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词原为配乐的歌词,是一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而盛于宋。
B.对于“新月派”提倡的“三美”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是否使诗歌创作“戴上了镣
      铐跳舞”?
C.当今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对整
      个社会贻害无穷。
D.《非诚勿扰Ⅱ》是冯小刚继《非诚勿扰I》后拍成的又一贺岁之作,日前正在各大影院热播,反响很
      好。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饶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之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无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萧瑟清晨,或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暮霭初收,“怒涛渐息,樵风乍起”的秋浦江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残照楼头,都情景交融,在景色描绘中凝聚着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像柳永那样在创意和创调两方面同时做出巨大贡献的全才,在中国的词坛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苏轼以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宋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北宋的词坛却始终是婉约派的天下。这与宋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因此,即使是在豪放词波澜衍漾,滚滚向前之时,婉约词仍能有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大派,他们虽然风格迥然各异,但都宗周邦彦为师,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
【小题1】下列对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宋词虽源于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B.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宋初的词作都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C.宋词由小令发展到慢词,柳永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景色描绘中凝聚着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扩大了词的题材。
D.豪放派的词虽然有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但始终没能一统词坛天下。
【小题2】下列关于宋词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B.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
C.“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
D.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蓄歌伎,填写新词,均以能词为荣。
【小题3】下列对“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一句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煜是我国历史是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B.代表李煜词最高成就的是他成为阶下囚后后创作的那些“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的作品。
C.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境界都可与曹雪芹、屈原在文学史上并立。
D.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宋词影响深远,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曾从他那里吸收营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摆脱按曲拍谱词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宋词的发展有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不仅俘其国主,掠其财富,而且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籍中”(《文献通考·乐考》)。宋太祖赵匡胤更在“杯酒释兵权”时,劝开国的武将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置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或竞蓄歌伎,或流连坊曲,竞相填写新词;朝野上下,均以能词为荣。

  宋初的词人,作品主要是自然清新的小令。这期间,王禹偁的《点绛唇》,清隽旷远,优美明快;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胸襟空阔,雄杰俊逸,别饶韵致;林逋的作品,以及欧阳修的《采桑子》等清隽、疏朗、质朴、自然。它们或掀两宋词的帷幕;或开豪放词的先河,使人读之如闻空谷足音;或具有敦煌曲子词中某些民间词的风味,使人耳目一新。

  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对两宋以及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李煜和柳永的词作。李煜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尤其是成为阶下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被称之为“神秀”之作(《人间词话》);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复堂词话》),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宋代许多词人,范仲淹《渔家傲》气魄宏大,苍茫浑成的风格;柳永词大开大合,寄托感慨,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辛浑然一体,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语出明净,宛转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创制的慢词,风行天下,“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无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萧瑟清晨,或是“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暮霭初收,“怒涛渐息,樵风乍起”的秋浦江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的残照楼头,都情景交融,在景色描绘中凝聚着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像柳永那样在创意和创调两方面同时做出巨大贡献的全才,在中国的词坛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苏轼以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为宋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北宋的词坛却始终是婉约派的天下。这与宋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因此,即使是在豪放词波澜衍漾,滚滚向前之时,婉约词仍能有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大派,他们虽然风格迥然各异,但都宗周邦彦为师,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

1.下列对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宋词虽源于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

B.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宋初的词作都是自然清新的小令。

C.宋词由小令发展到慢词,柳永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景色描绘中凝聚着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扩大了词的题材。

D.豪放派的词虽然有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但始终没能一统词坛天下。

2.下列关于宋词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归纳,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

B.宋王朝在削平小国后,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掳入京华。

C.“耽于安乐”,几乎是贯穿整个宋王朝多数君臣的通病。

D.在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蓄歌伎,填写新词,均以能词为荣。

3.下列对“他的词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屈原的《离骚》一样,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里最宝贵的遗产”一句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煜是我国历史是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在文学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B.代表李煜词最高成就的是他成为阶下囚后后创作的那些“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意无穷”的作品。

