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1)泉上有桥泉边有楼,桥是竹桥,楼是木楼,( ),竹与竹撞击,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2)我认为,一切已经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人士,都是创业者努力“颠覆”的目标,因此,要鼓励大家去( ),而不是去敬仰和朝圣。 ①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楼前植竹 ②楼前植竹,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 ③挑战微软、挑战联想、挑战海尔 ④挑战海尔、挑战联想、挑战微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试题答案
B(2)我认为,一切已经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人士,都是创业者努力“颠覆”的目标,因此,要鼓励大家去( ),而不是去敬仰和朝圣。
①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楼前植竹 ②楼前植竹,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
③挑战微软、挑战联想、挑战海尔 ④挑战海尔、挑战联想、挑战微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悲合离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②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③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甲、乙。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④荒诞化、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⑤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⑥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做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摘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1)第一段中的“写实”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加了粗的甲、乙两处,依次应填入的语句是:①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巧②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③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④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拙
[ ]
(3)第四段说,荒诞化、幻化是一种“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什么?(答案不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请指出这种间离手段的作用。(分条标上序号写出来,每条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是哪几项?
[ ]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作者提出,只有穿插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6)这篇短文节选自《红楼启示录》。从节选文字看,作者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答案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①,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 ),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②,螭魅罔两”③,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 )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 )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 )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④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⑤,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注]①洛:洛水,临近周王朝都城。②若:顺也。③螭魅罔两:螭,同“魑”螭魅为山泽异气化生之怪物。罔两,又作“魍魉”,为木石之怪。螭魅罔两,皆指古人幻想中的怪物,能为害于人。④祚:福佑。⑤郏鄏:读ji2 r(,地名,东周王城。
(1)依次为文中括号内填上空缺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
A.也 而 于 乎 矣
B.也 以 于 于 也
C.焉 以 之 之 也
D.矣 故 之 之 者
(2)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承天休
②德之休明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其奸回昏乱
[ ]
A.两个“休”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B.两个“休”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休”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D.两个“休”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于洛 ②用能协于上下
③贡金九牧 ④虽小,重也
[ ]
(4)用原文填空。
楚子________,表明有图周之天下之意,对此,王孙满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得出________的结论,痛斥了楚子的无礼。
(5)翻译句子。
①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译文:________。
②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译文:________。
(6)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遂”“观”两字,昭示了楚子这次借出兵“伐陆浑之戎”,行“问鼎”之实的祸心。从文中叙述推断,此事当发生在秦晋殽之战之后。
B.通过王孙满回答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发问,作者阐发了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观点,这与后世孔子所提出的“王道”、“仁政”主张是一致的。
C.王孙满以“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来回答楚子挑衅性的问话,虽然反驳有力,但带有天命论的思想,不足为训。
D.本文虽是一篇叙事散文,却带有论说文的特点。王孙满以事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心,用语简省,说服力极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 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 ,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
B.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C.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
D.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者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
【小题2】作者开篇设问“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请概括他喜欢用“日历”的原因。(6分)
【小题3】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小题4】作者说:“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载体”谈谈你对“记忆”这一“人本话题”的感悟。(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这次去北京,又得半日空闲,便刻意造访梁启超故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名头虽响,但故居因为混杂在旧民居中颇为难寻——京城灰墙灰瓦的小胡同,就像人体的血管般纵横交错。
北沟沿
23号的门牌,让人眼睛放亮。然而,眼前的景象又太让人生疑——门早已无人看管,大门右转是一座油漆斑驳的木垂花门,狭小的通道两旁尽是七八成新的平房。往里,一处抄手游廊的顶部已露天,只剩下像鱼骨似的一根根木椽。而破旧不堪的门窗、蛛网似的电线则随处可见,哪里有一丝丝名人故居的痕迹?梁启超故居坐西朝东,是个三进四合院,分正房、厢房。大门外原有两块很大的上马石,已不知去向;青石凿成的门槛因踩踏变形而早已撤换;庭院很大,奇花异树,凉亭画阁,中央还有个圆形的大喷泉;一张石桌专供梁生前休闲之用,但他却把它当书桌,随手记下自己救国为民的思想火花,现石桌已无踪影;假山、花园、养鱼池等都在当年私搭乱建中拆的拆、填的填,业已不复存在。游廊墙壁原有彩绘的神仙图画,“文革”时全改成了语录,剥落后露出的残存雕刻,依稀可辨考究的工艺,让人感受到这座深宅大院当年的宽敞与气派。所幸的是,梁住过的房间大部分仍在,但人去楼空,只剩一个骨架而已。
陋室难掩浩然气。梁启超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人生观、历史观和文艺观深刻地影响了包括鲁迅、郭沫若等在内的一代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著作等身的他,总该有一间不俗的书房吧?进门时,曾看到与故居一弄之隔的民房刻有“梁启超书斋”的字样,也想看个究竟。岂料,住在附近的一位大伯说,那片旧民居早已列入政府拆迁计划。方案公布后,聪明的房主偷偷地刻下了“梁启超书斋”的招牌,也不知道他读过几本梁启超的书?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善变、博学是梁启超与生俱来的特质,一生离不开新学、新人、新事、新文化、新知识。
148卷巨著《饮冰室合集》共920万字,而在1911年之前完成的就有453万字。即便是今天读他的文章,也会为他那思想深刻、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文风所折服。偌大的北京城处处都是风水宝地,高官多,名人也多——北沟沿
23号,一幢普普通通的民国大宅,不仅住过清末民初的思想领袖、文化大师,而且在他身后又依次走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等十多位文化名人和学术巨子。(选自《金华日报》)
1.作者在第一段中,为什么说要“刻意造访梁启超故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你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陋室难掩”的“浩然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荷塘月色》片断,回答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① 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② 着些白花,有 ③ 地开着的,有 ④ 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③。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④。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⑤。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⑥。
1.依次填入横线上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 |
B. |
C. |
D. |
2.下列词语中,哪些词语显示“叶子出水很高”,哪些词语反映了叶多花少?把答案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①弥望 ②亭亭 ③颤动 ④层层 ⑤一粒粒 ⑥零星 ⑦点缀 ⑧星星 ⑨缕缕 ⑩渺茫
显示“叶子出水很高”的词语:________
反映叶多花少的词语:________
3.第二段共6句话,根据内容可划为三个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用词语概括这两段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段写荷塘 ②段写月光 |
B.①段写荷叶和荷花 ②段写月光 |
C.①段写荷塘 ②段写月色 |
D.①段写荷花 ②段写月色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②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③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
④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⑦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⑧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11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在院子里遛两圈。
12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13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再找一个媳妇,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14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15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孩子从学校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2013年5月版《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大楼里的邻居们长久地好奇高女人与矮男人的结合,显示出他们的无聊与世俗;看到高女人病后锻炼的情景而心生感动,则表现出他们的友善、自责和反思。
B.第⑥段“你问……紧声追”运用长句,简洁有力地刻画了高女人被众人逼问的情景,渲染了混乱、压抑的气氛,暗示黑白颠倒、人心倒悬的时代背景。
C.小说虽然叙事平淡无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D.高女人与矮男人因为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而引起邻里的窃窃私语,一开始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朴实而真诚的夫妻恩爱。
E.矮男人的伞下有“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的“长长的一块空间”,这空间对于矮男人来说,是永远无法填补的人生亏损,也是无法愈合的情感创伤。
2.高女人面对裁缝老婆“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的发问时,流露出了怎样的不同神情?这些神情表现出了高女人怎样的心理?请你简要分析。(4分)
3.“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一句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还要在裁缝老婆身上花费许多笔墨?请你结合原文进行探究。(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