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粗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 ②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④行有不慊于心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⑧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⑤⑧ |
试题答案
D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④行有不慊于心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⑧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A.①②③⑥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⑤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王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倘徉肆恣,而又尝自体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也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志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也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宋·曾巩《墨池记》)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一能不以废一能:一技之长
B.愿有记愿:愿意
C.岂有倘祥肆恣:放任、纵情
D.非天成也天成:天生
2.对下列句子的“然”字解说正确的是
①有地隐然而高
②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③岂信然耶
④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 ]
A.①②③句中意义相同,④句中意义不同
B.①②句中意义相同,③④句中意义不同
C.①②句中意义不同,③④句中意义相同
D.①②句中意义相同,③④句中意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句中“黑”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
4.文中提到的“王右军”即王羲之,称之为“右军”,是据下列何项而称
[ ]
5.古代称有高超技艺的人为“圣”。下列四个方面的“圣”者分别是哪四个人,选出对应正确的一组
①诗圣②书圣③草圣④画圣
[ ]
A.①杜甫②张芝③王羲之④吴道子
B.①杜甫②王羲之③张芝④吴道子
C.①吴道子②杜甫③王羲之④张芝
D.①杜甫②王羲之③吴道子④张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
王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倘徉肆恣,而又尝自体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也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志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也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宋·曾巩《墨池记》)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一能不以废一能:一技之长
B.愿有记愿:愿意
C.岂有倘祥肆恣:放任、纵情
D.非天成也天成:天生
(2)对下列句子的“然”字解说正确的是
①有地隐然而高
②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③岂信然耶
④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 ]
A.①②③句中意义相同,④句中意义不同
B.①②句中意义相同,③④句中意义不同
C.①②句中意义不同,③④句中意义相同
D.①②句中意义相同,③④句中意义相同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句中“黑”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
(4)文中提到的“王右军”即王羲之,称之为“右军”,是据下列何项而称
[ ]
(5)古代称有高超技艺的人为“圣”。下列四个方面的“圣”者分别是哪四个人,选出对应正确的一组
①诗圣②书圣③草圣④画圣
[ ]
A.①杜甫②张芝③王羲之④吴道子
B.①杜甫②王羲之③张芝④吴道子
C.①吴道子②杜甫③王羲之④张芝
D.①杜甫②王羲之③吴道子④张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
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
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
帝省奏,愈不悦。
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 | B.务执廉悫悫:诚实,谨慎 |
C.子夫竟立竟:居然,表示意外 | 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骄:自 |
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 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县赏设罚,以别善恶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
C.然,为之奈何?” | D.闻谭名,欲与之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 |
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 |
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 |
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 |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
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
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
帝省奏,愈不悦。
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 B、务执廉悫 悫:诚实,谨慎
C、子夫竟立 竟:居然,表示意外 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 骄: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县赏设罚,以别善恶 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C.然,为之奈何?”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
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
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
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
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
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
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
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
帝省奏,愈不悦。
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 | B.务执廉悫悫:诚实,谨慎 |
C.子夫竟立竟:居然,表示意外 | 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骄:自 |
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 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 县赏设罚,以别善恶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
C.然,为之奈何?” | D.闻谭名,欲与之交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 |
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 |
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 |
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 |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0题。
(甲)(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难,卒此二人拔之。……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
(丙)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以上侮其君,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1.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人是( )
A.信陵君 安陵君 平原君
B.平原君 信陵君 武安君
C.安陵君 春申君 太子丹
D.信陵君 平原君 春申君
2.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标点。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3.“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中加粗字的正确意思是( )
A.解免 B.向秦王解释 C.解脱的方法 D.对自己理解
4.“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中“招致”的意思是( )
A.导致 B.招纳 C.引导 D.鼓励
5.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必先苦其心志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D.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A.隆爵以尊之 B.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孟尝君患之
7.找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正确的译句( )
