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加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试题答案
D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B.①盛以锦囊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面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忧劳可以兴国 兴:兴盛
C.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着
D.而皆背晋以归梁 背:背着
3.下列对原文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
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表现了他愤恨填膺的神态。
D.本文意在告诫当朝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后唐灭亡的覆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予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之)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则)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其)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3.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之)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则)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其)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3.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项王乃大惊曰:“---”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予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以撞
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 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求:寻求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 孔子家语·颜回》)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C.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求:寻求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
⑵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
⑶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下面试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
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晚乃遁于光、黄间 ⑤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A.①③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
D.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