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语句不存在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童话之路

熊 亮

  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所寻找的正是别人在真实世界中看不见的路,我们便会想像——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可是我们不知道,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黑夜中的一颗星星远比尘世的浮光繁影来得清澈美丽。直到有一日他为我们摘来一朵从未见过的奇异之花……来不及听我们的惊叹,他又转身回到梦境,他想要,也必须要,再走另一条未曾涉足的路。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永远在这路上。然而真正穷尽了自己并不是一种幸福。倘若我们能说:“我这一生都在路上”,那已经足够了,这代表我们永远生活于精神的童年。童年,我们在脑海中描绘着路,未被踩踏过的花园总是纯洁美丽,第一次推开的门总是充满惊奇,第一次发现的隐密小径总能通向未来——他们不会厌倦找寻。

  第一次听到《千与千寻》这个题目,就会令人充满遐想,也许从故事内容上来看,并不存在“在路上”这个特点,但它正具备了在路上最重要的本质——“寻”。

  千寻从快活的童年突然闯进了充满荒谬的世界。这世界种种怪诞的现象却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异化表现。父母因而变成了猪,而情形正是这个样子,浑浑噩噩地寻求物质与猪无异。孩子开始担心他们还未到来的未来。

  统治这个荒唐世界的代表人物——汤婆婆,勒令千寻从名字中除去“寻”这一字,正是代表了这个无望的世界准备剥夺走孩子的童年,因为“寻”便是童年的特质。

  “千”与“寻”两字的结合,正体现了艺术家强烈而执著地挽留童年之心。童话中有许多明确以“在路上——寻找——录得”为线索的故事创作,而且在很多时候“寻找”与“回到”这两者之间往往有殊途同归的意境。

  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寻找青鸟的孩子终于发现青鸟就在身边,绿野仙踪中的孩子们各自找回了自己宝贵的东西,爱丽丝醒来了……不同的是,他们虽回到原处,却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这条路上经历的一切或多或少改变了他们。

  因为这是一条充满分岔的路,走路的人不断迷路,不断冒险,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还有什么故事比我们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更具代表性呢?在这篇魔幻主义的童话里,九九八十一次磨难,看似这些歧路是为了诱惑消磨主人公的勇气而设的,其实却是为了巩固其信念而设的。

  盘丝洞,白骨山,商人的星球,自我的星球,颓废的星球,玩乐园,回忆园,夜宫,等等等等无数条来源于想象,又来源于现实的歧路,无一不在引诱主人公偏离最初的梦想。可是不用担心,童话总能具备这样的力量,故事很少有失望的结局,因为童话正是在梦想中的。我们大人会说。梦总会醒,失望的那一刻终会来临,孩子们之所以有童话,因为他们仍小,我们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品尝失望。

  但一部好的童话总可以延续他们的梦,或者他们可以说:“我的梦想是真的,而那些歧路都是虚假的,骗人的。”这句话同样具备真实的力量。

  那些众多的歧路也是人们造的,只不过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看上去才像是现实,而怀着梦想的人总是太少,所以大家才指出——他们脑袋中装的是虚幻的梦境。

  至此——

  我们突然发现(又惊又喜地感到)——我们正在其中生活着的——即这个触手可及的世界,这个我们不认为有童话存在的昭然现实,它们正是童话,无疑就是那曾在书本中详熟的那个童话世界,确确实实。

  世上的所有烦恼、失望、迷失就是童话中的歧路,而我们便是那个小小的寻梦者,是千寻,是小王子,是孙悟空,是不断寻找青鸟的孩子。

  在现在,许多大人也爱读童话。我敢说,他们也正隐隐地发现了这个秘密——整个世界便是“在路上”的童话。

  只是,在这部世界的童话中,我们没有神仙与天使的护佑,我们不可能以一当十,不可能拥有童话般的结局。

(选自《散文》2003年第5期)

(1)这篇散文以“童话之路”为题。阅读全文,请你写出对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①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说“在现在,许多大人也爱读童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条列出“大人也爱读童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人生应该不断追求理想,生命不止,追求不息,使自己的精神永远保持童年。

