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
B.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诘语气)
C.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动词,往,到达)
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副词,立刻,马上)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②乃夜驰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峻药补之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食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庄子·秋水》中的三段文字,理解后,筛取信息作答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注释:曲士——穷乡僻壤的书生

1.下面各项中加粗词的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少sh3o 多 年 翩翩年 仲尼之闻

B.为w6i 以 了 天下笑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C.间ji1n 离 时 为河相 两涘渚崖之

D.长ch2ng 城 缨 此以往 见笑于大方之家

2.选出书写无误及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来

书写无误的一项是________

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__

[  ]

A.秋水时止,百川贯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B.于是乎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D.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选出带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的项

[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下列两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对下列三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渚崖之间 ②今吾睹子之难

[  ]

A.①水中的小陆地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B.①水边  ②尽,尽头,即无边无际

C.①水边  ②您的困境

D.①水中的陆地  ②您的困境

7.以下6句,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⑤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⑥望洋向若而叹

[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1)

下列语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燕王乃使人乐毅 让:责备

B.

先王举国而将军 委:委屈

C.

不以禄其亲,功多者授之 私:偏爱

D.

子胥不见主之不同量 蚤:早

(2)

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惠王即位,齐人反间,疑乐毅 用:因为

B.

将军过听,与寡人有隙 以:来

C.

不谋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于:和

D.

忠臣去也,不洁其名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乐毅在燕昭王时期伐齐,有很大的功勋;燕惠王时期,因为不被国君信任,害怕被迫害而投奔赵国。

B.

燕惠王怕赵国任用乐毅,威胁燕国的安全,于是派人向乐毅表示歉意,讨好乐毅。

C.

乐毅在回信中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D.

乐毅言辞之间不卑不亢,委婉地指出自己离开燕国是燕惠王之过。

(4)

请将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侫,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子留意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1.下列语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乃使人乐毅——让:责备
B.先王举国而将军——委:委屈
C.不以禄其亲,功多者授之——私:偏爱
D.子胥不见主之不同量——蚤:早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王即位,齐人反间,疑乐毅——用:因为
B.将军过听,与寡人有隙——以:来
C.不谋父兄,而使臣为亚卿——于:和
D.忠臣去也,不洁其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伐齐,有很大的功勋;燕惠王时期,因为不被国君信任,害怕被迫害而投奔赵国。
B.燕惠王怕赵国任用乐毅,威胁燕国的安全,于是派人向乐毅表示歉意,讨好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D.乐毅言辞之间不卑不亢,委婉地指出自己离开燕国是燕惠王之过。
4.请将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期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埔奏曰:“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命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矍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①阿党:偏私、偏袒。

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

1.下列各句加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访:询问。

B.征有经国之才      雅:很,甚。

C.帝令彦博征       让:道歉。

D.帝然改容曰       矍:惊恐,吃惊。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分别编为两组,对其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访得失

此而言

有言征阿党亲戚者

④则邦之兴丧,未可知。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全都反映魏征抗直、无所屈挠的一组是

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②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③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

④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⑤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⑥征为人臣,虽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初即位时,励精图治,多次领魏征进卧室,询问施政得失。

B.有人传言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皇帝派御史温彦博去调查,发现传言不实。

C.魏征入朝奏说,君与臣和庇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唐太宗听后大怒,后又悔悟。

D.魏征认为,要让臣子做良臣,不要让臣子做忠臣,忠和良相差太远了。

5.对魏征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魏征深知,忠臣良臣不同的命运、结果,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得多。

B.首先要肯定的是,忠臣和良臣都是做人臣必须要做到的。

C.魏征认为做良臣要比做忠臣好,因为做忠臣就会被杀头。

D.太宗对魏征的话很信服,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与陈伯之①书

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秀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面见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良。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木苦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注①:陈伯之本是南齐将领,后归降粱武帝,任江州刺史,天监元年(502)投降北魏。天监四年,临川王萧宏率军伐北魏,命记室(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丘迟给陈伯之写了这封劝降信,信中陈说利害,晓以大义。陈伯之见信后,率兵归降。

(1)

对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汉主不以为  疑:心病、仇恨

B.

主上法申恩  屈:改变、废除

C.

帷幄之谋  赞:赞扬、称道

D.

往怀  布:陈说、述说

(2)

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假仆一二谈

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

B.

故知霜露之

将军之

C.

迷途知反

以慕容超之强

D.

其壮也

可言

(3)

下面选自文中的句子分为四组,不属丘迟对陈伯之“动之以情”的一项是

①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

②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③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④将军……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⑤见故国之旗鼓……岂不怆恨。

⑥北虏……恶积祸盈,理至焦烂。

[  ]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丘迟首先对陈伯之过去与目前的境况进行了对比:过去是威风八面,现在是狼狈不堪。

B.

丘迟认为陈伯之投奔北魏是受了他人挑拨,迫不得已;如果归降,宅心仁厚的梁朝皇帝定会像光武和曹操那样对他网开一面的。

C.

丘迟用慕容超和姚泓的例子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会长久,他寄身北魏,将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D.

丘迟特别指出,梁朝国泰民安,四方的部落都来进贡请降,北魏仅是苟延残喘,劝告陈伯之要仔细考虑。

(5)

翻译选文中的句子。

(1)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2)将军面见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3)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

(1)

下列句子中,加粗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盖士方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

买臣弃于其妻  见:看见,发现。

C.

矜名誉为可  薄:轻视,认为可耻。

D.

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

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  ]

A.

B.

C.

D.

(4)

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

B.

文章第3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C.

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

D.

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遭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选自李桢《六国论》)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

而天下诸侯已自矣  困:困惑。

C.

未可专以秦也    罪:归罪于。

D.

不能灭六国而    帝:称帝。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发愤西向        发愤:全力。

B.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出身:身份。

C.

而四国休息于内     休息:休养生息。

D.

兵连祸结,曾无岁   虚岁:虚年。

(3)

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4)

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