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汉字笔画数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己了也弓
B.世丐弗功
C.卯达延邪
D.巨区乌中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1题。(18分)

沙之聚

张抗抗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唯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 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 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 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疑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如仙山琼阁,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 旅游服务,可以山坡上逆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出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裹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身体自是滑板,双手代桨,一个个挂在陡峭的沙坡上,前前后后只见憧憧的人影晃动,像一座座移动的沙丘。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沙子藏在鞋里衣里头发里,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为什么,这鸣沙山竟然未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塌?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舒缓而坦然,没有一丝波纹和皱褶。

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是沙漠里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人们难以察觉风的工作。人们不会知道,沙子也是可以塑造的。不是用强力粘合剂,不是用万能胶,更不是用强于“沙”的水泥,而就是用这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风。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中,风,已飘然而去。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临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想必是,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丁冬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8.文章三次提到“读不懂鸣沙山”,试分析每一次读不懂的原因。(6分)

 

19.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4分)

 “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20.本文的作者借“沙之聚”的景象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4分)

 

21.选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

A.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先写读不懂鸣沙山,再写理解“风聚沙”,最后写由此而产生的感悟。

B.本文为我们展示了鸣沙山奇异的景色,它既雄伟威武,又温情脉脉,虽不断受损,却依旧巍峨,这一切,全赖风之力。因此,作者写沙,实际上是“借沙写风”,借景抒情,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综观全文,虽然作者意在写风聚沙、写人心之聚,但用了很多笔墨写“读不懂鸣沙山”。这是因为鸣沙山是风塑造的,把鸣沙山的奇异之处、令人读不懂之处写出来,其实就是在写风的力量之大,最后再写“风聚沙”就水到渠成了。

D.本文寓说理于写景之中,理与景融为一体,含蓄深沉,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E.本文的语言如诗如画。这不仅表现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能写出诗一般的意境,还体现在文章的语言方面,句式工整,字数相同,叠词运用自如,夸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旱季高原  汤世杰

①高原的自然哲学是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在高原,季节并不能按通常的逻辑去诠释。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就先被简化成了雨季和旱季这两季,一季就是半年。从头年十二月直到第二年的五月,干热的旱季是漫长的,就像阴湿的雨季是漫长的一样。高原的春天恰好就在旱季里到来,这时,湿漉漉的雨季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真正悟透了旱季之后,你反倒会从这个枯干的字眼里品读出别一种粗犷和湿润

②这时,春天早就沿着大大小小的山岭浩浩荡荡、大大咧咧地来到了高原。没有斜风细雨,没有莺飞草长,高原的春天是干热枯焦、风尘仆仆的,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丑陋的;尽管也有花红叶绿,石缝里也会冒出一茎倔强的新绿,但高原的春天永远不会像江南那样矫情放纵:满目皆是亮眼的绿,甚尔连每个叶片上都挂着一个湿漉漉而又明晃晃的太阳。高原的旱季似乎从一开头就不怎么讨人喜欢,烈日如火,数月无雨,空气像一块晾得太久的毛巾,连最后一缕水气也已被抽干吮尽,稍有扰动,使会发出刷刷的、撕裂一般的响声。远远看去,土地冒着淡淡的白烟,叫人想起锅里正在烤制的煎饼,似乎还能闻到一股隐隐的糊香味儿。柏油公路在太阳的熏烤下几欲融溶、流淌,看上去就像一条随时都会开动的黑乎乎的传送带。乡村土路上,牛车的木轮嘎嘎吱吱,把干硬得像卵石一样的牛粪、马粪和雨季留下的、蜿蜒如同长城的辙沟一起,精心地碾成盈尺厚的灰土。无论走到哪里,空气里都有一股呛人的尘土的味道。而几乎在每一条路边,树木花草奋力抽出的鲜嫩亮丽都好景不长,转眼就蒙上了厚厚的灰土,变得面目全非,就像刚刚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文物。

③但旱季无疑又是高原最好的季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采花山……节日一个跟着一个。当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在旱季举行他们一年一度的生命狂欢时,看来事情就绝非偶然,其间洋溢着的,无疑是对终于摆脱了雨季的庆幸和欢欣――唯有这时,他们才可以撒开大步在高原自由地行走,自由地舞蹈和歌唱。