B.本文虽是哲理散文,但语言却生动形象,富有意蕴,字里行间充满智慧,或给人以警示,或给人以启迪,或让人沉思。

C.文章引用《千与千寻》这篇童话,目的在于阐述童年的特质就是“寻”,以“千”来修饰,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执着挽留。

D.在作者的眼中,现实是荒谬的,充满痛苦、烦恼和失望,因此鼓励人们去阅读童话。

E.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流露出无奈、痛苦、失望和不满的情感:我们虽然可以追求童话之路,但我们不可能有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童话之路

熊 亮

  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所寻找的正是别人在真实世界中看不见的路,我们便会想像——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可是我们不知道,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黑夜中的一颗星星远比尘世的浮光繁影来得清澈美丽。直到有一日他为我们摘来一朵从未见过的奇异之花……来不及听我们的惊叹,他又转身回到梦境,他想要,也必须要,再走另一条未曾涉足的路。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永远在这路上。然而真正穷尽了自己并不是一种幸福。倘若我们能说:“我这一生都在路上”,那已经足够了,这代表我们永远生活于精神的童年。童年,我们在脑海中描绘着路,未被踩踏过的花园总是纯洁美丽,第一次推开的门总是充满惊奇,第一次发现的隐密小径总能通向未来——他们不会厌倦找寻。

  第一次听到《千与千寻》这个题目,就会令人充满遐想,也许从故事内容上来看,并不存在“在路上”这个特点,但它正具备了在路上最重要的本质——“寻”。

  千寻从快活的童年突然闯进了充满荒谬的世界。这世界种种怪诞的现象却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异化表现。父母因而变成了猪,而情形正是这个样子,浑浑噩噩地寻求物质与猪无异。孩子开始担心他们还未到来的未来。

  统治这个荒唐世界的代表人物——汤婆婆,勒令千寻从名字中除去“寻”这一字,正是代表了这个无望的世界准备剥夺走孩子的童年,因为“寻”便是童年的特质。

  “千”与“寻”两字的结合,正体现了艺术家强烈而执著地挽留童年之心。童话中有许多明确以“在路上——寻找——录得”为线索的故事创作,而且在很多时候“寻找”与“回到”这两者之间往往有殊途同归的意境。

  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寻找青鸟的孩子终于发现青鸟就在身边,绿野仙踪中的孩子们各自找回了自己宝贵的东西,爱丽丝醒来了……不同的是,他们虽回到原处,却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这条路上经历的一切或多或少改变了他们。

  因为这是一条充满分岔的路,走路的人不断迷路,不断冒险,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还有什么故事比我们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更具代表性呢?在这篇魔幻主义的童话里,九九八十一次磨难,看似这些歧路是为了诱惑消磨主人公的勇气而设的,其实却是为了巩固其信念而设的。

  盘丝洞,白骨山,商人的星球,自我的星球,颓废的星球,玩乐园,回忆园,夜宫,等等等等无数条来源于想象,又来源于现实的歧路,无一不在引诱主人公偏离最初的梦想。可是不用担心,童话总能具备这样的力量,故事很少有失望的结局,因为童话正是在梦想中的。我们大人会说。梦总会醒,失望的那一刻终会来临,孩子们之所以有童话,因为他们仍小,我们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品尝失望。

  但一部好的童话总可以延续他们的梦,或者他们可以说:“我的梦想是真的,而那些歧路都是虚假的,骗人的。”这句话同样具备真实的力量。

  那些众多的歧路也是人们造的,只不过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看上去才像是现实,而怀着梦想的人总是太少,所以大家才指出——他们脑袋中装的是虚幻的梦境。

  至此——

  我们突然发现(又惊又喜地感到)——我们正在其中生活着的——即这个触手可及的世界,这个我们不认为有童话存在的昭然现实,它们正是童话,无疑就是那曾在书本中详熟的那个童话世界,确确实实。

