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句是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人乐乐

B.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美  盖亦反其本矣

C.

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

欲问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

A.

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

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

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

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

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5)

用“/”线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予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帅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循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仗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挠:弱。③桐棺三寸:《墨予·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④廷政:执法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公致廪丘以为。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车而返。       还:退回

D.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给文中划线语句添加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为之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孑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  ]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袋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位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哉?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桡:弱。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④政廷:执法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致廪丘以为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车而返。                 还:退回

D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弟子趣驾,而行。     石渚曰……

B.若是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其父也。

C.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位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日:“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位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哉?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桡:弱。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④政廷:执法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致廪丘以为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车而返。                 还:退回

D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弟子趣驾,而行。     石渚曰……

B.若是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其父也。

C.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位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日:“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