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豪末之在于马体 B.泾流之大 C.不翅于父母 D.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试题答案
D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太祖为司空,辟,末至。魏国既建,出为雍州刺
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
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拢扰
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体课,使治屋宅,作水碓①,民。遂安。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逯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乃召邹岐,以既代之。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既至金城,欲渡河,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声等锋还士奔 戴余同乃送入”。既曰:“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日:“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侯寇抄。如此,兵不得解。”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豌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其后西平麴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日:“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②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余成安堵如故。
既临:州十余年,政惠著闻。黄初四年薨。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
【注】①水碓(dud:古代用水力舂米的设备。②诖(guà):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 拒:抵御。
B.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 潜:潜伏。
C.敕使阳退 阳:假装。
D.郡人未必悉同 悉:全,都。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既采取的巩固边防的措施的一项是 ( )
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②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
③黄华、鞠演各逐放大守,举兵以应之
④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
⑤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
⑥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既在太祖做司空的时候,曾征召他做官,但他没有去。魏国建立后,去征讨张鲁,太祖移民充实河北地区,人民恐惧骚动,扰攘不安,张既采取措施,给予安抚,民心安定。
B.当时,由于凉州、卢水一带的羌族部落纷纷反叛,致使河西一带遭到严重骚扰,文帝十分担忧。于是便召来邹岐替代张既的现有职务,而让张既专门统军平定叛乱。
C.酒泉郡的苏衡谋反,同时串通羌族的豪强邻戴等少数民族一万多人马攻打边境各县,张既同夏侯儒带领军队前往迎击,大败敌人,致使苏衡、邻戴等头目投降。
D.张既在少数民族聚居且没有完全归化、动乱频仍的地方任职二十多年,其间他因地制宜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效果显著,影响广泛。黄初四年去世。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太祖为司空,辟,末至。魏国既建,出为雍州刺
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
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拢扰
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体课,使治屋宅,作水碓①,民。遂安。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逯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乃召邹岐,以既代之。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既至金城,欲渡河,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声等锋还士奔 戴余同乃送入”。既曰:“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日:“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侯寇抄。如此,兵不得解。”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豌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其后西平麴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日:“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②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余成安堵如故。
既临:州十余年,政惠著闻。黄初四年薨。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
【注】①水碓(dud:古代用水力舂米的设备。②诖(guà):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拒:抵御。 |
B.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潜:潜伏。 |
C.敕使阳退阳:假装。 |
D.郡人未必悉同悉:全,都。 |
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②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
③黄华、鞠演各逐放大守,举兵以应之
④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
⑤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
⑥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A.张既在太祖做司空的时候,曾征召他做官,但他没有去。魏国建立后,去征讨张鲁,太祖移民充实河北地区,人民恐惧骚动,扰攘不安,张既采取措施,给予安抚,民心安定。 |
B.当时,由于凉州、卢水一带的羌族部落纷纷反叛,致使河西一带遭到严重骚扰,文帝十分担忧。于是便召来邹岐替代张既的现有职务,而让张既专门统军平定叛乱。 |
C.酒泉郡的苏衡谋反,同时串通羌族的豪强邻戴等少数民族一万多人马攻打边境各县,张既同夏侯儒带领军队前往迎击,大败敌人,致使苏衡、邻戴等头目投降。 |
D.张既在少数民族聚居且没有完全归化、动乱频仍的地方任职二十多年,其间他因地制宜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效果显著,影响广泛。黄初四年去世。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太祖为司空,辟,末至。魏国既建,出为雍州刺史。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拢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体课,使治屋宅,作水碓①,民。遂安。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逯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乃召邹岐,以既代之。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既至金城,欲渡河,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声等锋还士奔 戴余同乃送入”。既曰:“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贼七千余骑逆拒军于阴口,既扬声军由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日:“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侯寇抄。如此,兵不得解。”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使阳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豌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其后西平麴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日:“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②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于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余成安堵如故。
既临:州十余年,政惠著闻。黄初四年薨。
(选自《三国志》卷十五)
【注】①水碓(dud:古代用水力舂米的设备。②诖(guà):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 拒:抵御。
B.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 潜:潜伏。
C.敕使阳退 阳:假装。
D.郡人未必悉同 悉:全,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既采取的巩固边防的措施的一项是
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②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
③黄华、鞠演各逐放大守,举兵以应之
④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
⑤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
⑥乃檄告渝诸羌: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既在太祖做司空的时候,曾征召他做官,但他没有去。魏国建立后,去征讨张鲁,太祖移民充实河北地区,人民恐惧骚动,扰攘不安,张既采取措施,给予安抚,民心安定。
B.当时,由于凉州、卢水一带的羌族部落纷纷反叛,致使河西一带遭到严重骚扰,文帝十分担忧。于是便召来邹岐替代张既的现有职务,而让张既专门统军平定叛乱。
C.酒泉郡的苏衡谋反,同时串通羌族的豪强邻戴等少数民族一万多人马攻打边境各县,张既同夏侯儒带领军队前往迎击,大败敌人,致使苏衡、邻戴等头目投降。
D.张既在少数民族聚居且没有完全归化、动乱频仍的地方任职二十多年,其间他因地制宜实施了许多好的政策,效果显著,影响广泛。黄初四年去世。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
王学泰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史学与文学史研究者有责任揭示这个历史事实,并从中探索其演变规律。在揭示这个事实与总结其规律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简直成为下层社会人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在所划定的“折冲府”内,大部分农民都是兵,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是很陌生的。他们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到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像。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随着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体参加的活动,人们半真半假地排演着戏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作者还说,土匪们正是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
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E.从宋代开始,社会风气变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从通俗文艺中学习军事知识。
F.《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3分)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14.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现代流行语:“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6分)
15.根据文中所述,通俗小说对下层群众来说具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
王学泰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史学与文学史研究者有责任揭示这个历史事实,并从中探索其演变规律。在揭示这个事实与总结其规律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简直成为下层社会人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在所划定的“折冲府”内,大部分农民都是兵,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是很陌生的。他们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反抗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到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民运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像。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随着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体参加的活动,人们半真半假地排演着戏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作者还说,土匪们正是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
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E.从宋代开始,社会风气变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从通俗文艺中学习军事知识。
F.《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反抗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3.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现代流行语:“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4.根据文中所述,通俗小说对下层群众来说具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朱熹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①而言侏离②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选自《四书集注》)
[注]①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作为外族统治的代称。②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果:成功
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赖其言——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极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