  世上的所有烦恼、失望、迷失就是童话中的歧路,而我们便是那个小小的寻梦者,是千寻,是小王子,是孙悟空,是不断寻找青鸟的孩子。

  在现在,许多大人也爱读童话。我敢说,他们也正隐隐地发现了这个秘密——整个世界便是“在路上”的童话。

  只是,在这部世界的童话中,我们没有神仙与天使的护佑,我们不可能以一当十,不可能拥有童话般的结局。

(选自《散文》2003年第5期)

(1)这篇散文以“童话之路”为题。阅读全文,请你写出对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意义。

①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说“在现在,许多大人也爱读童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条列出“大人也爱读童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人生应该不断追求理想,生命不止,追求不息,使自己的精神永远保持童年。

B.本文虽是哲理散文,但语言却生动形象,富有意蕴,字里行间充满智慧,或给人以警示,或给人以启迪,或让人沉思。

C.文章引用《千与千寻》这篇童话,目的在于阐述童年的特质就是“寻”,以“千”来修饰,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执着挽留。

D.在作者的眼中,现实是荒谬的,充满痛苦、烦恼和失望,因此鼓励人们去阅读童话。

E.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流露出无奈、痛苦、失望和不满的情感:我们虽然可以追求童话之路,但我们不可能有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石

楼肇明

我的书柜里陈放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纪念我的一次长江之行。一块3.5厘米见方的白底瓷版上镶嵌着两颗一大一小的卵石。精工描画出一位富有异国情调的红装女子,画眉如黛,浓艳欲滴。这小巧玲珑的装饰趣味,大气磅礴的长江有何干系?纵然光润莹洁的卵石为千千万万年长江水所磨砺所淘洗,这图案化的世俗女子还有一丝不羁的野性流露,但从我的书柜、我的书斋,我是感受不到长江的水、长江的风、长江的雨、长江的岩石的。

船过三峡,我在“江津轮”上读到的是一部巨大的岩石的书,一座倾圮和崩塌的宇宙废墟的缩微画图。长江从高峻陡急的岩石走廊里流过,我疑神静虑阅读那些岁月风雨镌刻下的文字。“江津轮”好像一艘超越时空的飞船,驮载着我亲历目睹一次宇宙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我无法用语言诠释,也不能用彩笔描绘,甚至也不能复述依稀犹存的情绪轨迹。

我看到的三峡的山,不像古代诗人和民间传说蕴涵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愿望。我看到了一座座倒置的金字塔,倒扣的航空母舰,圆明园遗址般的残垣断壁;一道道由七零八落却大体有序的巨大卵石垒成的梯田田埂,像乡村小学东倒西歪的房子,像流落外乡异地脱毛的骆驼,像懒惰的家猫无所用心地弓腰;那些不成规则的形体,交叠粘合,隆起上升,那经过生命和死亡大轮回、大劫难的一堆堆山石的云团,全被排闼而来的长江水挤开,迎立于漫长的两岸。

我批览那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岩画,似象形文字符号和非象形文字符号的,似树木年轮的,似灌木丛枝杈杂乱无章的……一个个巨大的漶漫的指纹,一个个巨大的飞扬的畚箕。一个个巨大的纵横恣肆的螺,都是历史的涡流,是狂放的三峡的水、三峡急湍留在岩壁上的脚印,又仿佛是岩石被送上旋风的绞刑架,然后从地质年代的墓坑里被挖掘到了阳光下,让苍天去冷漠地阅读、赏析。

这些粗砺的似乎以不经意的手錾凿下的肃穆时刻,这似乎由埋藏着太多的屈辱和太多的情欲所造成的破坏,这因伟大的偶然而创造的伟大的遗迹,并非是不可解读的文字。我若有所悟了:混乱世界的毁灭,是宇宙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岩石的警钟,岩石的符咒只是恶作剧的创造者的一次冷峻关怀。当人们把长江寻觅得一片污秽不堪的时候,瓷板上的三峡石便诞生了。不知神女峰传说的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历史如果让王昭君再做一次选择,清清香溪水还有那迷人的魅力么?

