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将后面②-⑥句接在第①句后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②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③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④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⑤“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⑥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A、③②⑤④⑥ B、③②④⑥⑤ C、②③④⑥⑤ D、②③⑤④⑥ |
试题答案
B②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③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④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⑤“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⑥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A、③②⑤④⑥
B、③②④⑥⑤
C、②③④⑥⑤
D、②③⑤④⑥
将后面②—⑥句接在第①句后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②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③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④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⑤“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⑥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A.③②⑤④⑥ | B.③②④⑥⑤ |
C.②③④⑥⑤ | D.②③⑤④⑥ |
①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②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③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④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⑤“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⑥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A.③②⑤④⑥ | B.③②④⑥⑤ |
C.②③④⑥⑤ | D.②③⑤④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劝解白衣被甲。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谠曰:“足矣!”遍问士曰:“能行乎?”皆曰:“诺。”谠仆面于地,泣以谢。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廷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綯,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慆与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谠子及兄子客广陵,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人所急 走:奔走相助
B、士遽登 遽:急忙
C、壁莲塘 壁:筑墙
D、围凡十月乃解 凡:总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辛谠“性廉劲”和“有济时意”的一组是( )
A、能击剑,重然诺 谠闻之,挐舟趋泗口
B、遇事不处文法 谠至,可表为判官。
C、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 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D、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 既表现了辛谠“重然诺”,也表现他“廉劲”的性格和“济时”的慷慨豪意。
B、辛谠在洪泽求救时,对郭厚本部将短视的意见非常愤慨。辛谠怒声喝斥说:“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你的左臂杀掉你后离去。”
C、辛谠在浙西求救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
D、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 |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B.①十年乃成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 |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B.①十年乃成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
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劝解白衣被甲。
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坎岸登,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谠曰:“足矣!”遍问士曰:“能行乎?”皆曰:“诺。”谠仆面于地,泣以谢。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廷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围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綯,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慆与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谠子及兄子客广陵,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人所急走:奔走相助 |
B.士遽登遽:急忙 |
C.壁莲塘壁:筑墙 |
D.围凡十月乃解凡:总共 |
A.能击剑,重然诺谠闻之,挐舟趋泗口 |
B.遇事不处文法谠至,可表为判官。 |
C.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
D.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 |
A.不久辛谠来到,杜慆高兴地说:“叛贼围攻得很紧,连鸟都不敢飞过,您却冒着锋利的刀刃进入危急的城池,这连古人都做不到。”于是劝说辛谠脱下布衣披上甲衣。既表现了辛谠“重然诺”,也表现他“廉劲”的性格和“济时”的慷慨豪意。 |
B.辛谠在洪泽求救时,对郭厚本部将短视的意见非常愤慨。辛谠怒声喝斥说:“大丈夫辜负了国家的厚恩,虽然活着也是可耻的。况且失去泗州,淮南就会成为贼寇占领的地方,你还能独自存在吗?我今天要砍断你的左臂杀掉你后离去。” |
C.辛谠在浙西求救时到处都传说泗州已经失陷,杜审权怀疑辛谠是为贼而实施的计谋,就囚禁了他。辛谠请李峄为自己辩白。李峄当时任大同防御使,说他忠诚可信。杜审权这才答应救援,并会合五千淮南兵,备办盐和粮食。 |
D.后来因为功劳第一,被授予亳州刺史的官职,又调任曹、泗二州的刺史。乾符末年,官位终于岭南节度使。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17 分)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叶祝弟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 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 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 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 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 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 ④ 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 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 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 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 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③⑤② D.③①②⑤④
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 。(2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 B.③⑥①②⑤④ | C.③⑤①⑥②④ | D.③④②⑤①⑥ |
【小题3】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4】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
B.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
C.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
D.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风暴中抠住的两颗石子——读《顾准文集》
柴静
①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长职务。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在人人穿黄布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他被撤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②被撤职一月之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大重要工具,他依靠这个大步跳出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篱笆。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像顾准的成就,是因为知识大限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
③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抠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顾准后来说过,那一年的生活让他养成读史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就是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学着去判断。习惯一旦生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去往未知之地。
④1960年,他被划为右派,到他第二次被划为右派为止,将近10年,他没有日记留世。他着手翻译经济著作,译稿约40万字,1968年8月监督时开始搁笔。红卫兵让写罪行交代时,他在自己的大字报上只写了两个字“读史”,贴在墙上。红卫兵让他解释。他说最近什么也没做,只读了些史书。事后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冷眼旁观这一切,只当是在“读史”,看中国向何处去。
⑤他并非刻意宁为玉碎。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底线。“文革”初期,在河南某地,外调人员要他写材料说明某人过去和国民党有瓜葛。顾准说,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对方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干脆把脸送过去。对方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之后,终于打不下去了。与他一起下放的吴敬琏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无端指责他偷奸耍猾的地头批判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的神态。他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他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
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沉痛反思,回到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这也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1.选择下面两个句子中的一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
(2)在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抠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
2.文章表现了顾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3.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这句话可以给当下学者、官员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