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比较下列句子,选出表达效果较好的一项
①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②听说刘和珍君她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④而且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所以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文“气”。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千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词,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吏”对质。李广最后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了。

  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曰”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椈故敲挥小!疤?饭?弧敝徽?娉频览罟愕奈?耍?抟蛔稚婕八?脑庥觥W詈笥谩疤依畈谎裕?伦猿?B>蹊”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堪与《李将军列传》相表里的另一篇,是《孝武(即汉武帝刘彻)本纪》(此文一说非司马迁所作,但我认为还是反映他的观点的)。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帝王传记。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也算是盛世之君,特别是以开拓边疆著称。但是他的传记中丝毫没有反映。文章开宗明义就说:“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从此,通篇都是求神、炼丹、封禅、怪异之事。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汉武帝一生没干过别的。而且他还常常为方士所骗,发现之后,就杀掉一个,接着又去上另一个的当。尽管司马迁自己也崇尚黄老,尽管在那个时代,这类事还不像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那么荒诞无稽;但无论如何,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总不能以求神炼丹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所以太史公笔下的汉武帝是相当不堪的。与《汉书》中所写的“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好在《史记》不是编年史,那个时期的重要史实都记载于当时的文臣、武将,甚至匈奴、大宛、南越的列传。例如拓边之事主要在《大将军(卫青)骠骑(霍去病)列传》中,后人是不能责怪太史公不忠于历史的。

  如果说,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通过正面的叙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对李氏祖孙的同情和不平,那么,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1)

解释下列词语并为加粗字注音:

(1)

(2)引刀自

(3)为虎作

(4)桃李不言,下自成

(2)

第l段中作者说“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才“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为什么?

(3)

第2段《史记》“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那么司马迁的“爱”与“恨”是否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呢?

(4)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这二十几个字究竟“冷”在哪里?

(5)

本文阐述了太史公笔法之“奇”。选文具体列举了司马迁哪些“奇”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疑问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他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环境、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作为普通的公民,如果我们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改)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B.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这种金丝猴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作讲座,却只有5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从“信念”“责任感”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疑问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他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环境、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作为普通的公民,如果我们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改)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

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B.

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C.

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这种金丝猴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

D.

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作讲座,却只有5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

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

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4)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从“信念”“责任感”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

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B.

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C.

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D.

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

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

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4)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学、艺术与宗教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乐为例,各种宗教音乐不一样,基督教颂神诗与佛教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宗教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达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宗教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③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宗教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宗教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佛像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从这可以看出,宗教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这一主要性质。

④宗教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⑤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5.6.为选择题。(7.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宗教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宗教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宗教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宗教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宗教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10.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宗教意图。(4分)

11.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学、艺术与宗教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乐为例,各种宗教音乐不一样,基督教颂神诗与佛教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宗教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达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宗教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③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宗教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宗教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佛像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从这可以看出,宗教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这一主要性质。

④宗教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⑤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1.2.为选择题。(3.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宗教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宗教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宗教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宗教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宗教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6.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宗教意图。(4分)

7.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