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家(家庭) B.不夺不餍(满足) 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怀利以相接(交往) |
试题答案
A
|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 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1.下列四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将”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将”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将”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于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吴士)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所招募的人饮酒作乐,实际上不能统帅军队。
B.形势莫便于姑苏——政治形势没有比姑苏更好的。
C.然而不霸者,将劣也——却不能称霸,就是由于将领太差。
D.得官者数十人——得到官职的有几十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吴士好夸言”有关的一组是
①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
③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④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⑤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⑥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 ]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之道,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杀。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远:把偏远的地方做边邑
B.行李之往来
行李:物资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指筑城备战
D.唯君图之
唯:希望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既”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既”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既”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既”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3.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①敢以烦执事②且君尝为晋军赐
A.①那我还敢为这事来麻烦您。②况且您曾经给晋军以恩赐。
B.①那我还敢为这事来麻烦您。②况且您曾被晋军应允了。
C.①那还敢为此麻烦您的部下用兵。②况且您曾经给晋军以恩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远:把偏远的地方做边邑
B.行李之往来
行李:物资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设版:指筑城备战
D.唯君图之
唯:希望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既”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既”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既”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既”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3.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①敢以烦执事②且君尝为晋军赐
A.①那我还敢为这事来麻烦您。②况且您曾经给晋军以恩赐。
B.①那我还敢为这事来麻烦您。②况且您曾被晋军应允了。
C.①那还敢为此麻烦您的部下用兵。②况且您曾经给晋军以恩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经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晏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之事,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使者反,言之公(反:通“返”,回)
B.请以奉宾客(奉:奉送、赠送)
C.泽覆三族(泽:恩惠)
D.以振百姓(振:救济)
2.对加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晏子方食 ②分食食之
B.①退得罪于士 ②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A.两个“食”意思相同,两个“得”意思不同
B.两个“食”意思不同,两个“得”意思相同
C.两个“食”意思不同,两个“得”意思也不同
D.两个“食”意思相同,两个“得”意思也相同
3.下列句子中的“之”是代词,而指代对象又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②婴闻之,夫厚取之君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婴闻之:圣人千虑
⑤子辞之何也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⑤
4.古文中的数词,有的表示实指,如“奉命吊表二子”中的“二”;有的表泛指,如“三岁贯汝”中的“三”就是个虚数。下面加粗的数词都表示实数的一项是( )
①使吏致千金
②三致之
③泽覆三族
④终再拜而辞
⑤一豆之食
A.②③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5.晏子“再拜而不敢受命”的根本原因是哪一项( )
A.“忠臣不为”“代君君民之事”
B.“婴之家不贫”
C.“君之赐也厚矣”
D.“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
6.下面的说法不合本文的一项是( )
A.晏婴认为忠臣不应当越权于“代君君民”这种收买人心的事。
B.晏婴认为“筐箧之藏”是为个人得利、不顾百姓的不仁行为。
C.“宰藏”在晏婴看来是替他人藏财的愚蠢行为。
D.晏婴把自己比作愚人,把管仲比作圣人,认为愚人要比圣人强。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2)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