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A.欲辟土地,朝秦楚 B.轻暖不足于体与 C.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D.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试题答案
B
|
陈 霁
(2)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3)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4)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5)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6)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7)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8)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9)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10)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11)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12)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13)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14)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15)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16)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17)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18)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19)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雾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20)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21)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
1.第(7)段加粗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9)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D.第(17)段中的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19)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
F.文章重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
4.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对比:__________________。类比: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
6.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各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考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成,国家无事。
1.对下列加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务:务必 |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
蒙:接受,继承 |
C.叩关而攻秦 |
叩关:攻打函谷关 |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费:耗费 |
2.对下面加粗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北收要害之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也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相同
C.两个“固”字不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相同,两个“北”字不相同
3.下面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4.下面四句加粗字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C.秦人开关延敌 |
D.约从离衡 |
5.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逡巡而不敢进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A.①犹豫徘徊,不敢进函谷关
②秦国有多余的力量来制服九国的弊端
B.①犹豫徘徊,不敢进函谷关
②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乘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C.①在关外巡逻却不敢进入
②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来(乘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D.①在关外巡逻却不敢进入
②秦国有多余的力量来制服九国的弊端
6.对“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翻译正确的是
[ ]
A.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人才。
B.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把它们赐给天下士人。
C.不喜欢珍器重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人才。
D.不喜欢珍器重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把它们赐给天下士人。
7.下列赏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用排比修辞,极言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方面突出显示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⑴例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籍吏民,封府库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外连衡而斗诸侯
⑵例句:范增数目项王
A、沛公军霸上
B、道芷阳间行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
D、籍吏民,封府库
⑶下列各句中“以”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A、籍何以至此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请以剑舞
D、军中无以为乐
2、翻译语句。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