾,文字简洁精炼,短短几行文字就把黄姚古镇从繁华到寂寞又再度兴盛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原因做了高度概括。

C.第⑤段写黄姚“四处弥漫的宁静”和“幽幽散发的文气”,并举古镇的科举成绩为例,突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第⑥段活用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成语,意在说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已经浸润了黄姚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物,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

E.第⑧段用“历史”与“时间”、“寂寞”与“繁华”以及“粗朴”与“精致”对举,突出强调了黄姚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今魅力依然。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题。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于楚也(从属二主)

B.

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节)

C.

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假设)

D.

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2)

下列各组加粗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夫晋,何厌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用亡郑以陪邻

不阙秦,将取之

C.

还也

又欲肆西封

D.

人之力而敝之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3)

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叙事完备,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叙述中多用伏笔,暗含意味。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表面交代晋军、秦军分驻两地,实际上为下文烛之武分化秦晋提供可能,为瓦解秦晋联盟埋下伏笔。

B.

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如第二段先写佚之狐荐贤,语气非常肯定,让人看到解围的希望;再写烛之武的拒绝和牢骚,为解围又蒙上阴影;然而郑伯的自责与劝告,又最终打动了烛之武,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堪称“尺水兴波”。

C.

本文集中表现出《左传》善于“记言”的特点,烛之武的一段说辞,由郑国必亡入手,以退为进;进而分析亡郑于秦有害,于晋有益;然后指出晋国亡郑以后,必然进犯秦国;最后点出晋国过河拆桥的不光彩历史,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显示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D.

本文除了成功刻画了烛之武这一主要人物,一些次要人物也写得极有光彩,如写晋文公,在盟友变故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盲目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寥寥几句,就把一个具有广阔胸怀和深远谋略的政治家的形象勾画了出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刺青民工
刘心武
  我常到马路对面一家咖啡馆约见熟人。那天聚完了已经天黑,独自回家。过马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走过街天桥,一是穿过马路下的桥洞。过天桥置身于万丈红尘,安全,但费时较多;过桥洞路径短,但那桥洞里没有路灯,摸黑穿过时总有些忐忑。自己曾多次夜里穿过那约五十米的桥洞,一直平安无事,那天图省时也便奔桥洞而去。
  真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正值夏末,天气溽热,偏那晚云遮月、雾霾浓,迈进桥洞没几米,竟是完全漆黑一片,那边洞口只有模糊的微光,望去更觉疹人。走了不足十米,我后悔不迭,毅然转身返回,毕竟已是望七之年,腿脚哪有当年麻利,匆促转身时,不禁一个趔趄。惶恐间,忽然右手腕被强力拽住,紧接着更有一条坚硬的胳膊将我从左边搂定,同时闻见一股体味,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此生休矣!正巧桥洞那边来了辆小轿车,前灯打得雪亮,顿时使漆黑变为刺眼,本能地低头,恰望见那攥住我的大手的臂根处,有刺青,是一个“忍”字!
  “老大爷,没崴了脚吧?没闪了腰吧?”在强有力的手与臂的护送下,我被扶出了桥洞,又走了十来米,在路灯下,我看清了紧贴着我的人,是一个精壮的赤膊男子。他见我无大碍,松开手臂,站开。我才发现,他还有个同伴,比他矮,身体单薄些,年龄应该略大些,与我目光相对时,微笑着问:“把我们当坏人了吧?”
  误会当然马上消除,我连连道谢,又埋怨:“这桥洞真怪,一直不安灯。”年龄大些的就说:“大爷就住附近吧?既然常从这桥洞走,就该记着带个手电筒。”扶过我的壮汉则说:“他不安灯,你们就总忍着?为什么不投诉?不去告他们?”
  这话让我马上想起他手臂上的刺青,不禁笑了:“咦,你那刺在身上的是什么字?怎么你要自己忍,不让我忍?”一来二去的,我们竟话语投机,双方都想多聊聊。
  我告诉他们,其实可以不必马上回家,而且下次会从天桥上过去,也很安全,如果他们也不忙睡觉,无妨到那边小餐馆坐坐,一起喝点啤酒。没想到壮汉说,他已经五年不喝任何酒了。我灵机一动,就建议:“要不,到那边肯德基店里坐坐,喝点饮料,再聊一阵?”他们都朝肯德基那边望,脸上的表情很微妙。年龄大点的就说:“我们的人没进那里头的。”我说:“我也很少进。一起去坐坐有何不可?”我坚持,他们服从,于是一起坐进了肯德基。我去买来三杯可乐,看见壮汉已经套上了一件红色的T恤,小了起码一号,把他的胸肌箍得暴突,那恤衫上印着一家陶瓷厂的名称与地址电话,估计是作为福利分发的。他们分别拿出十元钱给我,我推开:“说好了我请,再啰嗦就是不尊重老人。”
  他们是那边街上正建造着体积庞大的商用楼的河南民工。壮汉姓邓,年龄大些的姓张,他们说算是工程队里辈分大的,其实一个才临近四十,一个才四十出头。说起打工的日子,他们说:“平平淡淡,就是睡觉、吃饭、干活……再吃饭、睡觉、干活……晚上到街上转一圈,就算文娱生活吧……年关前结算工资,带回家去。”那为什么往身上刺“忍”字?邓师傅把另一只胳膊显示给我,那上头刺着两个并排的字:“爱恨。”字是五年前他自己刺上去的,先用墨水写好,再用针尖密密地扎。那时候外出打工常领不足甚至领不到工资,他领头干过好多事,他轻描淡写,我想象丰富。总之,最激烈的一次,他酒后发威,没领到欠薪,却进了拘留所。“那几年可不平淡。现在的平淡,是努力争取来的。”现在听来平淡得也不错:工资不拖,还有保险,伙食绝对管饱,每月最多可以预支出150元零花钱,年底回家或工程结束时,能有较为满意的收获,家里的旧房翻盖成了新房,儿子闺女都供得起他们上高中。邓师傅说现在想把两边胳膊上的刺青都去掉,张师傅就说:“那没办法了。也算文物吧。”
  我想细问他们究竟怎么争取到自己权益的,但天实在已经很晚,大家都该休息了。他们送我过了天桥,才回工区。我想起邓师傅问我为什么能忍耐那桥洞无灯的状态直到如今的几句话,不禁茫然。(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2期)
1.联系小说内容分析,分别指出民工邓师傅手臂上所刺“爱”“恨”“忍”三个字在文中内容上的体现及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概括该篇小说塑造了农民工怎样的形象?本文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     ]
A.“我”经常到咖啡馆约见熟人,为了节省时间不惜冒险从没有路灯的桥洞横穿马路,说明年近七旬的“我”生活并不轻松,很忙碌。
B.当“一条坚硬的胳臂”“搂”住“我”时,“我”很害怕,甚至冒出“此生休矣”的念头,说明“我”在潜意识里歧视民工,将民工当坏人。
C.对于桥洞没有路灯一事,张师傅提醒“我”带手电筒,邓师傅则主张“我”去投诉,去控告,反映了张师傅的细心、沉稳和邓师傅的率直。
D.张师傅称邓师傅手臂上的刺青为“文物”,说明在张师傅心里,民工“不平淡”的历史尽管已成过去,却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E.本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者的关注与同情,对现实与人生的思索。凝重深沉,发人深省。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屋皆,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

