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划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试题答案
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 王士祯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0.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遽起,捉其臂曰 遽: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 执:捉拿,拘捕
C.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谢:感谢
D.稔知关河厄塞形势 稔:熟悉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问:“何以丐?”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询其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厚资遣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B.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C.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D.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4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理解与运用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解释上文中加粗词(8分)
2.与“旌麾南指”中的“南”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成以其小,劣之
C.乃夜驰之沛公军
D.范增数目项王
3.与“乘犊车,从吏卒”中的“从”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命曰琵琶行
D.日削月割
4.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句式相同的是(3分)
[ ]
A.大王来何操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5.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是(3分)
[ ]
A.曹操是虎狼般的人物,他挟持皇帝的命令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作为理由,现在抵御他,事情就更不顺乎情理了。
B.曹操是虎狼,他挟持皇帝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说话,现在抵御他,事情就更会不顺利了。
C.曹操是虎狼般的人物,他挟持皇帝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的名义来说话,现在抵御他,事情就更不顺乎情理了。
D.曹操是虎狼般的人物,他挟持皇帝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的名义来说话,现在抵御他,事情就更不会顺利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处省略,放在下面默写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高兴
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⑴下列句中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站在车右的卫士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D.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地
⑵下列句中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⑶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客何为者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⑷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樊哙在席上讲的话与刘邦的话,不只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说话的语气语调也明显不一样。
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D.樊哙在席上讲的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⑸翻译句子。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节选《宋史·赵普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尝与语,奇之奇: 认为……奇异 |
B.普与太宗排闼入告排:推开 |
C.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过: 经过 |
D.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识:辨识 |
A.太祖尝与语坚子不足与谋 |
B.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子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C.因与普计下太原因击沛公于坐 |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A.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
B.①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
C.①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 |
D.①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②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
(1)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4分)
译文: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
(3)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4分)
译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
C.于是乎有裨焉——裨:补偿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宜:适宜
2.下列各项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①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C.①予观而喜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中与“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过烽火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会稽黄中立,喜欢培植竹林,后又在竹林中修造了一座“尚节亭”;他认为读书人要效法竹子,虚心有节。作者对此十分赞赏。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难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
D.从文章末段“然则”“苟然”等词句分析 ,作者认为黄中立看到竹有节,联想到为人处世也需求大节,因此植树建亭,以之为“读书游艺”之所。
5.断句。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其义一也。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18分)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 |
B.技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
D.引置枢密,责以忠效责:职责、责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 ④ ⑤ |
B.② ③ ④ |
C.① ⑤ ⑥ |
D.② ③ 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5.“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 |
B.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差不多使天下太平了。 |
C.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 |
D.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也许能使天下太平。 |
6.“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详细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
B.清楚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
C.详细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
D.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