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多选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众闻则
B.以亏人自
C.从而
D.项伯杀人,臣

试题答案

BD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5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世衣冠/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  
B. 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关:关押  
C. 伏惟天恩莫不荡宥/伏惟:伏在地上想    
D.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无虑:大约、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太守寇恂弘为决曹掾 ②皆美于徐公
B.①事皆施行,著令 ②以全人命,有益
C.①显宗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 ②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①诸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且汉制棨戟即斧钺
3.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躬掌法宽平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③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④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⑤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是当年著名的断案专家,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精通法律,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B.郭躬认为,按照法律,秦彭应该斩首,但是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
C.郭躬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对过失犯罪的应比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D.郭躬认为皇恩浩荡宽宏,在押死刑犯在大赦时都获得了新生,但大赦令还没恩及那些已经逃亡的死刑犯。
5.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①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臣下愚,知其不可        虽:即使

C亦伐根以求木茂期:这

D终者盖寡             克:能够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对这两段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用比喻,阐明了目的和行为的关系。

B.第一段委婉含蓄地对唐太宗奢靡的生活作风进行了讽谏。

C.魏征认为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应该善始善终。

D.帝王开国时一般能做到竭诚以待下,打下天下来之后,纵情傲物者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臣下愚,知其不可        虽:即使

C亦伐根以求木茂期:这

D终者盖寡             克:能够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对这两段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用比喻,阐明了目的和行为的关系。

B.第一段委婉含蓄地对唐太宗奢靡的生活作风进行了讽谏。

C.魏征认为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应该善始善终。

D.帝王开国时一般能做到竭诚以待下,打下天下来之后,纵情傲物者多。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政,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法官)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所阿
避:避免。
B.不其父。
私:偏袒。
C.自拘死。
当:判罪。
D.其罪下吏。
傅:附,归给。

(2)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B.杀人者,臣之父也。

C.故使为理。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3)判断下列概括的对错,正确的用“T”,错误的用“F”。

①石奢之父杀了人,被石奢追到。石奢放了父亲,然后判自已死罪。拒绝楚王赦令,自刎而死。

(  )

②李离因下吏错听案情,误杀犯人,把自己囚禁起来自判死罪,不委过下吏,不接受晋文公对自己的开脱,自杀而死。

(  )

(4)石奢、李离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特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政,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法官)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所阿
避:避免。
B.不其父。
私:偏袒。
C.自拘死。
当:判罪。
D.其罪下吏。
傅:附,归给。

(2)下列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B.杀人者,臣之父也。

C.故使为理。

D.不私其父,非孝子也。

(3)判断下列概括的对错,正确的用“T”,错误的用“F”。

①石奢之父杀了人,被石奢追到。石奢放了父亲,然后判自已死罪。拒绝楚王赦令,自刎而死。

(  )

②李离因下吏错听案情,误杀犯人,把自己囚禁起来自判死罪,不委过下吏,不接受晋文公对自己的开脱,自杀而死。

(  )

(4)石奢、李离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特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小题3】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 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 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小题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小题3: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    )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     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   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    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 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