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下列各句加粗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试题答案

B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

下列词语中加粗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A.

B.

C.

D.

(2)

对下列各句加粗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麋鹿

西望夏口,望武昌

[  ]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3)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诗乎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⑤凌万顷茫然

⑥渺沧海一粟

⑦哀吾生须臾

⑧羡长江无穷

[  ]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  ]

A.

托遗响于悲风

B.

客有吹洞箫者

C.

君欲何往

D.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给下列各句加粗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不知老之将至(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2)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  ]

A.

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

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

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3)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

固知一死生为虚。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  ]

A.

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5)

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

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

“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于楚也    贰:两个

B.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

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

D.

秦伯,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2)

下列各句加粗词语活用情况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函陵,秦军氾南

[  ]

A.

范增数项王

B.

人如恐不胜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郑而有益于君

(3)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  ]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大王来何操

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

以其无礼于晋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泰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夜而出,见秦伯。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憎恨

D.秦伯,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既东

  又欲肆其西

[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无能为也已

②敢以烦执事

[  ]

A.①不能干什么了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B.①不能干什么了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C.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②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D.①不想替您做事了

②敢麻烦您掌管这件事

5.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下列四句中相同的一组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夜缒而出,见泰伯。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  ]

A.④⑤⑥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⑤⑥

7.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秦晋两国军队合围郑国。

B.因郑文公一直不用烛之武,烛之武心理非常不满,在郑文公亲自登门道歉才勉强答应去见秦伯。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步步深入,最后终于说服了秦伯。

D.秦军退去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踩。
B、良庖岁刀,割也。——更:更加。
C、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D、刀而藏之。——善:同“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父之志
B、始臣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也。
C、庖丁文惠君解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提刀立,为之四顾——汝姊在吾怀,呱呱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庖丁高超技艺的一组是(     )
①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③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④ 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⑤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⑥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写此寓言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养生之道。庄子认为人是生活在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之中,如同牛的盘筋错节的生理结构。要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筋节交错即矛盾之处,“以无厚入有间”,钻其空隙,顺其自然。
B、文章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解牛的声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驰骋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再如“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种写法,使形象更鲜明,有助于把道理说得更突出。
C、文章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显豁,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这些对比叙述,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吸引了读者。
D、课文的写法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激起人们的悬念。二是便于引导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