C.李煜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境界都可与曹雪芹、屈原在文学史上并立。

D.李煜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宋词影响深远,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曾从他那里吸收营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惟王修耳!” 言终而修至。融每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

袁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修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责

B.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称赞,赞美

C.绍死,谭、尚有隙                         隙:隔阂,嫌怨

D.然后就戮,无所恨                         恨:仇恨,忿恨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               而耻学于师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修是孝子,社日是他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重道义,做事不张扬,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

C.王修知恩图报,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尽管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但后来袁谭有急,王修率众救急,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号哭,请求太祖,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

D.太祖时,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都积聚财物,而王修为官清廉,当太祖攻破南皮,察看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只有书籍几百卷,太祖对他赞叹不已。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

                                                                                        

                                                                                        

(2)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

                                                                                       

(3)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琐屑忆宗江

邵燕祥

回忆宗江而流于琐屑,是不是对逝者的不敬?我不这样看,我想宗江生时也不会这样看。宗江是性情中人,我们聚会时也往往是闲聊以至于“神聊”。

听说宗江病危后,曾经想吃“杏仁豆腐”,而且说“要冰镇的”。我知道,作为出生在古城的“老北京”,他爱吃杏仁豆腐(一种较细致的乳酪制品,入口滑嫩微甜)。九十年代有一次不记得怎么说起,我提到五十年代西单“公义号”的杏仁豆腐,他则说起崇文门新侨饭店边上新开的“梅园”,兴致勃勃,好像如果我响应,可以马上同去一吃。

很可能将来流传的黄宗江遗言,不是一本正经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吃杏仁豆腐——冰镇的!就像金圣叹的遗言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之味”似的。

过去有俗话说“才华横溢”,这个“横溢”用在宗江身上,再合适不过。一来,他多才多艺,文化艺术上涉及影视话剧戏曲编剧导演表演散文随笔以及剧评诸多领域,不是一般玩票,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二来,不仅是才华,更是才情,他所致力,无不全身心投入,总想做到最好,不但做,还要说,热情洋溢,即使在餐桌上,也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热火起来。

见不着面,就打电话,但近年来,他逐渐失聪,虽然拿起电话还是不愿放下,毕竟反应不那么灵敏了。宗江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仍然雄心勃勃。参加了《生死桥》的演出,还想预约再演下一场戏。他说过,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他不光是演戏上瘾,写文章出书,也是一样,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比有些专业作家写得还多。而且他的字斟句酌,虽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总要在遣词造句上独出心裁。人们只看到他“名士派”的一面,好像老是在交游,吃饭,“侃大山”,不知他一个人默默地赶稿子下多大工夫,我就在杨宪益家聚会时,看到他还带着一篇待发的文章在推敲。

宗江一生与戏剧相伴。正所谓“一登红氍毹①,至死不渝”,视戏剧如生命。他生命力旺盛,对戏剧热爱不衰,一说戏剧就来神。中国电影百年,话剧百年,直到不久前纪念曹禺百年,他都认真写了文章。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他那谈戏说影以至于议政的篇篇可读的文章了,不免深深遗憾。我想,宗江也必定有他的遗憾,我知道的,就是他关于《红楼梦》的争鸣文章未见发表,很可能还没有终篇。

那是今年春四月,他打电话来,说起他要跟他南开中学的老同学、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商榷——他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应一笔否定。他这个观点已经形成大半辈子了。我知道他热爱《红楼梦》,但我劝他不必介入这个一时说不清的学术议题了,他不听。我的女儿一直没读过《红楼梦》,因为幼时奶奶对她说女孩子先不要读这部书,长大了一来二去也没补上这一课,宗江听说了,记住了,引为遗憾,在电话里多次嘱咐她这是“必读书”,碰上就问,从我女儿十几二十岁问到她四十岁了。这回我都觉得该借为宗江送行的时机,叫她找时间一读此古典名著,也解除热爱《红楼梦》的宗江的遗憾,一慰其在天之灵。虽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

