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C.昔者楚灵主好士细要
D.君臣相爱则惠忠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人情似纸(节选)

刘心武

  ①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

  ②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

  ③但离开了简单的归结,许多人又不知如何面对复杂。其实,从来都复杂。难道以前不复杂吗?也许,从前无论如何不如今天这般复杂。

  ④提心吊胆的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都懒得说。

  ⑤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更必须把门敞开着。那是个储藏室。空间极狭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了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了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闲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那门槛。他也不来语法我迈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⑥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⑦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⑧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的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⑨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情山水,最省事的“俗移”则是坐到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节目好赖地一直看到屏幕上现出“再见”的字样。

  ⑩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1.本文开篇说“不要续上一个‘薄’字。不是那意思”,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作者对“人情似纸”的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字)

2.第6自然段中的两个加粗的“据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3.第8自然段中“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一句,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这观点在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中的表述分别是(用原文的句了回答)

①在第6自然段中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7自然段中的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两项

[  ]

A.“把许多复杂的事物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意思的时代已经过去”,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薄”字来概括“人情似纸”这句话。

B.第5自然段用实例说明人们物质生活越提高,情感越淡薄,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豁达。

C.第9自然段从诸多层面上揭示出现代人的物质及精神的巨大变化。从而说明如今的人情是不同从前的人情的。

D.第10自然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呼应文题。

E.第4自然段是说,在恶劣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沟通过,而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就不大需要沟通了,其实这正是一种进步。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    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            间:问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固:本来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画·人·价

凌鼎年

陶少闲在小城算个人物。他是以画莲花出名的,其画室自题为“爱莲居”。

他古稀年纪,极少出门。每每兴之所至,挥毫画莲。画罢,笔一掷,捋着胡子品上半天,似乎此画不是他画的。若有谈得来的在身边,就会谈兴大发。常常大讲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言下之意,若画莲,则非他莫提,当今独步。还自称他画的莲花,画尽周敦颐老先生笔下的意境。

然而,他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

他画得不少,留存的极少。往往过一段时间,他就把积下来的画稿翻出来一一过目,细细比较,仿佛在检查赝品,评判优劣。其结果,总有好几幅被他判处死刑,一炬焚之。

陶少闲老妻每每见他烧画,总要嘀咕几句,“好端端的画,一把火,罪过罪过。”他孙子更是不满。“要烧掉不如卖掉。放着钱不赚,真是死脑筋。”

陶少闲鼻子里泄出一声“哼”,甚是轻蔑的样子。

去年,省城有家《文化艺术报》的记者无意间在小城见到了一幅陶少闲的《墨莲图》,他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大家手笔,至臻境界”。记者特寻访而去。

陶少闲则画罢一幅《残荷听雨图》,伫立图前,沉醉其中。记者见此图,眼都为之直了,连连说:“神品神品!”

两人遂品茗长谈,不觉暮色已至。陶少闲难得遇到如此知音,当场在画上落款盖章,郑重相赠,并请雅正。

记者凭着他的眼力,已感到了陶少闲画的潜在价值。环视四壁,他发现屋墙上还有一幅《小荷出水图》,更是寥寥几笔,墨韵天趣,极是惹人欢喜。可陶少闲已慨然相赠,怎好意思再开口讨之。

踌躇再三,记者提出说想买下那幅《小荷出水图》。

陶少闲闻此,笑吟吟说:“只怕你囊中没这么多钱。”

记者一愣,犹豫半晌后说:“我出二百。”

陶少闲摆摆手说:“若论个卖字,非千儿八百断断乎不能出手。”

记者有些尴尬,匆匆告辞。

记者心里放不下那幅画,再次造访陶少闲寒舍。

陶少闲外出未归,只他孙子在家。他一听记者来意,立时来了劲,最后以五百元钱拍板成交。

陶少闲回来后,得知孙子自作主张卖了他的画,气得脸色刷白,腮颊之肉抖个不停。大骂孙子毁了他一生清贫之名,作践了他的人品,降低了他的画价身价。

老妻忙来劝慰,说总比白送人强吧。

陶少闲闻老妻如是说,喟然长叹曰:“我若想靠画赚钱,早可腰缠万贯,不过那岂不成了画匠。我的画,寻常百姓几人能买得起?五百,而今区区五百就定了我的价。我陶少闲还有何颜面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从此,陶少闲闭门谢客,几乎不再与外界有什么联系,有人说他封笔不画了;有人说他日日作画,日日焚画。

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记者走后,小城再也没听说谁求到过陶少闲的画。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陶少闲是一位清高、与众不同的画家,他作画不求名不求利,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人家求画也少有应允。

