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句加线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生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的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课内阅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其一也——致:导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夫人相与——不知老将至
B.或因寄托——及其之既倦
C.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无礼于晋
D.终期尽——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3.对《兰亭集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有这样一个游戏:把盛了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杯子停下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言一室之内(领悟)

B.

列坐其(地方,这里指水边)

C.

况修短随,终期于尽(造化,自然)

D.

不能之于怀(明白、理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

及其所既倦    人相与

C.

不能不以之兴怀  后之视今亦今之视昔

D.

欣于所遇    录所述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清幽气氛,记叙宴饮情形,表现高雅情致。而后生发议论,足以发人深思。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B.

第二段开头就呈现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出了一个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发生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临文嗟悼”也写出古今读书人的共同体验:阅读时读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D.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一般说明书籍创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本文是一篇纯粹的书序,文章介绍的是《兰亭集》的编排意图、体例与作者情况。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令,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旁边   
B.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游目骋怀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①及其所既倦 ②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可痛”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      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      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                     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            逾:越过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             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    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典校坟籍,守道居分

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每读书至乱得失,忠臣烈士  治:统治

B.

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  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

论者以此之  贵:显贵

D.

虽衣食乏绝,而清操厉  逾:越过

(2)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

①不妄通宾客,恒礼法自处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C.

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

②儿渺然不知

D.

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

②根不固求木之长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

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  ]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

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

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

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典校坟籍,守道居分

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

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随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十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治:统治
B.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晏如:平静安定的样子
C.论者以此贵之贵:显贵
D.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逾:越过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①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②儿渺然不知所往
D.①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
①守道居贫,晏如也   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③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④          B.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就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B.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C.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史书,以此观察薛道衡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评论政事中肯得体,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D.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典校坟籍,守道居分(2分)
(2)  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3分)
(3)  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加:更加

B.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C.犹有未树也树:树敌

D.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往

2.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夫列子御风而行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子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却也是可以肯定和学习的人物。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4.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分)
(2)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