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诗句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D.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娄竟能选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走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欢喜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代描写的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的叹息的前奏,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选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1.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天生的美质”指的是什么?“自由的美德”指的是什么?(5)

2.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内容,谈谈作者对天鹅的歌声有何评价。(5)

3.文章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请结合具体材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    )

A.文中第二段以工细之笔描绘天鹅的航行英姿,如在眼前;第四段中通过对比“野天鹅”与“我们的鸣禽”的叫声,突出了前者的特点。

B.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更表现了它“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景交融,情理交汇。

C.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者,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D.作者先虚写后实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E.文章两次引用神话传说,巧妙点染,使天鹅不同凡俗的形象有所附丽,焕然生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娄竟能选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走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毫无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那里,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藏到灯芯草丛里,钻到最偏僻的湾汊里,然后又离开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它似乎是很欢喜接近人的,只要它在我们这方面发现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子和暴君。

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代描写的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喑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是么,我们在它的鸣叫里,或者宁可说在它的嘹唳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歌声,有如军号的响亮,不过这种尖锐的、少变换的音调远抵不上我们的鸣禽的那种温柔的和声与悠扬朗润的变化罢了。

此外,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的叹息的前奏,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这个传说控制了古希腊人的活泼而敏感的想象力:诗人也好,演说家也好,乃至哲学家,都接受着这个传说,根本不愿意怀疑它。我们应该原谅他们杜撰这种寓言。对于敏感的心灵来说,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无疑地,天鹅并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作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选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1.文章画线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中,“天生的美质”指的是什么?“自由的美德”指的是什么?(5)

2.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内容,谈谈作者对天鹅的歌声有何评价。(5)

3.文章通篇采用拟人手法,请结合具体材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    )

A.文中第二段以工细之笔描绘天鹅的航行英姿,如在眼前;第四段中通过对比“野天鹅”与“我们的鸣禽”的叫声,突出了前者的特点。

B.作者心中有爱,笔端含情,不仅描摹了天鹅“天生的美质”,更表现了它“自由的美德”,使全文情景交融,情理交汇。

C.本文结尾一节情文并茂.天鹅的临终绝唱哀婉凄怆,深沉动人,曾经打动了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者,也成了文学艺术史上传诵不绝的佳话。

D.作者先虚写后实写,形神结合、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美丽而又温和的天鹅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天鹅的礼赞之情?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赏析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古迹(其三) 登高

(注:要求背诵内容,故此处省略。)

(1)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

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

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

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

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

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

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

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

阅读《登高》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1)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三峡的秋景,但没有一个“秋”字,说说哪些词说明了是深秋季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落木”是什么意思?这句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出与“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字意义相同的项

[  ]

A.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察赵之欢

B.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C.

空谷转响,哀啭久绝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

对白居易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最合理的一种是

[  ]

A.

传神地写出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

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接客。

C.

准确地写出琵琶女身世变化后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的神态。

D.

写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被迫演奏时的拘束神态。

(7)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B.

“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水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等一连串比喻的使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C.

“大弦嘈嘈如急雨”至“铁骑突出刀枪鸣”几句对音乐的描写,写出了乐曲旋律“舒缓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的变化,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D.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乐曲高潮之所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秋之歌

  ①悲秋,大约是不分族别也不分国界吧,或者说,是普遍共有的人性人情。在西方诗文中,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的《我的客人,十一月》,说秋天是“秋雨绵绵的晦日”。至于天空寒冷萧瑟,树叶枯黄凋谢,“忧郁的日子终于来到,这一年中最凄凉的季节”之类的悲叹咏叹调,更是不时在西方的诗文中鸣奏。在我们中国悲秋之祖大约就是屈原了。昏君当政,奸佞弄权,楚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屈原却屡遭打击,流放江湘,他的生命也有如肃杀的秋日。他的作品中很少欢愉高昂的音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九歌·湘夫人》的起句,读者刚一展卷,一股悲风便从两千多年前迎面而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一开篇就长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至于以后曹丕《燕歌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六朝谢庄《月赋》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等等,都是屈原悲秋异代不同时的变奏。

  ②一年之中,有春发夏繁秋肃冬凋的不同,一个人的心理,甚至具体的生干遭际,也往往有春夏秋冬之别。秋天,本来就万木凋零,于众生只能引发相应的感受,尤其是你的生命面对的又正是秋日的肃杀。因此,唐代诗人的悲秋,那就绝非偶然,也无可厚非了。

  ③不过,初唐与盛唐之时,大唐帝国如朝日之初升,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王朝。大唐正当春夏,尽管仍然有许多弊病与危机,但整个国家生机蓬勃,包括诗人在内的知识分子们大都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意气飞扬。他们喜欢歌唱春天,如同一群在原野上欢呼奔跑的孩子;他们热衷咏唱壮志,像一群在沙场上驰骋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即使是写秋天,盛唐时代诗人的笔下,也很少那种萧索悲凉之气,而多的是清华高远的意境。张九龄在《感遇》中,礼赞秋天的“桂华秋皎洁”。而成天与青山为伴与白云为友的孟浩然呢?秋日登上兰山怀念朋友,“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没有悲秋之音,只有怡秋之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秋日清高悠远,自可留恋与流连。李白垂蓦之年,他似乎不太知道秋天与悲愁的不解之缘。早期的《秋下荆门》一帆高挂,秋风高远:在中年的《秋登宣城谢跳北楼》中,秋日的风光仍是一派爽朗明丽。看来,即使是极度的坎坷困顿,甚至是几遭杀身之祸,但如果要李白一天到晚苦脸愁眉,在秋天和他人一样低吟浅唱悲秋之曲,似乎也难于上青天。

