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故事取材于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一般认为它是由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
       基础上整理润饰而成的章回体古白话小说。
B.《红楼梦》以林黛玉、贾宝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
       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在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C.《陈情表》和《出师表》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文体,“表”可以用来向上陈述意见,也可以用来向下
       颁布号令或文书。
D.《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内篇》《外篇》《杂篇》组成,一般认为《内篇》为
       庄周自著。

试题答案

D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甲];但中国小说总是不来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是产生于现实,是为了牵涉到现实问题,根据一个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

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描绘人物 不是流,而是源

B.

描绘人物 不是源,而是流

C.

展示技法 不是源,而是流

D.

展示技法 不是流,而是源

(2)

对“《水浒传》笔法好”这一评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爱憎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

B.

作者对历史人物不故意拔高或贬损,不追求艺术再造。

C.

作者多侧面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D.

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实录”的态度描写人物。

(3)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一项是

[  ]

A.

文人独立创作改变了民间创作注重情节的倾向,使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

B.

在各个阶段都有优秀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写出了传世之作。

C.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D.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长期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其发展进程是极为艰难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甲];但中国小说总是不来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是产生于现实,是为了牵涉到现实问题,根据一个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描绘人物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不是流,而是源
【小题2】对“《水浒传》笔法好”这一评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爱憎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
B.作者对历史人物不故意拔高或贬损,不追求艺术再造。
C.作者多侧面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D.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实录”的态度描写人物。
【小题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一项是( )
A.文人独立创作改变了民间创作注重情节的倾向,使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
B.在各个阶段都有优秀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写出了传世之作。
C.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D.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长期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其发展进程是极为艰难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甲];但中国小说总是不来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是产生于现实,是为了牵涉到现实问题,根据一个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描绘人物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不是流,而是源

2.对“《水浒传》笔法好”这一评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爱憎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

B.作者对历史人物不故意拔高或贬损,不追求艺术再造。

C.作者多侧面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D.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实录”的态度描写人物。

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一项是( )

A.文人独立创作改变了民间创作注重情节的倾向,使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

B.在各个阶段都有优秀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写出了传世之作。

C.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D.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长期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其发展进程是极为艰难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19分)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选自国学扶轮社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四。有删节。)
【注】①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②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③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④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文评书衡:评价
B.不于无意中得之意:料到
C.至今学者称焉称:称赞
D.先生辄起而之排:分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金圣叹“善衡文评书”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⑤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⑥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讲学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但僧侣和俗人都不觉得好。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弃了做官的念头,除了和亲人朋友交谈以外,把读书著作作为追求。并根据《论语》中的有关语句为自己取名。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书”,的确是开读书人不同的眼界。但是他的很多评论,只有其中的《西厢》《水浒》两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D.作者将解《古诗十九首》一事与金圣叹的死联系起来,并记录了他意外从容的谈论。还说,有许多人模仿金圣叹的风格评论著作。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5分)
(2)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19分)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谓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选自国学扶轮社廖燕《二十七松堂集》卷十四。有删节。)
【注】①内外诸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典。②缁白:指僧俗,僧衣缁,故称僧为缁徒。四众:四部众的省称。佛教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部众。这里泛指听众。③权子母: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④鼎革:指改朝换代的重大改革,这里指入清以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文评书衡:评价
B.不于无意中得之意:料到
C.至今学者称焉称:称赞
D.先生辄起而之排:分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金圣叹“善衡文评书”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
②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③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⑤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⑥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金圣叹先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讲学时旁征博引,极其透彻,让听众叹服。但僧侣和俗人都不觉得好。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弃了做官的念头,除了和亲人朋友交谈以外,把读书著作作为追求。并根据《论语》中的有关语句为自己取名。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书”,的确是开读书人不同的眼界。但是他的很多评论,只有其中的《西厢》《水浒》两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D.作者将解《古诗十九首》一事与金圣叹的死联系起来,并记录了他意外从容的谈论。还说,有许多人模仿金圣叹的风格评论著作。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则拊掌自豪,虽向时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5分)
(2)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具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的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是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宛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

1)作者阐述了神话传说与史传、小说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左传》和《史记》等优秀的史传文学是继承了神话传说的写法发展而成的。

B.被前人称之为所谓“稗官野史”的“小说”是由神话传说发展起来的。

C.史传是神话化了的历史,小说是吸取了神话与史传二者的长处发展而来的。

D.我国的古典小说不仅由神话传说直接发展而来,而且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古典小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柳毅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代传奇,取材于“稗官野史”的记载,间接地受到史传的影响。

B.《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C.《西游记》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都有头有尾,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D.《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语言精练,事实详备,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体现了“史笔”特点。

3)古典小说体现了“史笔”传统,下列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语言精练,事实详备,同时还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

B.全面刻画人物,全面表现他们的“善”与“恶”,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宛而多讽”。

C.刻画人物时鲜明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即把自己对人物的“善”或“恶”的评价尽情展示给读者。

D.《红楼梦》中通过王熙凤出场时肖像、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既表现她的精明能干,又批评她的惯于玩弄权术,正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4)作者说“《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根据作者的观点,用下列史料与《失街亭》片段相比较,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诸葛亮出祁山。加邻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邻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郐传》)

A.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马谡拒谏的一段。

B.小说比史书记载情节更丰富,人物更生动,如“挥泪斩马谡”一段,有声有色地展示了诸葛亮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使他的性格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C.小说比史料更为形象地反映了蜀汉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各种复杂斗争,正体现了“七分实,三分虚”的特点,因而民间把《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史书。

D.《失街亭》片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写成智慧的化身,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因而最能体现小说与史料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具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的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是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宛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

1)作者阐述了神话传说与史传、小说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左传》和《史记》等优秀的史传文学是继承了神话传说的写法发展而成的。

B.被前人称之为所谓“稗官野史”的“小说”是由神话传说发展起来的。

C.史传是神话化了的历史,小说是吸取了神话与史传二者的长处发展而来的。

D.我国的古典小说不仅由神话传说直接发展而来,而且同史传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古典小说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柳毅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代传奇,取材于“稗官野史”的记载,间接地受到史传的影响。

B.《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主要英雄人物的描写,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C.《西游记》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都有头有尾,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D.《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语言精练,事实详备,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体现了“史笔”特点。

3)古典小说体现了“史笔”传统,下列对这一传统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语言精练,事实详备,同时还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

B.全面刻画人物,全面表现他们的“善”与“恶”,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宛而多讽”。

C.刻画人物时鲜明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即把自己对人物的“善”或“恶”的评价尽情展示给读者。

D.《红楼梦》中通过王熙凤出场时肖像、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既表现她的精明能干,又批评她的惯于玩弄权术,正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4)作者说“《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根据作者的观点,用下列史料与《失街亭》片段相比较,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诸葛亮出祁山。加邻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邻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郐传》)

A.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马谡拒谏的一段。

B.小说比史书记载情节更丰富,人物更生动,如“挥泪斩马谡”一段,有声有色地展示了诸葛亮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使他的性格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C.小说比史料更为形象地反映了蜀汉之间及各自内部的各种复杂斗争,正体现了“七分实,三分虚”的特点,因而民间把《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史书。

D.《失街亭》片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写成智慧的化身,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因而最能体现小说与史料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E.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小题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小题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E.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