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
      宫,故称。
C.“孝廉”是指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
      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
      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

②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③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那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④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们常吃什么食品,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遭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⑤它有些像睡。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就像纸页与人的灵魂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⑥它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⑦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顶礼膜拜,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我战胜自己的怯懦不断地阅读它们,勇敢地从匍匐中站起。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他们是秒表上固定了的纪录,是一根不再升高的横杆。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在较量中,我们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⑧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⑨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的珍珠。

⑩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章开头一段“它有些像吃,有些像睡,有些像搏斗……”,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2)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

 

3.文章为什么在第八自然才点出“阅读是一种孤独”这一主旨?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虽然说“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但她还是用“吃”“睡”“搏斗”等生活现象来作比喻,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阅读的特点和作用。

B.在本文作者看来,与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不同,真正的阅读不是共享而是独啜。

喧嚣的人海和灯红酒绿的闹市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阅读的,因为你不可能静下心来进行孤独的阅读。

C.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经过大师研磨后的精品,因此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像享受满汉全席一样吞下它。

D.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因为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撞击,你从中获得了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的有机融合。其创作目的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以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进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则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个境界层次。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曾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绚丽耀彩的色相,却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以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希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除此之外的画家则颇多地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3.下列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求真实,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宋、元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一体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应该继承发扬传统笔法的长处,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

尹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展现怎样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所以,美国政府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通过国家行为推动美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与其说其看中的是有限的票房价值,不如说是看中了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广告价值”。

    中国电影也已经成为中国所有文化行业中“国际流通”水平最高的产品。中国电影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外国人因为电影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了解中国的愿望,培养了中国情感。

    但总体来看,一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贫富差异、阶层对立,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缺乏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西方电影节和电影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迎合国际市场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进一步改善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充分尊重电影文化的传播规律。

    首先,中国电影应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目前,塑造“高大全”的中国形象,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也不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中国电影要更自觉地去发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同的文化,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和美好的河山。

    第二,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可以用中国的道德和哲学去补充丰富世界丈化,但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尊重、怜悯、崇高、英雄、牺牲,爱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

    第三,中国电影应加速产业化改革,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具有支配能力、拥有全球渠道的跨国电影和综合性的媒介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塑造国家形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没有市场权力就没有话语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最大的政治。所以,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还需要更大范围内的开放和进一步的升级,有了中国的好莱坞,中国电影塑造中国形象才能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总之,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国家文化“软形象”,是否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否能够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将决定这一形象对内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凝聚力,对外是否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

    (选自2009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电影要柔性塑造国家形象”这句话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所有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

    B.因为电影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因此可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C.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文化“软形象”对外是否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要看其是否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否能够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之所以很早以来就通过国家行为推动美国电影进入全球市场,这是因为他们看中了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广告价值”。

    B.有很多外国人因为电影而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了解中国的愿望,培养了中国情感。

    C.中国电影要在塑造国家形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就要加速产业化改革,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具有支配能力、拥有全球渠道的跨国电影和综合性的媒介企业。

    D.目前,塑造“高大全”的中国形象,虽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但却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如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那中国电影对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B.中国电影如能更自觉地去发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C.一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更多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贫富差异、阶层对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迎合国际市场的结果。

    D.要让中国文化具有影响力,我们就必须融人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大众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

    仁和礼是一体的。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欠安的重要保障。

    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全社会的和谐。大众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大众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礼之用和为贵”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五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就是和谐文化。

5.下列有关大众儒学思想体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儒学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施行仁政,使社会成员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B.“礼”可使社会成员从道德上认可和定位自身的社会地位,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

     C.“法”是“仁”和“礼”的有效补充,其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使社会能长治久安。

     D.“大众儒学”思想体系当中的“仁”“礼”“法”是相互依存的,三者缺一不可。

6.根据文意,下列说洼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儒学研究派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

