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多选 |
请从下面的文段中提取出三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面对秦伯背约弃盟,而致使伐郑事业功败垂成,晋文公没有因一时之怒而挑起秦晋之战,他具有一个高明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心怀仁义,讲求恩怨,正如文中其之为言:“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他具有一个成大事业的战略家所应有的眼光,站得高,看得远,认为“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不正是如此的胸襟气度,如此的眼光谋思,造就出一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吗? A、气度 B、高明 C、英雄 D、眼光 |
试题答案
ACD
|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寄寓他们深深的同情。 |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 |
【小题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
(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蒲公英情人 [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寄寓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
E. 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6分)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 “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
(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
E.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
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
3.《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21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他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的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风凉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3年第1期《小说月报》)
【小题1】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2】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5分)
【小题3】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
童庆炳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E.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
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 )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3.《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他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的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风凉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3年第1期《小说月报》)
小题1: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2: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5分)
小题3: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年来,特别在城市里,每到春节,“年味淡了”的报道总会出现,总会有人忧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此消失。对传统文化救赎的呼吁,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持续升温。
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是全球化导致的恶果,但这是否是主要因素?其实,春节的式微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密切联系的。传统文化是土壤,春节只有依赖其上,才能生长。而春节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儒家的,但儒家(孔子)的命运如何?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图强力而放斯文”。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激进化的文化革命态势已发展至全面而自觉的程度,整个中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文化,包括思想上,也包括社会结构,尤其是农村的结构,都被急骤地“去中国化”(这里“中国”指中国的传统)。至新中国建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传统文化让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古汉语也随汉字简化运动作古。从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几乎不再有太多相关性。渐渐地,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被人遗忘,每逢过节好像就只剩下吃。如今,随着经济发展,过年在吃喝意义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春节在不少人眼中似乎成了“鸡肋”。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所赋予的突出特性,即家庭亲情化,这在春节中表现最为明显,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知春节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如计划生育),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走向简单化。传统中国大家庭中复杂的人伦关系与称谓对于80、90后已是天问,与一世纪前相比,当代中国人对人伦孝悌总的而言是越来越淡漠。
从历史及现实视角来看,如今文化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外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一个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境地。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国文化若要得到世界的承认,只能积极争取一切机会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经过这一历程,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才会在世界面前逐渐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自我推残与外力的强逼,已元气大伤,但毕竟还精华残存。作为一种延绵千年的精神基因或集体潜意识,它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方式呈现自身。春节要焕发青春,必须要有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个人主义泛滥的当代,重建传统中国的亲情纽带,是关涉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重大课题。
从当下“国学热”的兴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加上西方的经济衰退,国际多极化格局的日趋形成,或许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宏观动因。而从北京和各地老百姓自发地突破禁令放鞭炮,从而推动政府解禁这样一种“节日化”举动,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化主体性与自主性的增强,炎黄子孙需要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我们相信,维系春节(包括整个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就在民间。
(节选自《春节需要保卫吗?——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如今,春节出现了“年味淡”的现象,传统文化救赎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B.很多人将春节的衰落看作全球化导致的结果,本文则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衰落。
C.文章认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就不再有相关性了。
D.本文认为,当代中国80、90后对人伦孝悌越来越淡漠是和特殊国情有一定关系的。
E. 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
.文章第二段提及“儒家的命运”,请你根据本文对近代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命运
作简要概括。(4分)
答:
.你认为春节能够焕发青春吗?请结合本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在风中长眠
一个人一辈子尝遍三种极端,对普通人来说,可慕也可畏。有人就曾经历过,他就是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林风眠。他曾说:“老虎、神仙和狗,我都做过了。”
林风眠的一生有一种早熟的辉煌。不满20岁便受蔡元培之召唤,负笈欧罗巴6年,又由蔡元培力荐,26岁即被聘为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和学生年龄几乎相当,就统帅中国艺术界的最高学府,这样的经历在今人看来,是决然不可想见的。可不久后,就因为军阀阻挠艺术运动的开展,他被迫南下。南下后,林风眠又受蔡元培之邀创办了现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他留法的同学和外籍教师纷纷前来任教,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变得相当雄厚。
林风眠要学生打破画种界限,凭借创作需来要选取画法,他认为,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无谓派别,无谓中西。后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颇有名望的李可染、艾青、赵无极、朱德郡、吴冠中、席德进等人,都出自林风眠的门下。
而今人也许不能想象,从1939年到1942年间,林风眠都独自一个在嘉陵江边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抗战流亡期间林风眠不堪北平与杭州国立艺专两校合并的人事繁剧。他开创中国现代艺术的理想,再次受挫。没有了容纳他高远志向的校园,没有了听他宣呈艺术主张的学生,林风眠转身,闭门,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中国艺术的新路。在仓库里,他从早到晚不停地画画,有时甚至一天可以画九十多张。他仍满怀抱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他要为古老的中国创造现代艺术。泥墙上贴满的画作,似乎在提醒来访的客人,这位身着布衣的主人,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画家、中国最年轻的国立艺专校长。这种“隐”和“独”,尝到个中乐趣的人,亦能算半个神仙了。
“文革”来了。听闻好友傅雷夫妇双双自尽,他不愿相信。在确认消息后,他首先将自己数十年的画作,撕碎,浸入浴缸中,等待画纸湿透,再捣成纸浆,最后一勺勺地舀入抽水马桶。当年抗战胜利时,他从重庆返回杭州家中,扔掉所有行李,只为上飞机时能带回所有的画作。但如今,他却亲手毁掉它们。
可就算毁掉了画作,1968年夏天,林风眠还是因被诬陷成日本特务,被关押进上海第一看守所,一关就是四年半。
林风眠,这位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在苦难的旧中国,曾想率领黄金阵容,用美育唤醒中国这沉睡之龙,进而改变国民本性。可不幸的是,他的人生就很快就走完了这一段路程,转而进入长达五十年之久的自我探索时期。他把所有的忧患,都渗透在每一张画纸上。他活了三遍,老虎、神仙和狗都做过了,可时代还是比他走得慢。林风眠,在风中长眠。
(选自《读者》,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风眠作为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一生当中尝遍了三种极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艺术水平处于时代的前列。
B.林风眠不满20岁便受蔡元培之召唤去欧洲留学,又由蔡元培力荐,26岁即被聘为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说明蔡元培与林风眠的私人感情非常好。
C.因为林风眠提倡打破画种界限、绘画无谓派别、绘画无谓中西的画法,所以出现了李可染、艾青等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颇有名望的大师。
D.林风眠在嘉陵江边过隐居生活,但仍满怀抱负,进行辛勤地创作,走上了一条自我探索中国艺术的新路。
E.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林风眠在苦难的旧中国用美育改变国民本性的想法当时并没有付诸现实。
请结合原文,分析并简要概括“老虎、神仙和狗”分别指代什么。
答:
文章的题目是“他在风中长眠”,结尾是“林风眠,在风中长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在“文革”期间,林风眠为什么亲手毁掉了自己珍藏的数十年的画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