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无期功强近亲 ②古人观于天地 ③而予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二虫又何知
⑤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⑥氓蚩蚩 ⑦何陋有 ⑧巫医乐师百工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⑧/⑤⑦/⑥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4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征一国者”是宋荣子嘲笑的四种人

B.“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至人”、“神人”、“圣人”均是庄子所认为的“得道真人”,三者之间没有区别。

C.此段文字反映了庄子物我同一,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

D.宋荣子是先秦思想家,其学说尽于墨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故夫知一官,行一乡,德一君,而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________ 比:________ 合:________ 征:________

3.下列加粗词语中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

A.且举世之而不加劝   B.且举世之而不加沮

C.犹未也        D.《齐谐》者,怪者也

4.下列句子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举世非之而不加沮(j(

B.彼其于世,未数(sh()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0ng)然善也

D.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乎待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讥其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唐才子传·温庭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才情绮丽,尤律赋      工:擅长

B.

但笼袖几,每一韵一吟而已  凭:倚靠

C.

是日不乐,暮先请出     逼:逼迫

D.

徐商镇襄阳,巡官,不得志  辟:征召

(2)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一项是

①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②烛下未尝起草

③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

④中书省内坐将军

⑤公非司马、长史流乎

⑥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

[  ]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温庭筠年少时天资聪颖有悟性,不仅下笔成章,还擅长弹琴吹笛,并且自言,只要有弦就可以弹奏出旋律,有孔就可以吹奏出音乐。

B.

温庭筠文思敏捷,在考场上常常不需要灯下构思起草,时人相传,他八叉手就可以写成八韵,于是时人又称之为“温八叉”。

C.

温庭筠在考场上之上常常假借邻铺的答案,大中末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为了防止他暗中求助其他考生,特地让他在帘下考试,但仍然没有防止得了。

D.

温庭筠深得当时相国令狐绹赏识,常常出入国书馆,待遇很优厚,令狐绹还曾向温庭筠询问“玉条脱”的典故,但后来却慢慢疏远了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2)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威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曰:“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之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起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唐曰(言辞)

B.燕者必于赵(通“经”,经过)

C.武安君之(责难)

D.府具(钱财;财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对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汝安能行之也  ②与秦什一

[  ]

A.①让他去  ②十一县

B.①让他去  ②十分之一

C.①去那里  ②十分之一

D.①去那里  ②十一县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甘罗自负自荐,承担重任的一组是:①臣行之②君其试臣③自请卿相燕④请为张唐先报赵⑤请归燕太子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甘罗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身为秦相的文信侯做不到的事情,十二岁的甘罗胸有成竹。毛遂自荐,完成任务。

B.甘罗不但以寥寥数语说服了张唐,而且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不用兵刃相见,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广河间”的目的。

C.甘罗给张唐进言,以应侯比文信侯,以武安君比张唐,比况对象身份相近,事理类似,因而很有说服力。

D.甘罗见赵王,先谈燕太子入秦等事,说明了秦燕不相欺则赵危的事实真相,是真心为赵国着想,因而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兴宗幼为父廓所重,与亲故书曰:“小儿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兴宗行已恭恪,光禄大夫北地傅隆与父廓善,兴宗常修父友之敬。

  后拜郎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年拜陵,兴宗负玺陪乘。及还,上欲因以射雉,兴宗正色曰:“今致虔因陵,情敬兼重,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上大怒,遣令下车,由是失旨。又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进,兴宗时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

  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上)遣辅国将军刘励攻围之。四方既平,琰婴城固守。上使中书为诏譬琰,兴宗曰:“天下既定,是琰思顺之日,陛下宜赐手诏数行。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非真。”不从。琰得诏,对刘劾诈造,果不敢降,久乃归顺。其先见如此。

