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各句加粗词的意义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自以为得其实
D.及凯旋而纳之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F.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点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叶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注:①洞: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古时的少数民族部落。②赪鳍:红色的鱼鳍。③郁栖:粪土。④上妇:贵妇,贵妃。⑤以金为际:用金子做埋藏珠子的四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食:给……吃,喂养

B.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        货:货物

C.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    意:猜测

D.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第:只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选出与”因诈女曰”中”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因利乘便   

C君因我而降,与君为兄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选出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选出与“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皆以美于徐公

选出与“一夕,为海潮所沦”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 ①膳其肉,味倍常鱼     ②常令樵险汲深

C. 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②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 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将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F.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点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叶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注:①洞: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古时的少数民族部落。②赪鳍:红色的鱼鳍。③郁栖:粪土。④上妇:贵妇,贵妃。⑤以金为际:用金子做埋藏珠子的四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食:给……吃,喂养
B.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货:货物
C.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意:猜测
D.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第:只要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3】选出与”因诈女曰”中”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因利乘便   
C君因我而降,与君为兄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4】选出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5】选出与“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6】选出与“一夕,为海潮所沦”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9】将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分)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叶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注:①洞: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古时的少数民族部落。②赪鳍:红色的鱼鳍。③郁栖:粪土。④上妇:贵妇,贵妃。⑤以金为际:用金子做埋藏珠子的四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食:给……吃,喂养

B.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货:货物

C.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意:猜测

D.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第:只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3.选出与”因诈女曰”中”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因利乘便   
C君因我而降,与君为兄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4.选出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选出与“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皆以美于徐公
6.选出与“一夕,为海潮所沦”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①膳其肉,味倍常鱼②常令樵险汲深

C.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②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9.将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分)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情识之惑,至于此——一:竟然
B.朕将以孤幼——属:托付
C.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大破之——并:并且
D.绩涕致辞——雪:擦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绩对主上“忠诚”的一组是(     )
①总启魏公,听公自献 ②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③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
④遂得突厥畏威远遁 ⑤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 ⑥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
A.②③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绩最初辅佐李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归顺了唐朝;而李绩仍占据李密原来控制的十个郡。
B.李绩把自己占据的州县的百姓及士兵登记造册,并全部禀告给李密,让他自己献出这些土地和民众,把功劳留给李密。
C.李绩行军打仗,善于谋划,遇敌随机应变,在讨击外族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太宗称赞李绩就是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也比不上他。
D.李绩深受太宗恩遇,太宗先后封他右武侯大将军、并州都督、兵部尚书等职;李绩突发重病,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F.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13.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点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1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15.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2003年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F.倡导阅读本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首要任务。

2.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点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4.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