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
C.既封郑   
D.郑既知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晋军函陵

B.

且贰于楚也

C.

子犯请击之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2)

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

愿得而腊之以为饵

(3)

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1)

(2)

[  ]

A.

(1)相同,(2)不同

B.

(1)不同,(2)不同

C.

(1)不同,(2)相同

D.

(1)相同,(2)相同

(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D.

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

使使以闻大王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3)

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

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君知其难也

D.

失其所与,不知

(4)

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B.使使以大王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项伯杀人,臣
3.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二)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秦之将军        遇:对待

B.

皆为戮         没:没收

C.

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抵挡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常痛骨髓   燕王拜送

B.

樊於期前曰  欲以生劫之

C.

为之奈何   贰于楚也

D.

不如善遇之  击沛公于坐

(3)

下列句子中,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函陵

②臣

③常以身蔽沛公

④道芷阳

⑤拔剑撞而

封之

⑦邻之

⑧吾得事之

⑨群臣

[  ]

A.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⑨

B.

②⑤/③④⑥⑧/①/⑦/⑨

C.

①③/②⑦⑧/⑤⑥⑨/④

D.

②⑤③④①⑦/⑧/⑥⑨

(4)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王来何操

[  ]

A.

沛公安在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是寡人之过也

D.

孰与君少长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1)

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

项王自不得脱:估计

B.

直夜溃围:整个晚上

C.

乌江亭长船待:使船靠岸

D.

未尝败北:失败,溃退

(2)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

A.

项伯杀人,臣

B.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

C.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

D.

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

(3)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还也,亦去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骑曰

B.

壮也,犹不如人   天亡我,我何渡为

C.

范增目项王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

D.

函陵,秦军氾南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项羽到阴陵后迷了路,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骗了他,使他陷入一片沼泽地中(骑兵无法通过)

B.

项羽至死仍未悟出他失败的原因,反复说是天意亡他,而不是人为因素。

C.

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拒绝渡江,羞见江东父老,都表现了他末路英雄的本色,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壮的色调。

D.

项羽对他的部下说,他从八岁就开始有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后历经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

(5)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泰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而出,见秦伯。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憎恨

D.秦伯,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既东

  又欲肆其西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无能为也已

②敢以烦执事

[  ]

A.①不能干什么了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B.①不能干什么了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C.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D.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5.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下列四句中相同的一组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夜缒而出,见泰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  ]

A.④⑤⑥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⑤⑥

7.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理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去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理解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在文中□中加上标点。

2.下列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

[  ]

A.推辞
B.告诉
C.告别
D.言词

②若郑以为东道主

[  ]

A.住宿
B.舍得
C.放弃
D.休息

③又欲其西封

[  ]

A.扩张
B.尽,极
C.店铺
D.放肆

君图之

[  ]

A.只
B.希望
C.因为
D.即使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粗字,哪一个跟该组例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

①例:无能也已

[  ]

A.此何若人?
B.君我呼入
C.恐操所先
D.君家妇难

②例:越国以

[  ]

A.肉食者
B.先帝不以臣卑
C.蜀之有二僧
D.人贱物亦

③例:失其所

[  ]

A.赢而不助五国也
B.则斗卮酒
C.子非三闾大夫
D.竖子不足

④例:夫人之力不及此

[  ]

A.不足道
B.斯人,吾谁与归
C.童伺其睡
D.但颔之

4.选出与“何厌之有”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

[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卿欲何言
C.唯命是从
D.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5.下列句中哪两句中加粗词活用情况相同?

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  ]

A.晋函陵
B.臣之也,犹不如人
C.今击求子
D.与郑人

6.下列句子中哪一句的“其”与“吾其还也”中的“其”词性相同

[  ]

A.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王之好乐甚,则齐围其庶几乎    D.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7.填空

①第一段中郑伯所以说:“吾不能早用子”,是因为烛之武的语中讲到____________以表歉意。

②“敢以烦执事”是个省略句,在“____________”字后边省略了“____________”指代____________

③最后一段中的“公曰”,根据前文及本段最后一句“亦去之”,可以推知这里的“公”,是指____________而不是指____________

④文中除注解提到的“陪”、“共”是通假字外,还有两个通假字,一个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8.简答题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

④“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

⑤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国?____________

⑥“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

9.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

[  ]

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

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

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10.烛之武成功地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下列分析哪几项正确

[  ]

A.烛之武善于抓住敌方的矛盾

B.烛之武遇事谦虚、做事谨慎,不草率鲁莽

C.烛之武在分析斗争形势时,能处处以秦国的未来利益为着眼点

D.秦伯见郑国有烛之武这样善于辞令,长于分析的人才,估计郑国有许多能人,真的打起来,一定会失利,还是主动退兵的好

E.烛之武能从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和秦晋之间的历史交往阐述郑之存亡与秦之未来存在着重大利害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