  公退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①,高则高矣!井干、丽谯②,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③;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至道乙未岁,自翰林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

注:①齐云楼,唐朝恭王所建;落星楼,三国时孙权所建。②井干楼,汉武帝所建;丽谯楼,曹操所建。③稔,年。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屋皆然 比:连,并

B.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状 具:具体

C.

江山之外,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但,只

D.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滁上 出:贬谪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比屋皆

子声丁丁

B.

其价廉而工省也

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C.

公退

岂惧竹楼易朽乎

D.

皆竹楼之助也

不取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很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文从黄冈用竹瓦建屋说起,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写登楼远眺,写楼中六宜,写谪居情怀,着墨不浓,情韵淡远,朴实感人。

B.

和四大名楼的高华富丽相比,竹楼实在寒伧至极,然而高华富丽中藏污纳垢,小小的竹楼却有千般雅趣,万种风情。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荒淫奢侈的生活,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

C.

篇末由竹工的话引出自己仕途屡遭贬黜的经历和对前途的忧虑,表露了自己对世事无凭的哀伤,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和不平。

D.

本文表面是在写竹楼,实以写人明志,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作者把廉价省工的竹楼写得情趣盎然,文中极力渲染了豁达自适的谪居之乐。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甲]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乙]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1.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并解释。

纤纤作细步(     )(     )

明月珰(     )(     )

受母钱多(     )(     )

勤心养公(     )(     )

便利此月内(     )(     )

青雀白舫(     )(     )

钱三百万(     )(     )

交广市珍(     )(     )

2.选文[甲]第二段写了哪两件事?各表明刘兰芝怎样的性格特点?

3.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新妇起严妆(梳洗打扮)      腰若流纨素(洁白的绸子)

B.六合正相应(合适)        良吉三十日(“良辰吉日”省称)

C.交语速装束(穿好衣服、化好妆)  络绎如浮云(接连不断)

D.婀娜随风转(轻轻飘动的样子)   郁郁登郡门(热热闹闹的意思)

4.“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对这几句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堂别姑,泪落不止,和小姑叙旧,希望小姑在阿母面前美言几句。

B.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过得快。

C.这几句话客观地叙述了兰芝眼看着小姑长大成人的事实。

D.和小姑叙旧,希望小姑能帮助她和焦仲卿维护坚贞的爱情。

5.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B.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突出其“精妙世无双”。

C.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兰芝矛盾痛苦的心情。

D.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6.对甲、乙两文内容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写了兰芝的衣履、佩饰、容颜、姿态至善至美,这是一种横向的铺叙;而“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是纵向的铺叙。

B.乙文铺叙了府君家迎娶兰芝的铺张热闹场面。

C.甲文第一段、乙文都运用了夸张性的铺陈与渲染,两段文字都用了比兴手法。

D.甲文第一段、乙文的铺陈渲染,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7.乙文极力渲染郡守家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的是造成紧迫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B.目的是侧面揭露郡守的剥削罪行。

C.目的是与后面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对比。

D.表现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品格和对爱情坚贞不移的情操。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浮屠:寺庙

B.

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明白

C.

贞甫是以亲善       益:更加

D.

盖方进于古而未也     已:停止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文字往来无虚日

②贞甫了不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B.

①此贞甫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②必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C.

贞甫之妻为兄弟

②以之上下

D.

①沈氏世居

②贞甫独书知好之如此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先交代二人的姻亲关系,然后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接着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

B.

沈贞甫为人刚直,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他就不会对他们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回避。

C.

沈贞甫特别喜欢读古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书,他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

D.

本文通过写自己昔日与贞甫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文章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在朴实的记述中蕴含深情,体现了归有光文章的基本风格。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________________

(2)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