黄宗江住在西南郊金朝遗留的莲花池畔,莲花池紧靠六里桥。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毕朔望同志一起去他家,忘记是他请我们看一个什么录像了。他说他欣赏我的一首七律《六里桥》,让我什么时候给他写一个条幅。我答说没问题,但你现在书画满墙,我的似不般配,诗属打油,不遵格律,字也随兴,不依法度,有心补壁,还须假以时日,我再好好练练吧。这样就拖延下来。二十年了,这是我欠宗江的一笔老账。欠账是一定要还的,什么时候才得以挂剑垄上呢!?

(摘编自《温州都市报》)

【注】①氍毹:借指舞台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宗江是位“老北京”,为人风趣,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与众不同,与金圣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广为流传。

B.黄宗江富有才华和才情,生活上有着健谈善侃的“名士”作派,事业上又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C.文章写黄宗江“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一说戏剧就来神”,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的性格特征。

D.黄宗江认为不应一笔否定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但为了不伤害老同学周汝昌,他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观点。

E.本文并没有借助宏大事件的叙写,而是通过点滴追忆来表现黄宗江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2.文中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作者和黄宗江各有什么遗憾?请简要概括。(4分)

答:                    

3.文章写黄宗江病危后想吃“杏仁豆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琐屑忆宗江
邵燕祥
回忆宗江而流于琐屑,是不是对逝者的不敬?我不这样看,我想宗江生时也不会这样看。宗江是性情中人,我们聚会时也往往是闲聊以至于“神聊”。
听说宗江病危后,曾经想吃“杏仁豆腐”,而且说“要冰镇的”。我知道,作为出生在古城的“老北京”,他爱吃杏仁豆腐(一种较细致的乳酪制品,入口滑嫩微甜)。九十年代有一次不记得怎么说起,我提到五十年代西单“公义号”的杏仁豆腐,他则说起崇文门新侨饭店边上新开的“梅园”,兴致勃勃,好像如果我响应,可以马上同去一吃。
很可能将来流传的黄宗江遗言,不是一本正经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吃杏仁豆腐——冰镇的!就像金圣叹的遗言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之味”似的。
过去有俗话说“才华横溢”,这个“横溢”用在宗江身上,再合适不过。一来,他多才多艺,文化艺术上涉及影视话剧戏曲编剧导演表演散文随笔以及剧评诸多领域,不是一般玩票,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二来,不仅是才华,更是才情,他所致力,无不全身心投入,总想做到最好,不但做,还要说,热情洋溢,即使在餐桌上,也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热火起来。
见不着面,就打电话,但近年来,他逐渐失聪,虽然拿起电话还是不愿放下,毕竟反应不那么灵敏了。宗江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仍然雄心勃勃。参加了《生死桥》的演出,还想预约再演下一场戏。他说过,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他不光是演戏上瘾,写文章出书,也是一样,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比有些专业作家写得还多。而且他的字斟句酌,虽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总要在遣词造句上独出心裁。人们只看到他“名士派”的一面,好像老是在交游,吃饭,“侃大山”,不知他一个人默默地赶稿子下多大工夫,我就在杨宪益家聚会时,看到他还带着一篇待发的文章在推敲。
宗江一生与戏剧相伴。正所谓“一登红氍毹①,至死不渝”,视戏剧如生命。他生命力旺盛,对戏剧热爱不衰,一说戏剧就来神。中国电影百年,话剧百年,直到不久前纪念曹禺百年,他都认真写了文章。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他那谈戏说影以至于议政的篇篇可读的文章了,不免深深遗憾。我想,宗江也必定有他的遗憾,我知道的,就是他关于《红楼梦》的争鸣文章未见发表,很可能还没有终篇。
那是今年春四月,他打电话来,说起他要跟他南开中学的老同学、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商榷——他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应一笔否定。他这个观点已经形成大半辈子了。我知道他热爱《红楼梦》,但我劝他不必介入这个一时说不清的学术议题了,他不听。我的女儿一直没读过《红楼梦》,因为幼时奶奶对她说女孩子先不要读这部书,长大了一来二去也没补上这一课,宗江听说了,记住了,引为遗憾,在电话里多次嘱咐她这是“必读书”,碰上就问,从我女儿十几二十岁问到她四十岁了。这回我都觉得该借为宗江送行的时机,叫她找时间一读此古典名著,也解除热爱《红楼梦》的宗江的遗憾,一慰其在天之灵。虽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
