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罢”同“疲”,疲惫。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择”,选择。 |
试题答案
D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泾流之大,“泾”通“径”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辩”通“辨”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见”通“现”,现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罢”同“疲”,疲惫。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择”,选择。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泾流之大,“泾”通“径”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 辩”通“辨”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见”通“现”,现出
B.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知:通“智”,才智
C.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D.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決:同“绝”,果断
[ ]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择”,选择。
阅读《五人墓碑记》中的一段文字。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对下列加粗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
B.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
C.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脑,领导人。
2.下列各句加粗的字与“视五人之死”的“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D.回视日观以西峰
3.下列语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能不易其志之缙绅”的倒置,是定语后置。
B.“激昂大义”是被动句,句中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介词“于”。
C.“亦曷故哉”是疑问句,句中“曷”通“何”,是表疑问的代词。
D.“不敢复有株治”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朝廷。
4.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的计谋难以立刻想出来。
B.佯狂不知所之者——(也有)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在朝廷显露出来。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叹惜?
5.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大阉之乱时缙绅改变志节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B.文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重大。
C.在作者看来,修大墓、立碑刻名,使志士跪拜流泪,是百代难得的际遇,比周顺昌还要荣耀。
D.末句点明写作目的,歌颂“五人”的品格,暗含着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的意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液能帮助大脑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疾病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癫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
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2007年10月24日《参考消息》)
1.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帮助大脑思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病症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思考。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2.对文中画线句子“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
B.血液流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D.血液会使脑组织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液不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不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还能调整信息在整个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25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
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就责怪说:“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
伏尔泰84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掉呢?”
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他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
【小题2】从文章的第二段(“早在学生时代……离开了王宫”)看,伏尔泰的反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列举三件表现伏尔泰幽默的事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幽默表现了伏尔泰怎样的态度。(6分)
【小题4】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