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子中,有关“生”与“身”二字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林的父母在那场空难中幸运还,遭遇了终难忘的经历。
B.在二次大战中,不少犹太人为了人安全,不得不隐瞒自己的世。
C.虽然出不佳,但他仍努力向上,终于获得许多人毕难求的工作机会。
D.老李误信算命而自怨不逢时,久久抑郁难平,竟因此轻,令人惋惜。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

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对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视:看见

    B. 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啻:止

    C. 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              计:考虑

    D.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                度:测量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以一人生三计之                 

移种民以居之

    C. 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             

吾知其居仅仅足

疆土之新辟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 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 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兽21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于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齐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Ⅸ此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一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秦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一一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叉拿出来修馥,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入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2009年7月30日《文汇报》作者卞毓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    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   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    样的“心迹”。

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①在我的感觉里,奶奶是一部极富传奇的大书。这部传奇不仅在于她的非凡经历,而且在于她的生命历程对我成长的影响。

②奶奶是在雪花飘飘的季节来到这个世上,又在雪花飘飘的静谧里安详地长睡而去。奶奶临去前的那个冬天,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下雪的那个早上,我又一次让自己肯定了奶奶那超凡脱俗的美丽。我曾不止一次想象着美丽的奶奶冲出闺阁的小楼,穿着白色裙裾,不顾曾祖父、曾祖母的反对,翩翩迈进女子师范学校时的风姿;我曾不止一次想象,奶奶与英俊潇洒的军官爷爷相遇相亲相爱,并结为连理的浪漫情怀;我甚至不止一次想象,奶奶与爷爷一定在雪地里相识,在雪地里见证他们的爱情。我难以想象的是,在爷爷早逝不久,奶奶坚强地满怀悲怆地生下遗腹子——我父亲时的景况。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为这事奶奶揪着我的小耳朵说过几次,可我仍然转眼就忘了。

④那一回,当我又写错了以后,奶奶真的生气了,罚我将每个字写500遍。我哭哭啼啼地半夜才写完。一直没作声的奶奶,这时将我拉到怀里,一边给我洗脸,一边对我说:“饿了吗,想吃什么?”我说:“不想吃!”奶奶说:“那就喝点汤。”奶奶说着就端一碗汤,我尝了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我问奶奶这是什么汤,奶奶让我猜。我猜了半天没猜着。奶奶这才告诉我,说这是用鱼肉和羊肉混合后做的汤。

⑤奶奶说,鲜吗?我说,真鲜。奶奶说,你再想想它为什么鲜,因为它是用鱼和羊做的!奶奶这解释真是妙极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写错“鲜”“艳”二字。

⑥一个人的一生倘若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处世,实在是不容易。然而,奶奶却用其一生的品行实现了这一点。

⑦奶奶的嫁妆里被她视为最珍贵的是十几幅清代字画和一些古瓷器。爷爷死后,因房子被没收,这些心爱之物也在辗转迁徙之中一点一点地流失了,最后保存下来的只有四五幅字画和两个青瓷花瓶。在后来的岁月里,那些文物贩子当着奶奶的面说某某的画值多少万元时,她似乎一切都不曾有地沉默着。

⑧奶奶也并非对一切都不在乎,凡是她真正视为生命的东西如果被损坏了,则后果不堪设想。8岁那年,我乘奶奶不在家时,翻开了她那只平常不让我们靠近的红色小皮箱。皮箱里有她出嫁时的首饰,有几幅年轻时与爷爷合拍的照片。翻了一阵,我被一只白色雕花烟斗吸引住了。我想奶奶又不吸烟,留着这东西做什么呢!我将它装进口袋一溜烟地跑出去,在同伴中炫耀一阵后,又和同伴一起打开了水仗。当我回家后准备将烟斗放还到皮箱里时,才发现那烟斗不见了,我不敢声张,偷偷地问小伙伴们是否拾到,当我一无所获以后,又想这没用的东西丢了,奶奶是不会知道的。

⑨谁知奶奶第二天下午就发现了。她那惊慌失措的样子就连父亲也是第一次见到。

⑩那天我放学一进门,见奶奶端坐在竹椅上,脸上的那种惨白让人不敢看第二眼。一旁的父亲冲着我大声呵斥:“是不是你拿走了皮箱里的烟斗?”我犹豫了一会儿,眼见躲不过便只好说了实话。当奶奶知道事实以后,立即绝望地大声唤了一声爷爷的名字,然后就昏死过去。

⑾奶奶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烟斗不是掉的,是他拿走的,他想我,要我过去陪他!