当我把小小的纪念品放入衣兜,百无聊赖地步上船舷时,我看见一位垂钓者蜷缩着,一秆紫穗芦苇在江风中摇曳,那一轮匆匆西下的夕阳,被浓烟的黑潮托起,是荒凉宇宙的一只独眼。二等舱里的筵宴已经结束,船工们在倾倒残羹冷炙,香蕉皮、糖纸、烟蒂有如天女散花……我笔下的长江水,不该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我顿时觉得上小学的地理课本已经遗失在童年的梦里了,只有在那样的课本上,晨雾笼罩的长江才像夏夜横贯天庭的茫茫银河,一个少年人驾扁舟、挥长篙,在放牧一群白鳍豚、大鲟鱼、扬子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一件纪念品与大气磅礴的长江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说,引起下文作者对长江三峡所见所感的描写。

B.作者面对三峡石,感受到的不是美的愉悦,却是“宇宙被创造与被毁灭的历史”,是自然力所造成的残忍与生命的悲壮。

C.文章第三段,写作者看到的三峡的山,表达了见不到蕴涵着多么美丽动人的愿望的三峡之山的强烈痛惜。

D.文章大量使用对比、比喻,把丰富的物象和复杂的心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冷峻思考。

E.文章结尾写到“垂钓者”、“船工们”以及“少年人”,表现了人力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流露出作者的惶惑与焦灼。

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三峡在许多诗人、散文家笔下是雄伟壮丽的,而本文却用冷峻的笔触写在自然力和人力的破坏下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石

楼肇明

我的书柜里陈放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纪念我的一次长江之行。一块3.5厘米见方的白底瓷版上镶嵌着两颗一大一小的卵石。精工描画出一位富有异国情调的红装女子,画眉如黛,浓艳欲滴。这小巧玲珑的装饰趣味,大气磅礴的长江有何干系?纵然光润莹洁的卵石为千千万万年长江水所磨砺所淘洗,这图案化的世俗女子还有一丝不羁的野性流露,但从我的书柜、我的书斋,我是感受不到长江的水、长江的风、长江的雨、长江的岩石的。

船过三峡,我在“江津轮”上读到的是一部巨大的岩石的书,一座倾圮和崩塌的宇宙废墟的缩微画图。长江从高峻陡急的岩石走廊里流过,我疑神静虑阅读那些岁月风雨镌刻下的文字。“江津轮”好像一艘超越时空的飞船,驮载着我亲历目睹一次宇宙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我无法用语言诠释,也不能用彩笔描绘,甚至也不能复述依稀犹存的情绪轨迹。

我看到的三峡的山,不像古代诗人和民间传说蕴涵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愿望。我看到了一座座倒置的金字塔,倒扣的航空母舰,圆明园遗址般的残垣断壁;一道道由七零八落却大体有序的巨大卵石垒成的梯田田埂,像乡村小学东倒西歪的房子,像流落外乡异地脱毛的骆驼,像懒惰的家猫无所用心地弓腰;那些不成规则的形体,交叠粘合,隆起上升,那经过生命和死亡大轮回、大劫难的一堆堆山石的云团,全被排闼而来的长江水挤开,迎立于漫长的两岸。

我批览那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岩画,似象形文字符号和非象形文字符号的,似树木年轮的,似灌木丛枝杈杂乱无章的……一个个巨大的漶漫的指纹,一个个巨大的飞扬的畚箕。一个个巨大的纵横恣肆的螺,都是历史的涡流,是狂放的三峡的水、三峡急湍留在岩壁上的脚印,又仿佛是岩石被送上旋风的绞刑架,然后从地质年代的墓坑里被挖掘到了阳光下,让苍天去冷漠地阅读、赏析。

这些粗砺的似乎以不经意的手錾凿下的肃穆时刻,这似乎由埋藏着太多的屈辱和太多的情欲所造成的破坏,这因伟大的偶然而创造的伟大的遗迹,并非是不可解读的文字。我若有所悟了:混乱世界的毁灭,是宇宙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岩石的警钟,岩石的符咒只是恶作剧的创造者的一次冷峻关怀。当人们把长江寻觅得一片污秽不堪的时候,瓷板上的三峡石便诞生了。不知神女峰传说的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历史如果让王昭君再做一次选择,清清香溪水还有那迷人的魅力么?

