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有关《氓》的段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阉”,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其二,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其三,其巨著《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迂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1800多种,而且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曲奥文言写成。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浒》,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1、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性情,嗯,看来确实如此。

[乙]

  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曾涉猎叔河同志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等等,当时这一类书早是稀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我又心粗起浮,对那一类书,没有像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一些出洋游历者强充内行或吹捧自我,所写的旅行记——像大名流康有为的《十一国游记》或小文人王芝的《海客日谈》——往往无稽失实,行使了英国老话所谓旅行家享有的凭空编造的特权。“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远游归来者会撒谎,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李一氓同志和我谈起《走向世界》的文章,表示赞许,晚清文献也属于一氓同志的博学的范围,他的意见非同泛泛。对中外文化交流素有研究的李侃同志也很重视叔河同志的文章和他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制订的规划。我相信,由于他们两位的鼓励,叔河同志虽然工作条件不够顺利,身体情况更为恶劣,而编辑、校订,一篇篇写出有分量的序文(就是收集在这本里的文章),不过三年,竟大功告成了。

  “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只好走向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那里就是世界,就成为人的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凑手,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1.“有人说(钱)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性情”,请从甲文和乙文中各找出一个“幽默”的例证。(用原文回答)

甲文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从许多方面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对此钱先生自己是如何认识的?从乙文找出一个实例(用原文回答),然后再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判断有误的两项是

[  ]

A.甲文对钱钟书的三部著作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评价;乙文对钟叔河的一部著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价。这一详一略,也表现了两文不同的体裁特点,因为甲文重在写人而不在评书。乙文重在评书而不在写人。

B.两文写到的钱钟书和钟叔河,成就各有不同:前者表现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后者表现在对外国政治的研究上。

C.从语言运用来看,甲文比较平实、简洁,且用第三人称叙述,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乙文比较活泼、轻松,且用第一人称叙述,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

D.甲文说:“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这“许多方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散文创作,如《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创作,如《围城》;学术研究,如《管锥篇》。乙文说,“这部分史料”主要是指上文提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和欧、美、日等国文化资料。

E.就写人这一方面来说,甲文采用的是记实手法,乙文采用的是文学描写手法。

F.就写作意图来说,甲文是向读者介绍钱钟书其人其事,乙文是向读者介绍并推荐《走向世界丛书》,说明这部书的价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阉”,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其二,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其三,其巨著《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迂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1800多种,而且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曲奥文言写成。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浒》,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1、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性情,嗯,看来确实如此。

[乙]

  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曾涉猎叔河同志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等等,当时这一类书早是稀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我又心粗起浮,对那一类书,没有像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一些出洋游历者强充内行或吹捧自我,所写的旅行记——像大名流康有为的《十一国游记》或小文人王芝的《海客日谈》——往往无稽失实,行使了英国老话所谓旅行家享有的凭空编造的特权。“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远游归来者会撒谎,原是常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到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李一氓同志和我谈起《走向世界》的文章,表示赞许,晚清文献也属于一氓同志的博学的范围,他的意见非同泛泛。对中外文化交流素有研究的李侃同志也很重视叔河同志的文章和他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制订的规划。我相信,由于他们两位的鼓励,叔河同志虽然工作条件不够顺利,身体情况更为恶劣,而编辑、校订,一篇篇写出有分量的序文(就是收集在这本里的文章),不过三年,竟大功告成了。

  “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只好走向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那里就是世界,就成为人的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凑手,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大开着门和窗,有时只开了或半开了窗,却关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

(1)“有人说(钱)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性情”,请从甲文和乙文中各找出一个“幽默”的例证。(用原文回答)

甲文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从许多方面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对此钱先生自己是如何认识的?从乙文找出一个实例(用原文回答),然后再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判断有误的两项是

[  ]

  A.甲文对钱钟书的三部著作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评价;乙文对钟叔河的一部著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价。这一详一略,也表现了两文不同的体裁特点,因为甲文重在写人而不在评书。乙文重在评书而不在写人。

  B.两文写到的钱钟书和钟叔河,成就各有不同:前者表现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后者表现在对外国政治的研究上。

  C.从语言运用来看,甲文比较平实、简洁,且用第三人称叙述,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乙文比较活泼、轻松,且用第一人称叙述,具有亲切感和感染力。

  D.甲文说:“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这“许多方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散文创作,如《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创作,如《围城》;学术研究,如《管锥篇》。乙文说,“这部分史料”主要是指上文提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和欧、美、日等国文化资料。

  E.就写人这一方面来说,甲文采用的是记实手法,乙文采用的是文学描写手法。

  F.就写作意图来说,甲文是向读者介绍钱钟书其人其事,乙文是向读者介绍并推荐《走向世界丛书》,说明这部书的价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