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之一。 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 见大。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十二策、三十三篇。是我国是一部国 别体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司马光。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
试题答案
D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见大。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十二策、三十三篇。是我国是一部国别体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司马光。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是“春秋三传” 之一。
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见大。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十二策、三十三篇。是我国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司马迁。该书共130篇,其中有10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10书。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之一。
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见大。
C.《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十二策、三十三篇。是我国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司马光。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读lún,选择、摘录之意。《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
B.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观。孟子善于运用举例说理的方法,如《寡人之于国也》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例子,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
C.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不仅显示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地位等,还要准确生动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
D.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读lún,选择、摘录之意。《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
B.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观。孟子善于运用举例说理的方法,如《寡人之于国也》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例子,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
C.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不仅显示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地位等,还要准确生动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
D.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民英模——罗亦农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5月出生于绅士家庭,1916年考入美国人在湘潭创办的教会学堂益智学校学习。1919年夏,他离开家庭到上海“边工边读”,通过《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杂志,阅读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介绍新思想的书籍,并认识了陈独秀等人。1920年,进入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同年8月和张太雷、俞秀松等人组织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介绍,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3月,罗亦农按党组织要求回国,任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成员,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同年10月,调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校长,12月起调任中共上海区(即江浙区)执委会书记,后兼任上海区执委会军事特别委员会书记和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当时有几十万产业工人。党决定武装工人,组织纠察队,打垮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力,欢迎北伐军进上海,并决定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
1926年11月和1927年2月,罗亦农与赵世炎等人两次领导上海工人举行起义,均未成功。但他没有气馁,积极参加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作。1927年3月21日,在北伐军进抵上海近郊龙华的情况下,他与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一道,及时指挥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并随即转为武装起义。在党的领导下,英勇的上海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经三十小时的激烈战斗,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占领了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3月22日,上海市工商学各界举行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临时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罗亦农被选为临时市政府委员。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亦农奉命调离上海,到武汉参加党的五大,并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5月至9月,他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罗亦农和大多数同志一起,坚决反对党内对于国民党右派的右倾错误政策,主张用革命的、武装的手段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八七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使党担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这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不久,又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部代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等职,负责领导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的工农革命与党的工作。1927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
为筹备召开党的六大,罗亦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极大危险,到湖南、湖北等地了解情况,在上海听取各地同志汇报情况,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党制定全国革命斗争方针作准备。他还与瞿秋白一起拟写提交六大的《党纲草案》。正当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即将赴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之际,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在上海英租界被捕。他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崇高品格。4月21日,罗亦农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他把满腔热血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牺牲时年仅26岁。
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中共中央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悼罗亦农同志》的专文,写道:“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罗亦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名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在湖南湘潭县易俗河镇,人们常来罗亦农故居雷公堂瞻仰缅怀。
(选自2009年7月10日《经济日报》)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按这样的顺序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称罗亦农是中国无产阶级“最热烈的领袖”,试从文中找出这样评价的理由并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读完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面的内容,写一则学习报告。要求先进行整理,明确认识,然后再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简明地表述,300字以内。(14分)
学案:“之”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整理“之”的用法和意义。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今者有小人之言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6)宋何罪之有?(《公输》)
(7)为之奈何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公输》)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2)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学案:“之”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整理“之”的用法和意义。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今者有小人之言 (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6)宋何罪之有?(《公输》)
(7)为之奈何 (8)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公输》)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2)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吕进
①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②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③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 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⑤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 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⑥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⑦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 众化效应。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动)
根据文意,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为奇的,但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B.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C.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
D.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但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因此大众化的诗作美学价值更高。
E.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
根据文章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李商隐)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李白)
文章第5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