当我把小小的纪念品放入衣兜,百无聊赖地步上船舷时,我看见一位垂钓者蜷缩着,一秆紫穗芦苇在江风中摇曳,那一轮匆匆西下的夕阳,被浓烟的黑潮托起,是荒凉宇宙的一只独眼。二等舱里的筵宴已经结束,船工们在倾倒残羹冷炙,香蕉皮、糖纸、烟蒂有如天女散花……我笔下的长江水,不该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我顿时觉得上小学的地理课本已经遗失在童年的梦里了,只有在那样的课本上,晨雾笼罩的长江才像夏夜横贯天庭的茫茫银河,一个少年人驾扁舟、挥长篙,在放牧一群白鳍豚、大鲟鱼、扬子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通过一件纪念品与大气磅礴的长江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说,引起下文作者对长江三峡所见所感的描写。

B.作者面对三峡石,感受到的不是美的愉悦,却是“宇宙被创造与被毁灭的历史”,是自然力所造成的残忍与生命的悲壮。

C.文章第三段,写作者看到的三峡的山,表达了见不到蕴涵着多么美丽动人的愿望的三峡之山的强烈痛惜。

D.文章大量使用对比、比喻,把丰富的物象和复杂的心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冷峻思考。

E.文章结尾写到“垂钓者”、“船工们”以及“少年人”,表现了人力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流露出作者的惶惑与焦灼。