     B.“仁”和“礼”如果不能协调好,社会就容易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产生动乱。

     C.惩罚犯罪的目的不是惩罚犯罪个体,而是为了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行为。

    D.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能约束违背仁礼、破坏和谐的行为。

7.按照“仁礼一体”的观点,下列现象不完全符合“大众儒学”理念的一项是

    A.受业主委员会委托,物业公司将强制拆除张某在小区公共区域内搭建的车棚。

    B.广东一教师回家时遇见三歹徒抢劫路人,便驱车撞向劫匪,阻止了劫匪的暴行。

    C.学校教育学生,遭遇突发事件见义勇为时,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鲁莽行事。

    D.公司规定,员工因病请假,每天扣工资80元;超出10天的,扣除全年奖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晒客

  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无疑是2007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8月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包括了“晒客”。现在,这个群体正异常活跃于晒客专业网站和各种各样的BBS之中。

  最初的晒客是那群将自己的工资条拿出来展示的网友,他们往往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工资有多少、资金是多少、年贴是多少,福利有多少等信息,引来众多应和者。

  一份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上海的一位热能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单,一长串的数字详实地罗列出了他8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其中最有名的“晒工资”,当属北京大学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自己月收入4786元的工资条,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家老师收入的争论。

  除了工资,晒客还热衷于“晒”衣服、“晒”孩子、“晒”感情、“晒”美食,甚至“晒”基金、“晒”股票……

  2006年才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晒客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顺利地从一小群人的词汇变成公认的新群体?一些网民认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晒”隐私不仅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宣泄,有时候还能得到许多网友的真诚安慰,这种方式很好。专家认为,这就是“晒”的魅力。现代社会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一个平台,其自由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达渠道,晒客说出了现实中可能需要遮掩的内容,将个人的情感,经历统统拿出来分享,“晒”出来的真实故事更容易引起旁观者共鸣,实现了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最近,晒客中的“晒黑”族异军突起,成为目前晒客中发展最快的人群之一。“晒黑”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是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记者在一些“晒黑”论坛上发现,“晒黑”的内容各式各样。比如,一名叫“微笑女王”的网友“晒”出了某饭店后厨的一组照片,照片中,这家饭店的露天后厨西边是一个垃圾堆,东边是一个停车场,厨师们就在尘土飞场中洗菜、切菜。此外,哪家超市服务态度不好,哪家商场不给发票、哪家银行办事效率低下等,“晒黑”族都会将它们拎出来“晒晒太阳”。

  针对“晒黑”,有人热烈支持,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就应该拿出来晒晒,揭露丑恶,促进社会进步,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担心网络言论缺乏监督。“晒黑”言辞会有偏颇,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不利于社会和谐。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晒黑”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

  山东大家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分析,网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有利于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起来,形成更大的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晒黑”族的做法表示担扰,认为“晒黑”最后容易演变成一场愤怒情绪的集体宣泄,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1)

从原文看,下列对“晒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工资到股票,参“晒”内容繁多,说明互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单一的网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新“网客”。

B.

“晒客”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

C.

“晒”可以成为网民之间传递情感的渠道,许多在生活中不便与同事朋友交流的话题可以贴到网上和也有陌生人交流。

D.

晒客中的“晒黑”族,就是将社会中的“黑色现象”详细披露在网络上,以警醒网民或政府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2)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晒客借助网络面“晒”出来的隐私内容和真实故事,容易引起网友共鸣,实现网络和现实的融合。

B.

“晒客”内容丰富多彩,但要坚守道德和法律两条底线。同时,告诫网民就事论事,不意气用事。

C.

“晒黑”族把力量单薄的个体汇聚成集群力量对抗侵权行为,这反映了“晒黑”族团结的力量

D.

人们对“晒黑”族褒贬不一。这说明“晒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应具备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3)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去伤害别人,并且不违背法律,要“晒”什么,当然自己可以做主

B.

晒客晒“公”,只要自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但“晒”过头了,会扰乱社会秩序,引发法律纠纷。

C.

晒客晒“黑”,须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隐私,机构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

D.

晒客不能什么都“晒”,须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网民们应理智地对所“晒”信息进行客观分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