  ④然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大唐帝国终于告别了它的全盛时期,如日中天的太阳逐渐西斜,最后成了晚唐李商隐诗中的只是近黄昏的落照。在夏日的惊雷与电闪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唐帝国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了。也许是由于国势日衰,江河日下,昔日的青春光彩变成了疮痍满目,朝气蓬勃变成了老大悲伤,诗人们也仿佛一下子从豪气干云的青年,变成了摒除丝竹的中年和感时伤逝的老年。使人意冷心寒的秋声,纷纷起于唐代诗人的纸上,而那萧然暗淡的秋色,只要我们展卷而吟,山仍然会从千年前袭上我们的眉头与心上。

  ⑤杜甫就是一个代表。长安十年困守时期,他就有许多悲秋之歌了,及至支离东北,漂泊西南,辗转江汉与湖泊,更不禁悲从中来,秋声满纸:“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黄维梁教授运用加拿大学者佛莱的“基型论”,分析杜甫的《登高》,撰有《春之豫悦和秋之阴沉》一文,他说杜甫的《登高》“其悲苦,其潦倒,其英雄末路日落西山的情形,正吻合了佛莱所说的悲剧的基型”。

  ⑥英国诗人济慈说:“一年四季,人的心灵也有四季。”中唐已是夕阳西下,而晚唐呢?悲凉的晚钟敲来的是苍茫而苍老的暮色。盛唐时代的英风胜概早已荡然无存,诗人们的心态也早已进入了秋日和冬天。悲秋,是中晚唐诗坛流行的风景。白居易大约是悲秋的代表人物,他的《___A____》一开篇,破空而来的,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秋声。除白居易之外,还有“岁老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首问黄叶,与尔共悲伤”的卢纶,“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李贺,“守到清秋还寂寞”的李商隐等等。

  ⑦然而,众声齐奏中也仍有裂帛而鸣的异响,千篇一律中也仍然有别具光辉的异彩,使我们从几乎无法自拔的哀思怨绪的沼泽,振羽飞向响晴亮丽的天空,这就是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山行》。

  ⑧不少诗人都有美丽的雅号,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_____B___”,白居易是“诗魔”,李贺是“诗鬼”,刘禹锡荣获“____C____”之名。他的《秋词》二首确实是劲风拂纸,豪气凌云,写秋色,咏秋光,却一洗自古相传的常态与旧调,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虽然他此时独居无友,壮志不申。人到中年,我多次从长沙前去常德凭吊,今日的常德已是一座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刘禹锡的踪迹已渺不可寻,只有他豪迈清越的诗句呵,依然写在山上水上白云之上鹤翅之上和我永不老去的心上。

  ⑨可以和刘禹锡的《秋词》媲美的,那就是杜牧了。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行将闭幕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出身世家望族的杜牧虽怀抱大略雄才,但壮志难酬。然而,他的诗风却清峻豪放,峭拔劲健,一扫晚唐诗中的苍然暮色,敲响的竟是凛然的晨钟。他写南方秋景的《山行》堪称“明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来没人像杜牧一样,认为枫叶比二月的春花鲜艳灿烂。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青枫峡里,有一处名胜“爱晚亭”,就是清代诗人袁枚根据们山行》一诗取名。每当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我和一二好友渡湘江而西去观赏枫的大展,满山的枫树在绿过于春青过了夏之后,在秋风与秋霜的助威之下,忽然发出一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把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我们于山下与山中若无其事地高吟低咏杜牧的《山行》。

  ⑩如今,我的生命的驿车早已驶过了蓬勃的春热闹的夏,到达了早秋这个驿站。青春在于精神,生命在于创造,刘禹锡和杜牧千年前的高歌犹在耳畔,不要去低吟“悲哉,秋之为气也”吧,不要去浅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吧,当代诗人郭小川慨当以慷的《秋歌》中的诗句,如同催征的鼓点,敲沸了我不冷的热血激励了我不老的肝胆。

“秋天呵,请把簌簌的风声喝断,________。”

(1)

在上丈A、B、C空格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列对上文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A.

悲秋是共同的人性,不分国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甚。

B.

唐朝很多诗人的对秋的感受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C.

文中的“秋日”有着双重含义,不仅指时令的“秋”,而且还指人精神上的“秋”。

D.

李白和杜甫在对待秋天的情感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创作风格的不同。

E.

刘禹锡和杜牧虽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是却都在他们的诗作《秋词》和《山行》中彰显出明亮、豪迈的精神风貌。

F.

作者到了年龄的秋天,然而他的“秋之歌”却是高亢激昂,蓬蓬勃勃的。

(3)

选出下列对上文在形式表达上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A.

文中引用了很多诗句,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文化积累。

B.

文章以时间顺序和对“秋’的情绪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C.

文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语言明朗,表情达意直抒胸臆。

D.

文中的“春夏秋冬”喻意生命的各个过程,表达形象贴切,展现了生命每个过程的特征。

E.

从文势角度看,上文层层推进,结尾处得以升华,形成了明朗、激昂的基调。

F.

文中所举的刘禹锡与杜牧的诗和白居易与杜有的诗是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

(4)

如果在文章结尾处续了这样一句诗“我的歌呀,已经唱到了尽头!”,你认为是否恰当?

请简述理由:________

(5)

请你举出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可以是一具体作家作品)来印证文章在③、④、⑤段中所阐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描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景象,要求能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