2.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3.三峡在许多诗人、散文家笔下是雄伟壮丽的,而本文却用冷峻的笔触写在自然力和人力的破坏下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石
楼肇明
我的书柜里陈放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纪念我的一次长江之行。一块3.5厘米见方的白底瓷版上镶嵌着两颗一大一小的卵石。精工描画出一位富有异国情调的红装女子,画眉如黛,浓艳欲滴。这小巧玲珑的装饰趣味,大气磅礴的长江有何干系?纵然光润莹洁的卵石为千千万万年长江水所磨砺所淘洗,这图案化的世俗女子还有一丝不羁的野性流露,但从我的书柜、我的书斋,我是感受不到长江的水、长江的风、长江的雨、长江的岩石的。
船过三峡,我在“江津轮”上读到的是一部巨大的岩石的书,一座倾圮和崩塌的宇宙废墟的缩微画图。长江从高峻陡急的岩石走廊里流过,我疑神静虑阅读那些岁月风雨镌刻下的文字。“江津轮”好像一艘超越时空的飞船,驮载着我亲历目睹一次宇宙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我无法用语言诠释,也不能用彩笔描绘,甚至也不能复述依稀犹存的情绪轨迹。
我看到的三峡的山,不像古代诗人和民间传说蕴涵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愿望。我看到了一座座倒置的金字塔,倒扣的航空母舰,圆明园遗址般的残垣断壁;一道道由七零八落却大体有序的巨大卵石垒成的梯田田埂,像乡村小学东倒西歪的房子,像流落外乡异地脱毛的骆驼,像懒惰的家猫无所用心地弓腰;那些不成规则的形体,交叠粘合,隆起上升,那经过生命和死亡大轮回、大劫难的一堆堆山石的云团,全被排闼而来的长江水挤开,迎立于漫长的两岸。
我批览那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岩画,似象形文字符号和非象形文字符号的,似树木年轮的,似灌木丛枝杈杂乱无章的……一个个巨大的漶漫的指纹,一个个巨大的飞扬的畚箕。一个个巨大的纵横恣肆的螺,都是历史的涡流,是狂放的三峡的水、三峡急湍留在岩壁上的脚印,又仿佛是岩石被送上旋风的绞刑架,然后从地质年代的墓坑里被挖掘到了阳光下,让苍天去冷漠地阅读、赏析。
这些粗砺的似乎以不经意的手錾凿下的肃穆时刻,这似乎由埋藏着太多的屈辱和太多的情欲所造成的破坏,这因伟大的偶然而创造的伟大的遗迹,并非是不可解读的文字。我若有所悟了:混乱世界的毁灭,是宇宙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岩石的警钟,岩石的符咒只是恶作剧的创造者的一次冷峻关怀。当人们把长江寻觅得一片污秽不堪的时候,瓷板上的三峡石便诞生了。不知神女峰传说的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历史如果让王昭君再做一次选择,清清香溪水还有那迷人的魅力么?
当我把小小的纪念品放入衣兜,百无聊赖地步上船舷时,我看见一位垂钓者蜷缩着,一秆紫穗芦苇在江风中摇曳,那一轮匆匆西下的夕阳,被浓烟的黑潮托起,是荒凉宇宙的一只独眼。二等舱里的筵宴已经结束,船工们在倾倒残羹冷炙,香蕉皮、糖纸、烟蒂有如天女散花……我笔下的长江水,不该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我顿时觉得上小学的地理课本已经遗失在童年的梦里了,只有在那样的课本上,晨雾笼罩的长江才像夏夜横贯天庭的茫茫银河,一个少年人驾扁舟、挥长篙,在放牧一群白鳍豚、大鲟鱼、扬子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通过一件纪念品与大气磅礴的长江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说,引起下文作者对长江三峡所见所感的描写。
B.作者面对三峡石,感受到的不是美的愉悦,却是“宇宙被创造与被毁灭的历史”,是自然力所造成的残忍与生命的悲壮。
C.文章第三段,写作者看到的三峡的山,表达了见不到蕴涵着多么美丽动人的愿望的三峡之山的强烈痛惜。
D.文章大量使用对比、比喻,把丰富的物象和复杂的心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冷峻思考。
E.文章结尾写到“垂钓者”、“船工们”以及“少年人”,表现了人力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流露出作者的惶惑与焦灼。
【小题2】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小题3】三峡在许多诗人、散文家笔下是雄伟壮丽的,而本文却用冷峻的笔触写在自然力和人力的破坏下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美丽的力量
张丽钧
①去年初冬在台北,正赶上“2010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在飘着桂花甜香气息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花博会”的主题词——“美丽的力量”。彩色动感的汉字,头上绽放着花瓣烟花。看得人心旌摇曳。
②回来翻看照片的时候,发现照了太多以这个可爱的主题词为背景的照片,才知道,自己爱上了这五个灵动多彩的汉字。
③今年春上应朋友阿芳之约,去洛阳看牡丹。当我随人潮痴痴地跌进美得让人心痛的牡丹花海时,我心里一下子跳出了在台北看到的那五个绽放着花瓣烟花的汉字——“美丽的力量”。
④如果美丽没有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她怎能将千里之外的我牵引到她的身旁?在我心中。一座城市有一个意象,大连是一朵浪花,衡阳是一声雁鸣,湛江是一树夹竹桃,而洛阳,自然是一朵千年不凋的妖娆牡丹。欧阳修说: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在洛阳,我的心思全在牡丹上,看了一个园,还想再看个园。手里的纸扇上摇着牡丹,手机的壁纸上开着牡丹。吃了一席牡丹宴,作了十首牡丹诗。抱起一个牡丹花籽枕头,就舍不得放手,甚而至于到了机场,托运了所有行李,却不肯撒手这个漂亮的枕头,搂着它,飞上万米高空。
⑤阿芳对我说:“看了洛阳牡丹,你要是动不动还穿一身黑,就叫悟性差!”我悟性不差,回来后穿衣风格大变,真真迷恋上了色彩鲜丽的服装。——美丽的力量,征服起你来不啻爱情。
⑥我喜欢那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外国人,来到九寨沟,看到那遗落在人间的美丽仙境,突然扑通跪倒在地,涕泪横流。我不晓得他是否会说“美丽的力量”这个词组,但我明白,他在被美丽击中的瞬间,慑服于她无可抗拒的伟大力量,身与心,顿时瘫软如泥,沉醉如酒。
⑦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痴迷地相信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知识、宗教、地位、权势、金钱……我不否认它们的力量。它们所给予心灵的救赎以及为空虚的生命注入的充盈感是这样真实地存在着,不容你忽视。但是,在这些之外,你有没有能力感觉到有一种“美丽的力量”的存在呢?
⑧我曾在看一部纪录片时多次流泪。那是雅克·贝汉等人花费四年多的时间拍摄的《迁徙的鸟》。美丽的鸟,在天空排成诗行,平平仄仄地飞翔。它们相约飞越大西洋,却不期然在途中遇到暴风雨。茫茫大海上,只有一艘孤独的轮船随巨浪起伏。无助的鸟儿们误将它认成了小岛,纷纷栖落于甲板,从容地梳理起了羽毛;有一只疲惫已极的鸟,索性卧下,将头埋到翼下,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在镜头之外,我想我看见了那在暴风雨中跟踪鸟儿的人,他们的飞机,成了迁徙的鸟群中特殊的一员。鸟儿们睡了,他们也不睡,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羽毛干透的鸟儿同朝阳一道醒来……他们是在用生命的燃烧礼赞着“美丽的力量”。