B.写陶少闲“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意在表现现实生活对陶少闲的挤压。

C.作品主人公“陶少闲”是一个有着境界追求的画家,从画室和画的名称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D.这篇微型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充满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E.作品通过第三人称,叙述了陶少闲的一段生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文化冲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真实。

文中写陶少闲老妻和孙子,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有人说,陶少闲孤芳自赏;有人说,陶少闲固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问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3分)(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②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③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前却不止。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④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雄、班固之设疑以自通一类人

B.往而酒以酣焉等到

C.螳螂为之前不止后退

D.邕陈辞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邕莞然笑曰危不持,颠而不扶

B.其邻人有酒食召邕者王好战,请战喻

C.因请而裁琴昔者先王以东盟主

D.邕闻火烈声景公乃下席而谢

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含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B.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C.邕素为邦乡所宗

D.邕具以告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邕少年时博学多才,因擅长弹琴,由陈留太守举荐而被征召,但进京途中,走到偃师就假托有病回家了。

B.蔡邕在吴地的时候,能从灶中桐木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听出这块桐木是制作乐器的良材,成就一段“焦尾琴”的佳话。

C.太尉认为蔡邕一向以忠孝著名于世,并对汉朝的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

D.蔡邕因偶然说到董卓时叹气而获罪,朝中很多人也为之求情,认为杀蔡邕会带来严重后果,王允盛怒之下没有马上同意。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3分)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    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            间:问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3分)(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南垣传
[清]吴伟业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好举里巷谐媟以为抚掌之资。或陈语旧闻,反以此受人调弄,亦不顾也。与人交,好谈人之善,不择高下,能安异同,以此游于江南诸郡者五十余年。自华亭、秀州外,于白门、于金沙、于海虞、于娄东、于鹿城,所过必数月。其所为园,则李工部之横云、虞观察之予园、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为最著。经营粉本,高下浓淡,早有成法。初立土山,树石未添,岩壑已具,随皴随改,烟云渲染,补入无痕。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山未成,先思著屋,屋未就,又思其中之所施设,窗棂几榻,不事雕饰,雅合自然。主人解事者,君不受促迫,次第结构;其或任情自用,不得已骫骳曲折,后有过者,辄叹息曰:“此必非南垣意也。”
  君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成能识其性情。每创手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倚,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处。”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甚至施竿结项,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此服其能矣。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初见或似,久观辄非。而君独规模大势,使人于数日之内,寻丈之间,落落难合,及其既就,则天堕地出,得未曾有。曾于友人斋前作荆、关老笔,对峙平城,已过五寻,不作一折,忽于其颠,将数石盘互得势,则全体飞动,苍然不群。所谓他人为之莫能及者,盖以此也。
  君有四子,能传父术。晚岁辞涿鹿相国之聘,遣其仲子行,退老于鸳湖之侧,结庐三楹。余过之谓余曰:“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荡于兵火,没于荆榛,奇花异石,他人辇取以去,吾仍为之营置者,辄数见焉。吾惧石之不足留吾名,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余曰:“柳宗元为《梓人传》,谓有得于经国治民之旨。今观张君之术,虽庖丁解牛,公输刻鹄,无以复过,其艺而合于道者欤!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且张君因深就高,合自然,惜人力,此学愚公之术而变焉者也,其可传也已。”作《张南垣传》。(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谐媟(xiè):诙谐不恭敬。②粉本:建筑物的草图。③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④骫骳(wěi bèi):曲折委婉。
(1)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
B.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
C.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
D.君子不作/无益穿池筑台/《春秋》所戒/而王公贵人/歌舞般乐/侈欲伤财/独此为耳目之观/稍有合于清净。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惧石之不足留吾名,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槐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间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揜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选自《刘大櫆集》)
  [注]①疵颣(lèi):缺点。②锓(qìn)板:雕版刻书。③揜(yǎn):通“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以终其身——售:考中
B.余出文相质——间:间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借助
D.而司城不可问矣——固:本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组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出惆怅忧伤之感。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破取。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刑讯致死。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应便拔针,病亦行  减轻

B.

太尉黄琬      征召

C.

事攻治,可延岁月  经常

D.

若其虚诈,便送之  逮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在肠中,便断肠湔洗

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B.

妻病,数乞期不反

小人养吾病,欲自重

C.

无所知,破取

佗久远家思归,

D.

佗以为人盛怒则差

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

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D.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并告诉他这书里的秘方可以用来救曹操的命。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他,就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4)

对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B.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C.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D.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

(3)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