黄宗江住在西南郊金朝遗留的莲花池畔,莲花池紧靠六里桥。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毕朔望同志一起去他家,忘记是他请我们看一个什么录像了。他说他欣赏我的一首七律《六里桥》,让我什么时候给他写一个条幅。我答说没问题,但你现在书画满墙,我的似不般配,诗属打油,不遵格律,字也随兴,不依法度,有心补壁,还须假以时日,我再好好练练吧。这样就拖延下来。二十年了,这是我欠宗江的一笔老账。欠账是一定要还的,什么时候才得以挂剑垄上呢!?
(摘编自《温州都市报》)
【注】①氍毹:借指舞台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宗江是位“老北京”,为人风趣,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与众不同,与金圣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广为流传。
B.黄宗江富有才华和才情,生活上有着健谈善侃的“名士”作派,事业上又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C.文章写黄宗江“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一说戏剧就来神”,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的性格特征。
D.黄宗江认为不应一笔否定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但为了不伤害老同学周汝昌,他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观点。
E.本文并没有借助宏大事件的叙写,而是通过点滴追忆来表现黄宗江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小题2】文中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作者和黄宗江各有什么遗憾?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3】文章写黄宗江病危后想吃“杏仁豆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琐屑忆宗江
邵燕祥
回忆宗江而流于琐屑,是不是对逝者的不敬?我不这样看,我想宗江生时也不会这样看。宗江是性情中人,我们聚会时也往往是闲聊以至于“神聊”。
听说宗江病危后,曾经想吃“杏仁豆腐”,而且说“要冰镇的”。我知道,作为出生在古城的“老北京”,他爱吃杏仁豆腐(一种较细致的乳酪制品,入口滑嫩微甜)。九十年代有一次不记得怎么说起,我提到五十年代西单“公义号”的杏仁豆腐,他则说起崇文门新侨饭店边上新开的“梅园”,兴致勃勃,好像如果我响应,可以马上同去一吃。
很可能将来流传的黄宗江遗言,不是一本正经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吃杏仁豆腐——冰镇的!就像金圣叹的遗言是“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之味”似的。
过去有俗话说“才华横溢”,这个“横溢”用在宗江身上,再合适不过。一来,他多才多艺,文化艺术上涉及影视话剧戏曲编剧导演表演散文随笔以及剧评诸多领域,不是一般玩票,都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二来,不仅是才华,更是才情,他所致力,无不全身心投入,总想做到最好,不但做,还要说,热情洋溢,即使在餐桌上,也是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热火起来。
见不着面,就打电话,但近年来,他逐渐失聪,虽然拿起电话还是不愿放下,毕竟反应不那么灵敏了。宗江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仍然雄心勃勃。参加了《生死桥》的演出,还想预约再演下一场戏。他说过,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他不光是演戏上瘾,写文章出书,也是一样,书出了一本又一本,比有些专业作家写得还多。而且他的字斟句酌,虽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总要在遣词造句上独出心裁。人们只看到他“名士派”的一面,好像老是在交游,吃饭,“侃大山”,不知他一个人默默地赶稿子下多大工夫,我就在杨宪益家聚会时,看到他还带着一篇待发的文章在推敲。
宗江一生与戏剧相伴。正所谓“一登红氍毹①,至死不渝”,视戏剧如生命。他生命力旺盛,对戏剧热爱不衰,一说戏剧就来神。中国电影百年,话剧百年,直到不久前纪念曹禺百年,他都认真写了文章。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他那谈戏说影以至于议政的篇篇可读的文章了,不免深深遗憾。我想,宗江也必定有他的遗憾,我知道的,就是他关于《红楼梦》的争鸣文章未见发表,很可能还没有终篇。
那是今年春四月,他打电话来,说起他要跟他南开中学的老同学、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商榷——他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不应一笔否定。他这个观点已经形成大半辈子了。我知道他热爱《红楼梦》,但我劝他不必介入这个一时说不清的学术议题了,他不听。我的女儿一直没读过《红楼梦》,因为幼时奶奶对她说女孩子先不要读这部书,长大了一来二去也没补上这一课,宗江听说了,记住了,引为遗憾,在电话里多次嘱咐她这是“必读书”,碰上就问,从我女儿十几二十岁问到她四十岁了。这回我都觉得该借为宗江送行的时机,叫她找时间一读此古典名著,也解除热爱《红楼梦》的宗江的遗憾,一慰其在天之灵。虽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