[注]①廓:指蔡兴宗的父亲蔡廓。②孝武:指宋孝武帝。③玺:皇帝的印鉴。④请急:请假。⑤婴城:调兵绕城。⑥譬:晓谕。

(1)对下列四句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无所顾
惮:害怕
B.致陵园
虔:拜祭
C.请急,郎别
诣:前往
D.不敢降
果:果然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语句在文中正确的理解。

(3)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

[  ]

A.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B.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C.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D.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4)①神气似可 ②由是失旨

[  ]

A.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B.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C.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D.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宗自幼为父亲器重,遵循父亲教导,不与小人游,故在朝能直言劝谏,无所畏惧。

B.兴宗为人坚毅正直,“谏射雉”、“诣朗别”两件事都能不惜冒杀身之祸而犯颜强谏。

C.兴宗对待父亲的朋友,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而在朝中敢直言得失,触怒皇上。

D.兴宗在朝,能正言得失,无所顾忌,善于分析形势,对朝政大事常具先见之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兴宗幼为父廓所重,与亲故书曰:“小儿神气似可,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兴宗行已恭恪,光禄大夫北地傅隆与父廓善,兴宗常修父友之敬。

  后拜郎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孝武新年拜陵,兴宗负玺陪乘。及还,上欲因以射雉,兴宗正色曰:“今致虔因陵,情敬兼重,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上大怒,遣令下车,由是失旨。又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进,兴宗时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

  时殷琰据寿阳为逆,(上)遣辅国将军刘励攻围之。四方既平,琰婴城固守。上使中书为诏譬琰,兴宗曰:“天下既定,是琰思顺之日,陛下宜赐手诏数行。今直使中书为诏,彼必疑非真。”不从。琰得诏,对刘劾诈造,果不敢降,久乃归顺。其先见如此。

[注]①廓:指蔡兴宗的父亲蔡廓。②孝武:指宋孝武帝。③玺:皇帝的印鉴。④请急:请假。⑤婴城:调兵绕城。⑥譬:晓谕。

(1)对下列四句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无所顾
惮:害怕
B.致陵园
虔:拜祭
C.请急,郎别
诣:前往
D.不敢降
果:果然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语句在文中正确的理解。

(3)从禽犹有余日,请待他辰

[  ]

A.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B.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请等别的日子(再去打)吧。

C.打猎以后还有空闲时间,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D.跟随皇上射猎还有机会,让我找其他时间(再奉陪)吧。

(4)①神气似可 ②由是失旨

[  ]

A.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B.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C.①神态似乎还可以
②从此失去皇帝的欢心
D.①神情气质还不错
②因此违背了皇帝的命令

(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宗自幼为父亲器重,遵循父亲教导,不与小人游,故在朝能直言劝谏,无所畏惧。

B.兴宗为人坚毅正直,“谏射雉”、“诣朗别”两件事都能不惜冒杀身之祸而犯颜强谏。

C.兴宗对待父亲的朋友,能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而在朝中敢直言得失,触怒皇上。

D.兴宗在朝,能正言得失,无所顾忌,善于分析形势,对朝政大事常具先见之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道:通“导”,引导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惑者也
B.莫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霸/谨拜表闻   
D.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成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柏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关,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我忧    写:写作   
D.其有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留山中②至即深山长谷
B.①使记作亭之意②其然乎?不然乎?
C.①成仁之名不夺其志②君至为亭
D.①求其疾忧②驾言出游,写我忧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闻吾学    废:停止
B.闻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
C.尚心不自禁    掉:振奋
D.中国之人不也   测:观察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昌言对“我”学业关心鼓励的一项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③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追忆自己与石昌言既是近邻又是亲戚,且得到昌言的关心和鼓励,两人关系融洽,情感深厚。
B.石昌言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异域,苏洵为他身负外交重任而高兴,并流露出了对他在外交场合建立功勋的敬仰和赞颂。
C.文章用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劝喻石昌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识破敌国的阴谋,在非常时期采取果断措施,英勇善战,不辱使命。
D.这是一篇临别赠序,叙述事件形象具体,采用借古喻今和引用名言的写法,表达主旨深刻,文章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