⑿这时我才明白那烟斗是爷爷最后一次上战场时留给奶奶的。为了找烟斗,爸爸和妈妈动员了所有邻居的孩子,光是送给他们的水果糖就有十来斤,然而,烟斗再也没有回到奶奶身边。奶奶用那游丝般哀怨的声音说:人啦,我以为可让留有你气息的东西伴我入土,看来这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

⒀为了安慰奶奶,父亲专门到省里找了一家文物商店,请人做了只与先前那只相差无几的烟斗,然后对奶奶说烟斗找到了。奶奶看着烟斗,努力地对父亲笑了笑。

⒁奶奶86岁那年终于彻底衰老了,病危之际,爷爷的远房亲戚蜂拥而至,要求分享爷爷留下的遗物遗产。而这时,爷爷遗下的物什中有一幢房子。

⒂奶奶将房子分给了他们,父亲连一片土也没有得到。奶奶对父亲说:“孩子,妈把房子都给了他们,把烦恼也给了他们,妈给你的唯有这一片宁静、这一份温馨。没有人因为钱财来搅扰你,你可以平心静气地过日子,妈一生就求这个,所以妈把这当做最珍贵的留给你!”奶奶的话让妈妈和我们心中的不快一下子化为云烟。

⒃奶奶最后拿出那只假烟斗,反复看了一阵后说,“我很爱这个烟斗,就让它伴我入土吧,我这一生有缘和你们组成一家,并得到大家的爱,我都心领了!”

⒄这话让父亲立时哭起来,随后我们也明白了,奶奶她早就知道了烟斗的秘密。

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从全文看,第②段加点的“超凡脱俗”具体指(1)       (2)        

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奶奶出生在雪花飘飘的季节,又在雪花飘飘的季节静谧地离去,既是巧合,也暗含人洁如雪的暗示,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赞美与挚爱。

B、文章以倒叙的方式,按时间先后选择了奶奶生前的几个典型片断,展示了一个聪慧、淡泊、多情的女子形象。

C、奶奶对我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她教我识字,使我再也没有写错过“鲜”“艳”二字。

D、奶奶坚强地满怀悲怆地生下了父亲,奠定了她一生痛苦的基调,也展现了她性格中的沉稳与坚毅。

E、奶奶对字画、爷爷的遗产的淡泊与对烟斗的珍视形成对比,着力凸现了她重情轻财的性格特点。

F、“父亲立时哭了起来”,既因为欺骗了奶奶,还因为奶奶病重不久人世。

第(13)段,奶奶“努力”对父亲笑,表达了她当时                    的心理;而最后她说她爱这个烟斗其实是表达了她                  的心理。

面对钱财与权位,有人痴迷,有人淡然。从关汉卿、白莽、华盛顿中任选一位,列举其面对名利时的典型表现,谈谈对你的启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寻征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乂,大驾次于城东。乂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属乂被执,绍复为侍中。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                   (《晋书??忠义传》,选入时有删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人以远致         许:赞许。     B.大行大名            受:接受。

    C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惮:畏惧。     D.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   寻:不久。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嵇绍正直忠义的一项是(      )

①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②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

③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④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⑤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⑥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嵇绍不仅气宇轩昂、仪表堂堂,而且善于鉴别人才,因此深受尚书左仆射的器重。戴晞做官后因为行为不端被罢免,证明嵇绍的确有知人之明。

    B.嵇绍疾恶如仇,慎于交友,因不与恶人交往而封爵;他又忠于职守,正直敢言,严词批驳太常奏请加给陈准的谥号,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

    C.嵇绍随大驾讨伐司马颙、司马颖二王,受到士众的拥戴,拜为都督,被罢官后,朝廷为了北征,又恢复了他的官爵,足见嵇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D.嵇绍视忠君为天职,北征之役,王师败绩,他奋不顾身,保卫天子的安危,被飞箭攒射而死,使皇帝深为悲伤、感动。死后授太尉,谥忠穆,享用太牢祭祀,得到了应有的报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注:高祖: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  逆:预先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               失其所与,不知

B.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高祖以此嘉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因是以胆勇知名                   因击沛公于坐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群的一组是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颇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象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