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故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景象)
B.古之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心得)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危险)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书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卒死于穷         裔:后代

B.使子厚在台省时        使:假使

C.以彼此           易:换

D.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孰:哪个

(2)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故卒死于穷裔

B.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C.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D.虽有出于人

(3)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不自贵重顾藉

B.士卒多为用者

C.材不为世用

D.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

(4)各句加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道不行于时也

B.有人力能举之

C.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

D.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日《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然有怀——怀:思念。
B.皆口腹自——役:差役。
C.饥冻虽——切:急迫。
D.犹望一——稔:庄稼成熟。
2.下列句子中加粗实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亲多劝余为长吏②便求之
B.①生生所资,未其术②遂用于小邑
C.①悟已之不谏②怀良辰以孤
D.①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既窈窕以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诸侯惠爱为德②登东皋舒啸
B.①脱然有怀,求靡途②善万物得时
C.①事顺心②于今无会
D.①时风波未静②受任败军之际
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是(     )
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④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⑤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⑥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④D.②⑤⑥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矫厉所得——不是勉强自己致力于事务所能做到的。
B.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出来做官。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程家妹妹在武昌去世。
D.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受饥挨冻虽然迫切,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出来做官却带来更大的痛苦。
6.下列对陶渊明“就官”“去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B.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如果不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他是绝对不会去做彭泽令的。
C.陶渊明辞官最根本的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真是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部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卢梭,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B.认为有坏心术。(心术,心眼)

C.要真是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心里怀着某种念头)

D.善恶的果报。(因果报应)

2.对“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寓言会把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

B.作者认为小孩子该读寓言,寓言可以让小孩子分辨是非、善恶。

C.如果社会上是非的分别、善恶果报,也像寓言中的禽兽那样公开清楚,孩子就不能读;反之,能读。

D.作者呼唤世人要净化社会环境,为小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一句中,“苍蝇”比喻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

A.卢梭和钱钟书的观点相同,都反对小孩子读寓言,各自的理由也相同。

B.卢梭和钱钟书的观点完全不同,各自的理由也不同。

C.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回到原始社会中去,那样社会只有真善美,没有假恶丑。

D.作者钱钟书是相信进步的人,他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总将战胜假恶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稷之臣也——是:这
B.且尔言矣——过:超过
C.君子疾夫曰欲之——舍:避而不谈
D.而必为之——辞:托词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冉有、季路于孔子
②图穷匕
③则将焉用彼
④今由与求也,夫子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则将焉用彼相矣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补充出来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之)也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
D.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己)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主张礼治”的一组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地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曾巩《墨池记》

1.下面给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岂信然(y6)

B.方羲之之不可(qi1ng)以仕

C.岂有徜徉肆(z@)

D.(p9)于来世者何如哉?

2.根据文意,填写下列空白处的内容(用文章的原词句)(4分)

A.《临川己》的作者是_________

B.“晋王右军”指的是________

C.王羲之曾经仰慕的人是________

D.王羲之的墨池在的地方是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粗“以”字的含义相同的两项(3分)

[  ]

临于溪,日新城  ②有地洼然而方

③方羲之之不可强仕 ④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

⑤虽一能不废    ⑥而因及乎其迹邪?

⑦其亦欲推其事勉其学者邪?

4.对下面句中三个“其”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他(指王盛) ②他的(指王羲之) ③这些

B.①还是 ②他的(指王盛) ③学舍

C.①大概 ②这些 ③那些

D.①莫非 ②他的(指王羲之) ③那些

5.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项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邪?

(确实)

②而又尝自于此邪?

(欢乐)

B项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

(出外做事)

②羲之之书,晚

(竟然)

C项

①盖亦以精力自者,非天成也

(取得)

②恐其不

(显著)

D项

①书“晋王右军墨池”之文字于楹间以

(标明)

②而使后人之如此

(尊重、推崇)

6.对下面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6分)

①虽一能不以废

[  ]

A.即使只有一点才能,也不愿被埋没掉

B.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

C.虽然有才能,也不应虚度光阴

D.虽然能始终如一,不半途而废

②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

A.况且我思念着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流传下来的好风气,影响到后世,又该怎么样呢?

B.况且我认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遗留下来的德行和思想表现在后世,又该怎么样呢?

C.况且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流传下来教化和精神影响到后世,那又会怎么样呢?

D.况且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流传下来的德行和思想被后人继承,好不好呢?

7.下面四句中,最能表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  ]

A.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B.学习有专长,才可能出成绩

C.为人要行善,发扬古人的好作风

D.天才从勤学苦练当中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错
B.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诉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能
B.且在邦域中矣 既来之,则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将焉用彼相矣 故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