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各句加粗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试题答案
B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
[ ]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对下列各句加粗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泰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缒而出,见秦伯。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憎恨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无能为也已
②敢以烦执事
[ ]
A.①不能干什么了 |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
B.①不能干什么了 |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
C.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
D.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
5.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下列四句中相同的一组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夜缒而出,见泰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 ]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6.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 ]
A.④⑤⑥ |
B.①②③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7.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理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去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履:踩。
B、良庖岁更刀,割也。——更:更加。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同“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始臣之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之也。
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庖丁高超技艺的一组是( )
①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⑤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写此寓言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是生活在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之中,如同牛的盘筋错节的生理结构。要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筋节交错即矛盾之处,“以无厚入有间”,钻其空隙,顺其自然。
B、文章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解牛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驰骋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再如“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种写法,使形象更鲜明,有助于把道理说得更突出。
C、文章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显豁,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这些对比叙述,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吸引了读者。
D、课文的写法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