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委曲求全 徇私枉法 消声匿迹 伎俩 B、浅尝辄止 艰苦卓绝 钟鸣鼎食 狙击 C、合盘托出 申张正义 苦心孤诣 烦燥 D、躬逢胜饯 云销雨霁 兴高彩烈 缔听 |
试题答案
BB、浅尝辄止 艰苦卓绝 钟鸣鼎食 狙击
C、合盘托出 申张正义 苦心孤诣 烦燥
D、躬逢胜饯 云销雨霁 兴高彩烈 缔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①,未尝不怪其恝然②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③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交不渎 渎:轻慢 |
B.已为天下所非笑非:指责 |
C.其最难屈者屈:委屈 |
D.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赖:依靠,凭借 |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
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 |
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 |
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 |
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
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
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①,未尝不怪其恝然②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③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交不渎 渎:轻慢 |
B.已为天下所非笑非:指责 |
C.其最难屈者屈:委屈 |
D.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赖:依靠,凭借 |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
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 |
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 |
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 |
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
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
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楚材生三岁而弧。长,博极群书,下笔为文,若宿构①者。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置之左右,丙戌冬,从下州,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西土,未暇定制,州郡将吏,生杀任情。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之。时睿宗与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②,尽捕下狱。其家赂中使,将缓之,楚材未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市,燕民始安。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汴梁将下,大将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手,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进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由是逃者莫舍,多殍死道。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平?”帝悟,命除其禁。楚格当国日久,得禄分亲谈,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之金帛,若使从政而法,吾不能徇私思也。”
(《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①宿构:早已构思好。②势家子: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将士暴露数十年
B.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
C.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
D.帝犹豫未决
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囚当大辟者必待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楚材从容进曰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C.城下之日,宜屠之
令符离人葛婴攻苦、拓、谯,皆下之
D.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
舟止,以其所契者人水求之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家赂中使,(中使)将缓之
B.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元措)奏袭封衍圣公
C.楚材询察得其姓名,(富家)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
D.金人抗拒持久,(其)师多死伤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睿宗派中使和楚材一起到穷困地区去查办这件事
B.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将士们想要得到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啊
C.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其时元军刚攻破河南,抓获的俘虏很多,在元军返回时,有十七八个俘虏在途中逃走。
D.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容留和资助逃民的,就杀他的全家,同乡人也要连带受罚。
5.下列材料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耶律楚材爱民思想的一组是
①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
②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③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
④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
⑤楚材又遣人入城,求孔子后。
[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耶律楚材因其父祖曾在金朝做官,所以当元太祖表示要为他洗刷亡国之耻时,他婉言谢绝。
B.当楚材与中使奉睿宗之命去查办燕地剧贼而中使接受剧贼家属贿赂,欲从宽处理时,楚材及时警告中使,迫使中使听从他的意见,依法严惩了剧贼。
C.元太宗听从大将速不台之言,欲在攻下汴梁时残杀城中百姓。楚材为了保护城中的“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竭力劝阻元太宗这样做。
D.楚材虽长期主持国事,但只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族,而从不私自让其亲族做官,因为他怕亲族做官违法,而他又不会曲从私恩,那么其亲族反将因福得祸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楚材生三岁而弧。长,博极群书,下笔为文,若宿构①者。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置之左右,丙戌冬,从下州,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西土,未暇定制,州郡将吏,生杀任情。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之。时睿宗与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②,尽捕下狱。其家赂中使,将缓之,楚材未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市,燕民始安。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汴梁将下,大将不台遣使来言:“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帝然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手,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有旨:居停进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由是逃者莫舍,多殍死道。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平?”帝悟,命除其禁。楚格当国日久,得禄分亲谈,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之金帛,若使从政而法,吾不能徇私思也。”
(《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①宿构:早已构思好。②势家子:有权有势人家的子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将士暴露数十年
B.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
C.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
D.帝犹豫未决
(2)下列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囚当大辟者必待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楚材从容进曰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C.城下之日,宜屠之
令符离人葛婴攻苦、拓、谯,皆下之
D.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
舟止,以其所契者人水求之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家赂中使,(中使)将缓之
B.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元措)奏袭封衍圣公
C.楚材询察得其姓名,(富家)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
D.金人抗拒持久,(其)师多死伤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
A.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睿宗派中使和楚材一起到穷困地区去查办这件事
B.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将士们想要得到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啊
C.时河南初破,俘获甚众,军还,逃者十七八——其时元军刚攻破河南,抓获的俘虏很多,在元军返回时,有十七八个俘虏在途中逃走。
D.居停逃民及资给者,灭其家,乡社亦连坐——容留和资助逃民的,就杀他的全家,同乡人也要连带受罚。
(5)下列材料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耶律楚材爱民思想的一组是
①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
②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③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
④楚材从容进曰:“河南既平,民皆陛下赤子,走复何之?奈何因一俘囚,连死数十百人乎?”
⑤楚材又遣人入城,求孔子后。
[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耶律楚材因其父祖曾在金朝做官,所以当元太祖表示要为他洗刷亡国之耻时,他婉言谢绝。
B.当楚材与中使奉睿宗之命去查办燕地剧贼而中使接受剧贼家属贿赂,欲从宽处理时,楚材及时警告中使,迫使中使听从他的意见,依法严惩了剧贼。
C.元太宗听从大将速不台之言,欲在攻下汴梁时残杀城中百姓。楚材为了保护城中的“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竭力劝阻元太宗这样做。
D.楚材虽长期主持国事,但只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亲族,而从不私自让其亲族做官,因为他怕亲族做官违法,而他又不会曲从私恩,那么其亲族反将因福得祸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②,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④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③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
⒍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④滂在职,严整疾恶
⑤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3分)
②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③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草隶,善属文 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 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3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 ⑤李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草隶,善属文 写作 B. 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 文约理赡 足够 D. 潜引入阁计事 偷偷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 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 ①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能表明房玄龄贤能和君王倚重的一组是 ( )
A.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朕无西顾之忧矣
B. ①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擢拜太子右庶子
C. ①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②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
D. ①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②并委令处分发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具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 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 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 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柳芳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的官位上去世。他任职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他为贤相,这是很公允的。
B. 柳芳认为房玄龄的伟大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的德行可以说是相当高深了。
C. 柳芳将房玄龄跟其他文臣武将作比,意在反衬房玄龄的伟大。
D. 柳芳赞扬房玄龄把一切善处都归于国君,表现了维护君主至上的观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3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