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闻君子之其子也
B、欲其身,而乱大伦
C、君子于义
D、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试题答案

C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动物的通讯

承认动物通讯研究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还不过二十年,关于动物通讯的定义和范围至今尚未明确,动物通讯的话题却在有关仿生学、控制论的书刊中经常出现,可是都不系统。《动物的通讯》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缺,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的各种通讯系统如何在动物辨识、社会合作、繁殖与抚育后代中发挥作用,还介绍了研究动物通讯机制的科学方法。这本书不仅对生物学工作者有益,也值得所有对信息和通讯问题感兴趣的人一读。

研究动物的目标之一是向动物学习。亿万年的进化在地球上造成了众多的动物物种,它们在世世代代适应环境、相互斗争的活动中发展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能量转换、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器官及组织,在小巧、灵敏、高效、节能、可靠及抗干扰等方面,都令人赞叹不已。“见飞蓬而知为车,观鸟翔而起飞行”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便开始自觉地向自然界学习,开创出仿生学这个崭新的领域,通过对多学科的协作对动物和植物进行模拟。仿生学已取得巨大成就。模仿海豚的流线型体型和能减少水的阻力的特殊皮肤构造,使潜水艇和快艇的速度提高了许多,从昆虫学来的振动陀螺仪使导航系统做到了小型化和高精度,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仿生学开创时期的工作有许多是关于动物的感觉器官(信息接受器)和神经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仿生学因此和控制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控制论是一门以神经系统和自动机的对比中产生的关于动物和机器的通讯与控制规律的理论科学。控制论的一个分支——生物控制论就专门研究生物中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规律,它是仿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产生促进了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仿生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显然,对动物通讯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机制,从而促进生物控制论和仿生学的发展,使人们得以研究出更加完善精美的通讯设备系统,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对通讯和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些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节选自《动物的通讯》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密切的关系”这一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控制论是仿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仿生学是控制论的分支。

B.控制论促进了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仿生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C.控制论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机制。

D.仿生学有助于认识动物中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机制。

控制论的定义是从哪个方面来下的           (    )

A.产生的基础和机器通讯的规律。

B.动物和机器通讯与控制规律。

C.神经系统和自动机的对比与控制规律。

D.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范围。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直接“推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研究”的是完善精美的通讯设备系统。

B.最后一段中划线词“自己”,具体指的是“生物控制论”。

C.我们人类至今还没有对“动物的通讯”这一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这一概念的范围予以界定。

D.最后一段中划线词“机制”的最准确含义应该是指“机体限制”。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人类深入地研究动物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动物学习,去模仿动物的各种性能以便于制造出人类所需的一些高尖端的科技产品。

B.动物在世世代代适应环境、相互斗争的活动中发展出了一些器官和组织,这些器官和组织能够卓有成效地转换能量、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

C.仿生学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对动物和植物的一些特殊性能进行模拟,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出人类所需的一些高尖端的科技产品。

D.潜水艇和快艇的速度提高了许多,就是人们通过模仿海豚的流线型体型和能减少水的阻力的特殊皮肤构造来实现的。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使)B.或命巾车,或孤舟(长桨)
C.眄庭柯以颜(使……现出愉悦)D.翳翳以将入(日光)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②木欣欣以向荣③乐琴书以消忧④请息交以绝游⑤问征夫以前路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⑦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⑦/⑤/④⑥
C.①②/③⑦/④/⑤⑥D.①②/③/⑤⑦/④⑥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D.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4】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
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
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C.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以”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余与四人拥火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遨游
⑤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②⑤/③D.①③/②/④/⑤
【小题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6】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E.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                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            渺:渺茫

C .火尚足以也            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⑦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翻译(8分,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                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            渺:渺茫

C .火尚足以也            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⑦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翻译(8分,每题4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危:端正

B.沧海之一粟渺:渺茫

C.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D.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2.下列句中划线“以”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余与四人拥火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近,则游者众

④挟飞仙遨游

⑤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

3.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江陵

⑥不知之将至

兴夜寐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⑥/④⑦                      D.①⑤/②④⑥/③⑦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偭规矩而改错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6.下列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B.于是余有叹焉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共事二三年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E.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⑴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____________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⑵“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⑶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⑷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⑸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⑹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⑴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
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
B.第⑵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
C.第⑷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⑸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
5.第⑹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上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⑸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
  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相思和别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

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相思和别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