A.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使秦国臣服。
B.独掌强大齐国的政权,在国内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向南扩展,制服秦国。
C.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谋士,就该可以守住南方,抵御秦国。
D.善于发挥齐国的优势,再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制服秦国。
8.找出“不恤智愚,不择臧否”正确的译句( )
A.不体恤聪明人和平庸的人,不挑选是好人还是坏人
B.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笨,不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
C.对智者、愚者不知分辨,对正确、错误不置可否
D.不分辨聪明还都愚笨,也不注意奖善惩恶
9.综观上面三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几项是( )
A.司马迁对孟尝君养士有褒有贬,态度公正;王安石、司马光全面否定,未免偏激。
B.三人对孟尝君都持否定态度,但各有侧重。
C.王安石称善鸡鸣、狗盗之宾客为“鸡鸣狗盗之徒”,是因为他作为政治家更重视文韬武略,而忽视一技之长。
D.王安石侧重否定养士的对象,司马光侧重否定养士的目的,而司马迁则侧重否定养士的影响。
E.司马迁称赞孟尝君“能得士”为名不虚传,王安石为孟尝君未得贤士而遗憾,司马光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奸人之雄”。
10.甲文结尾:“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与邹、鲁相比,是因为( )
A.邹、鲁为小国,民风却好于齐 B.邹、鲁为齐邻国,民风与齐迥异
C.鲁、邹为孔、孟故乡,可见教化之影响 D.以邹、鲁泛指邻国,言薛地民风之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甲)(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难,卒此二人拔之。……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
(丙)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以上侮其君,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1.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另三人是( )
A.信陵君 安陵君 平原君
B.平原君 信陵君 武安君
C.安陵君 春申君 太子丹
D.信陵君 平原君 春申君
2.给下面这句话加上标点。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3.“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所求解”中加粗字的正确意思是( )
A.解免 B.向秦王解释 C.解脱的方法 D.对自己理解
4.“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中“招致”的意思是( )
A.导致 B.招纳 C.引导 D.鼓励
5.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必先苦其心志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D.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A.隆爵以尊之 B.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孟尝君患之
7.找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正确的译句( )
A.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使秦国臣服。
B.独掌强大齐国的政权,在国内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向南扩展,制服秦国。
C.凭着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谋士,就该可以守住南方,抵御秦国。
D.善于发挥齐国的优势,再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能称王天下,制服秦国。
8.找出“不恤智愚,不择臧否”正确的译句( )
A.不体恤聪明人和平庸的人,不挑选是好人还是坏人
B.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笨,不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
C.对智者、愚者不知分辨,对正确、错误不置可否
D.不分辨聪明还都愚笨,也不注意奖善惩恶
9.综观上面三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几项是( )
A.司马迁对孟尝君养士有褒有贬,态度公正;王安石、司马光全面否定,未免偏激。
B.三人对孟尝君都持否定态度,但各有侧重。
C.王安石称善鸡鸣、狗盗之宾客为“鸡鸣狗盗之徒”,是因为他作为政治家更重视文韬武略,而忽视一技之长。
D.王安石侧重否定养士的对象,司马光侧重否定养士的目的,而司马迁则侧重否定养士的影响。
E.司马迁称赞孟尝君“能得士”为名不虚传,王安石为孟尝君未得贤士而遗憾,司马光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奸人之雄”。
10.甲文结尾:“吾尝过薛,其俗闾?锫识啾╄钭拥埽?胱蕖⒙呈狻薄S胱蕖⒙诚啾龋?且蛭?ā。?span lang=EN-US>
A.邹、鲁为小国,民风却好于齐 B.邹、鲁为齐邻国,民风与齐迥异
C.鲁、邹为孔、孟故乡,可见教化之影响 D.以邹、鲁泛指邻国,言薛地民风之差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履:踩。
B、良庖岁更刀,割也。——更:更加。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同“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始臣之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之也。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庖丁高超技艺的一组是( )
①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⑤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写此寓言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是生活在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之中,如同牛的盘筋错节的生理结构。要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筋节交错即矛盾之处,“以无厚入有间”,钻其空隙,顺其自然。
B、文章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解牛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驰骋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再如“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种写法,使形象更鲜明,有助于把道理说得更突出。
C、文章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显豁,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这些对比叙述,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吸引了读者。
D、课文的写法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审势
辛弃疾(宋)
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于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举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令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焉;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素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而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则又三不足虑也。
又况虏廷今日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粘罕、兀术辈之叶。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
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 之。
(选自《美芹十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可举以示威举:全部 |
B.臣独以为不足恤者恤:救济 |
C.又实难调而易溃溃:溃败 |
D.逆其必殒之期逆:揣测 |
A.沮于形、眩于势/其皆出于此乎 | B.沙漠之地,马所生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C.虏政庞而官吏横/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 D.且骨肉间僭弑成风/彼且恶乎待哉 |
①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④怨忿所积,其心不一
②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⑤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
③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 ⑥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⑤⑥ |
A.作者出于忠心,在奏章中条陈敌方弊端弱点,恳请皇上抓住时机,尽早收复失地。 |
B.作者多方引证,深入剖析,加之行文气韵豪迈奔放,使文章极具鼓动性、说服力。 |
C.作者虽痛恨虏人,但对其将领也不一概加以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
D.作者反复强调,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当“形”与“势”不匹配时,就会有灾难发生。 |
(1)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3分)
(2)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3分)
(3)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