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 |
试题答案
D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②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因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庄子·秋水》中的三段文字,理解后,筛取信息作答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注释:曲士——穷乡僻壤的书生
1.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少sh3o 多少 年少 翩翩少年 少仲尼之闻
B.为w6i 以为 为了 为天下笑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间ji1n 离间 时间 为河间相 两涘渚崖之间
D.长ch2ng 长城 长缨 长此以往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选出书写无误及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来
书写无误的一项是________
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__
[ ]
A.秋水时止,百川贯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B.于是乎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选出带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的项
[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两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对下列三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涘渚崖之间 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
[ ]
A.①水中的小陆地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B.①水边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C.①水边 ②您的困境
D.①水中的陆地 ②您的困境
7.以下6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
[ ]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侫,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子留意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1.下列语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乃使人让乐毅——让:责备
B.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委:委屈
C.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私:偏爱
D.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蚤:早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用:因为
B.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以:来
C.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于:和
D.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伐齐,有很大的功勋;燕惠王时期,因为不被国君信任,害怕被迫害而投奔赵国。
B.燕惠王怕赵国任用乐毅,威胁燕国的安全,于是派人向乐毅表示歉意,讨好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D.乐毅言辞之间不卑不亢,委婉地指出自己离开燕国是燕惠王之过。
4.请将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期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埔奏曰:“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命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矍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①阿党:偏私、偏袒。
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
1.下列各句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询问。
B.征雅有经国之才 雅:很,甚。
C.帝令彦博让征 让:道歉。
D.帝矍然改容曰 矍:惊恐,吃惊。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分别编为两组,对其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访以得失
②以此而言
③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
④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全都反映魏征抗直、无所屈挠的一组是
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②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③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
④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⑤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⑥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初即位时,励精图治,多次领魏征进卧室,询问施政得失。
B.有人传言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皇帝派御史温彦博去调查,发现传言不实。
C.魏征入朝奏说,君与臣和庇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唐太宗听后大怒,后又悔悟。
D.魏征认为,要让臣子做良臣,不要让臣子做忠臣,忠和良相差太远了。
5.对魏征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魏征深知,忠臣良臣不同的命运、结果,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得多。
B.首先要肯定的是,忠臣和良臣都是做人臣必须要做到的。
C.魏征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因为做忠臣就会被杀头。
D.太宗对魏征的话很信服,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