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既若见录(相当于“我”) B.誓天不相负(相当于“你”) C.对酒当歌(对着) D.忍尤而攘诟(侮辱) |
试题答案
D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夜缒而出 zhuì
B. 共其乏困 gòng
C. 秦伯说 yuè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páng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6.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受侵损)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自以为得之矣
3.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已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与秦国实力相差悬殊,之所以联合出兵,主要是想趁机抢夺地盘,扩充实力,以获得与秦国相抗衡的资格。
C.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服了秦伯将军队从郑国全部撤走。
4.将文言文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小题。(共19分)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 《梦溪笔谈·晏殊不隐》
1.下面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适值御试进士适:恰逢 |
B.及为馆职为:担任 |
C.许臣僚择胜燕饮胜:名胜美景 |
D.执政莫谕所因谕:明白、理解 |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上谕之曰”中的“之”相同的是( )
A.召之阙下 |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上面谕除授之意 |
D.无可为之 |
3.下列选项全都能体现出晏殊不隐的一项是( )
①乞别命题 ② 公语言质野 ③臣若有钱,亦须往 ④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⑤直以贫,无可为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4.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5分)
(2)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 《梦溪笔谈·晏殊不隐》
小题1:下面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适值御试进士适:恰逢 | B.及为馆职为:担任 |
C.许臣僚择胜燕饮胜:名胜美景 | D.执政莫谕所因谕:明白、理解 |
A.召之阙下 |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上面谕除授之意 | D.无可为之 |
①乞别命题 ② 公语言质野 ③臣若有钱,亦须往 ④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⑤直以贫,无可为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1)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5分)
(2)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5分)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小题。(共19分)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 《梦溪笔谈·晏殊不隐》
【小题1】下面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适值御试进士适:恰逢 | B.及为馆职为:担任 |
C.许臣僚择胜燕饮胜:名胜美景 | D.执政莫谕所因谕:明白、理解 |
A.召之阙下 |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C.上面谕除授之意 | D.无可为之 |
①乞别命题 ② 公语言质野 ③臣若有钱,亦须往 ④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⑤直以贫,无可为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1)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5分)
(2)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依烛之式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闻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2.下列句中划线“之”与例句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烛之武去见秦君的原因是郑伯向他道了歉。
C.秦伯被烛之武说服了,不仅解除了郑国之围,而且派将军帮助郑国守城。
D.晋文公不去攻打秦国,表现了他的仁义和明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益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说道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秦国和晋国的军队分别驻扎两地,难以及时互通信息,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是他后来成就霸主的原因之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辞(拒绝)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晋军(军队)函陵 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3.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烛之武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