④他们知道,跟雨季的拖泥带水、暧昧含混甚至阴险狡狯相比,旱季则要干爽明快、通达耿直得多――如果雨季像个阴险小人,旱季就是个顶天立地、说一不二的汉子。让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朝它投去目光,都能看到它真实伟岸的身影。雨季就大不一样了,淫靡的雨水把高原的每条沟壑、每道岩缝都填得满满当当,空气因充满了水汽而变得黏稠致密,高原开阔的空间“装扮”起来时,那模样就像一个彪形大汉被一些小花小草所包裹,显得不伦不类而又滑稽可笑。雨季是世俗的。对那种世俗的、廉价的、脂粉气十足的装扮,高原是鄙视的,弃绝的,它并不大喊大叫,只默默地隐忍着,等雨季一过,便轻轻一抖,将那些妖艳忸怩的小花小草扔得无影无踪。

⑤在高原,旱季里枯干的只是攀附在土地表面的野草闲花,那些参天大树则早就把根须扎到了像历史一样深厚的土地深处。高原从不会亏待那些正直顽强的生命,问题是你必须在到达了那个境界之后,它才会捧出在头年的雨季吸得饱饱的、憋了一冬的雨水让你渴饮。天边那些大团大团的云朵,正是它为那些生命上演的优美的现代舞,它们灿烂如银,轻盈自在,跟肤色深红、敦厚持重的高原相比,看上去似乎大相径庭,其实那才是高原真正的魂魄,纯洁、美丽,对自由充满了至死不渝的渴望。

    ⑥我宁愿在高原的旱季里独自上路,从那里走向远方。一个没有在旱季里走过高原的人,不能说是真正到过这片山地。我固执地想拥抱的其实是生命中那种热烈的精神。我知道,毫无疑问地,生活里也有漫长的雨季。我坚信我在这旱季获得的教益,将足够我在人生雨季里那项庞大的支出。

14.作者笔下的旱季高原有哪些特点?文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你反倒会从这个枯干的字眼里晶读出别一种粗犷和湿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无疑问地,生活里也有漫长的雨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第②自然段进行赏析(分条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雨季高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 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 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

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 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 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6分)
【小题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6分)
【小题4】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 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 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6分)

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6分)

4.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千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辞,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吏"对质。李广最后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刭"了。
  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伥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曰"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还是没有。"太史公曰"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堪与《李将军列传》相表里的另一篇,是《孝武(即汉武帝刘彻)本纪》(此文一说非司马迁所作,但我认为还是反映他的观点的)。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帝王传记。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也算是盛世之君,特别是以开拓边疆著称。但是他的传记中丝毫没有反映。文章开宗明义就说:"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从此,通篇都是求神、炼丹、封禅、怪异之事。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汉武帝一生没干过别的。而且他还常常为方士所骗,发现之后,就杀掉一个,接着又去上另一个的当。尽管司马迁自己也崇尚黄老,尽管在那个时代,这类事还不像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那么荒诞无稽;但无论如何,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总不能以求神炼丹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所以太史公笔下的汉武帝是相当不堪的。与《汉书》中所写的"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好在《史记》不是编年史,那个时期的重要史实都记载于当时的文臣、武将,甚至匈奴、大宛、南越的列传。例如拓边之事主要在《大将军(卫青)骠骑(霍去病)列传》中,后人是不能责怪太史公不忠于历史的。
  如果说,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通过正面的叙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对李氏祖孙的同情和不平,那么,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1)

本选段是作者议太史公笔法,请回答作者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史记》有哪些特点。

(2)

本文是小议太史公笔法,文章开头就说是“奇”,说说这奇的具体内容。

(3)

作者列举《李将军列传》时刻画了李将军的几个形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李将军最后的结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①《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②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③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图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象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④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⑤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1.对文中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言之过甚
附会

A.“言之过甚”意思是话说得太过头了,“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

B.“言之过甚”意思是话说得太过头了,“附会”是指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C.“言之过甚”意思是说得不符合实际,“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

D.“言之过甚”意思是说得不符合实际,“附会”是指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2.对第②句的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一般复句。

B.这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不同”和“固然”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言之过甚”和“但”字之间,也是转折关系。

C.这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转折复句。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由主谓短语充当的。

D.这是由四个分句构成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言之过甚”与“但”字之间,转折关系;这一层前后两个逗号处,都是第二层,也都是转折关系。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是

[  ]

A.《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这种评价突出体现在“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这句话里。

B.《水浒》的人物描写,谈不上什么“个个面目不同”,作者对向来的评价持否定的态度。

C.《水浒》的人物描写就是“个个面目不同”,作者对向来的评价没有异议。

D.《水浒》中仅有少数人物的描写是“个个面目不同”,作者对向来的评价,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E.《水浒》的人物描写,虽不能说“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但书中不少重要人物确实是“个个面目不同”的,作者对向来的评价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4.本文段第④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

A.这一则创作方法显然有它附会的地方。

B.这一则创作方法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

C.这一则创作方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D.这一则创作方法既有不足、又有可取之处,这句话主要是谈其不足。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