⑨看《迁徙的鸟》而不流泪的人,不配做我的朋友。
⑩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的心儿变软、骨头变硬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愿意抛却怨艾、铭记恩泽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一种让你勇于摒弃那个丑陋旧我、悉心培植纯美新我的力量。美丽的力量,是人人心中都适宜生长的一种可爱植物。看重它,培育它,欣赏它,让它成为你爱这世界的一个重要理由。
(选自《散文》2011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洛阳的行为,是因为被牡丹花海的美丽感染,看了洛阳牡丹后作者穿衣风格大变,迷恋上了色彩鲜丽的服装,这体现了美丽的力量。
B.第⑥段借一个外国人的故事,展现美丽的力量,同下一段中其他的“看不见的力量”构成的对比,表现了美丽对于人们心灵的力量大于一切。
C.作者说“看《迁徙的鸟》而不流泪的人,不配做我的朋友”表明作者对这部纪录片的狂热的喜爱,体现了作者对这些鸟的美丽的赞赏。
D.作者在叙述台北花博会、洛阳看牡丹、外国人跪倒九寨沟、摄制组跟踪迁徙的鸟等事件时。穿插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让人在折服于“美丽的力量”时,深受感染。
E.本文围绕“美丽的力量”选材组材,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到所闻所见和思考,从自然美写到到人性美,行文思路自然顺畅,如行云流水。
【小题2】本文为什么从“台北花卉博览会”写起?(4分)
【小题3】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以赏析。(6分)
①我随人潮痴痴地跌进美得让人心痛的牡丹花海。
②而洛阳,自然是一朵千年不凋的妖娆牡丹。
【小题4】文章说“美丽的力量,是人人心中都适宜生长的一种可爱植物”,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根据本文的意蕴,你认为怎样才能培植好这种可爱的植物?(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时间

沈从文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④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⑤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⑥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⑧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一九三五年十月

(选自《沈从文文集·第十卷》,有改动)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以“时间”为题,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文章通过表现时间对世间万物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的特点,作者特别写到时间常常被人疏忽,意在告诫人们学会珍惜时间。

C.

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等人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现。

D.

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著名诗句,表现了怀抱理想者的伟大人格,同时也流露出他们的孤独与悲壮,富于感染力。

E.

本文的语言较为朴素、清新,又不乏诗的味道,特别是多次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不仅论述透彻,而且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感情。

(2)

本文以“时间”为题,综观全文,在作者看来,“时间”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括。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作品,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哪个更好,并作简要分析。

(1)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

(2)历史上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等人,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他们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第⑥段否认“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即“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并不表现为“时间”。那么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同价值”表现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

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

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

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

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

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

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

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

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

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

局面。

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从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缺失。
B.从古老的迷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生存和延续,到媒体对航天活动中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传统的迷信未真正破除,新的迷信又在繁衍,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的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小题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目标”,联系全文来看,中国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努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