黄宗江住在西南郊金朝遗留的莲花池畔,莲花池紧靠六里桥。九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毕朔望同志一起去他家,忘记是他请我们看一个什么录像了。他说他欣赏我的一首七律《六里桥》,让我什么时候给他写一个条幅。我答说没问题,但你现在书画满墙,我的似不般配,诗属打油,不遵格律,字也随兴,不依法度,有心补壁,还须假以时日,我再好好练练吧。这样就拖延下来。二十年了,这是我欠宗江的一笔老账。欠账是一定要还的,什么时候才得以挂剑垄上呢!?
(摘编自《温州都市报》)
【注】①氍毹:借指舞台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宗江是位“老北京”,为人风趣,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与众不同,与金圣叹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时广为流传。
B.黄宗江富有才华和才情,生活上有着健谈善侃的“名士”作派,事业上又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严谨,精益求精。
C.文章写黄宗江“上过一次台的,就老想上台”“一说戏剧就来神”,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和执着的性格特征。
D.黄宗江认为不应一笔否定高鹗对《红楼梦》的续写,但为了不伤害老同学周汝昌,他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观点。
E.本文并没有借助宏大事件的叙写,而是通过点滴追忆来表现黄宗江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小题2:文中说“世界上没有没有遗憾的生活”,作者和黄宗江各有什么遗憾?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3:文章写黄宗江病危后想吃“杏仁豆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断。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茑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妨。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加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谕诗。诗的标题下,作者注云:“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而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廷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另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小题1:
选出对加线字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时采择百余人采择:挑选
B.已被杨妃遥侧目侧目:怒目:怒恨貌
C.耿耿残灯背壁影耿耿:明亮
D.大家遥赐尚书号大家:大伙儿
  小题2:
选出对下列各句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颜暗老白发断——青春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又生出了许多白发。
B.零落年深残此身——很多年过去了,她们都已春花秋草般的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C.妒令潜配上阳宫——被当时专宠的杨贵妃嫉妒,缠着皇帝把她发配给上阳宫。
D.梁燕双栖老休妒——因为幽闭深宫,青春已逝,所以虽见梁燕双栖而不再羡妒。
 小题3: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八句,以简洁的素描,勾勒出上阳宫豪华、热闹的环境和老宫女十分悲苦的身世。
B.“忆昔”以下八句,转入对往事的追亿,重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被胁迫离家入宫后又被打入冷宫的悲惨遭遇。
C.“秋夜长”、“春日迟”两节,以两个具体场景,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
D.“今日宫中”以下六句,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后,诗中主人公人以貌似轻松的口吻,对自己被封赏和妆束发出了嘲笑。
小题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没有一般化的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相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作为典型,写了她的青年、中年和暮年,写出了她的希望和绝望。
B.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秋夜:秋风、暗雨,残灯,空房,长夜不眠,形影相吊。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C.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讽谕的语词,写出了诗人的一片侧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良苦用心。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手于一炉,很有感染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