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都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始舍于其址——杀一老卒,何甲也 B.籍吏民,封府库——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从而师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不如因善遇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试题答案
DB.籍吏民,封府库——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从而师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不如因善遇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5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确实知道 |
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 |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 |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赍:割让 |
A.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②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B.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C.①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D.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
例句:秦归燕太子
A.舍相如广成传 | B.卒廷见相如 | C.宁许以负秦曲 | D.且庸人尚羞之 |
例句: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A.甘罗者,甘茂孙也。 |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D.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
(1)卿之功孰与武安君(2分)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分)
【小题8】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数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一扫前面几句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融情入景。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写愁的手法为“移情于景”,这种“愁”是女子思夫之愁。写的是大清早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的,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 |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明知:确实知道 |
B.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 |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有日:有一天 |
D.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赍:割让 |
A.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②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B.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C.①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D.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
例句:秦归燕太子
A.舍相如广成传 | B.卒廷见相如 | C.宁许以负秦曲 | D.且庸人尚羞之 |
例句: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A.甘罗者,甘茂孙也。 | 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D.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
①臣请行之君其试臣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
(1)卿之功孰与武安君(2分)
(2)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分)
小题8: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数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高树江涛,景象开阔壮观,其中“怒涛”二句,写长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一扫前面几句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融情入景。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写愁的手法为“移情于景”,这种“愁”是女子思夫之愁。写的是大清早起床,发现天气阴沉沉的,作者便坐在那雕着兽形的香炉旁,看着慢慢燃着的瑞脑香来消磨一天难熬的时光,一种无可宣泄的孤寂之感、相思愁绪也便从这些景语中浮离出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下面小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现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相思和别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C.在中国人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左建明
从前的情形,隔上几日到办公室去,总有那么一摞信件候在那里,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不管怎样,都足够一天的心潮起伏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日起,那桌面上竞渐渐地荒凉起来,即使半月二十天去一趟,也鲜有书信出现,惟有一些硬邦邦的印刷品,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摸也懒得去摸,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寂寥。
有次出差,妻子跟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说,电话这么方便,还写什么信,就没有 写,兜里揣了手机,拿出来就讲,用得着再写信,再贴邮票,再往邮局跑吗?妻子的深意被我忽略了。
孩子出国读书已经两三年了,家里竟没收到过一封亲笔信,自然是因有电话。后又上了网,有了电子邮件。现在更是方便,用上了电子语音通话,不花钱,每天晚上对着麦克风尽管聊,直聊得搜肠刮肚没话找话,几成了天气报告和烹饪交流了。
现代信息技术把时空为人制造的期待消解了。
也因此,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遥想青春初恋时,正值朔风吹雪,戎马辽东。“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对于书信的期盼,大约没有谁能比过当兵的人。盼信――读信――复信,这循环往复经年不衰的美妙激情,正是人生的菁华,至今想起那包被妻子珍藏起来的两地书,耳边即刻传来列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那就好像我们的专列,专为我们传书送信。
书信实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
你可以反复地阅读,阅读中又可生发出无穷的想象,那信纸的质地,那熟悉的字迹,那字句的删改涂抹,都令人亲切感动遐思绵绵。你甚至偶然可见信纸上轻微的汗渍,浓湿的泪痕。于是写信人的气息、心境、情感扑面而来,这时,你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记忆与想象,进而收获了一次色彩斑斓的艺术体验,对于书信,定要收藏。这比那些古玩字画等物质性收藏更为珍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旧信重读,你会发现生命从来就没有被时光的水流冲走,过去的欢乐也好,痛苦也罢,它们全被酿成了幸福。你被幸福包围着,充实而又富足。
作为语言符号,一旦将文字落在书面上,它的表达便显得更为郑重,书信的基本品质是真实。(除非将它用于阴谋,群英会蒋干中计,也正是基于对书信真实品质的信任。)书信最能切近情感、事件的本原,因为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有关“我们从哪里来”这样永恒苍凉的生命叩问,也许能从书信中获得最温暖的回应。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又是宽广悠远的血亲网.假如你不仅仅收藏着自己的所有信件,而且还继承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们的书信,那真是―部精彩绝伦的家谱,如果我们妄发谵想,将此类“家谱”伸展到秦汉之前,那真正是―部伟大壮丽的画卷!有这样的参照与镜鉴,文明的脚步该是多么强健。
书信还是艺术的。它至少具备了语言和书写的艺术。为了将情感表达得强烈或含蓄,为了将事件叙述得准确且生动,为了将理性阐述得缜密与通透,等等,你必得尽其所能选择最美的语言,最美地书写。于是,许多经典的艺术从书信中诞生。《两地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二王、欧、褚、柳、米等大书法家的信札则成为后人临池的范本。
这―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
而今,城市里的电信大楼是越来越气派堂皇了,端的是人如水流车如龙。零落一隅的邮政所却日渐寒伧――但是,它门前的邮筒依然恭候着您,虽然目光已有些酸楚:那小屋里依然散发着邮票、蘸水笔和浆糊的温馨,虽然有点儿清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门西楼。
这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邮差正乘了月色蹒跚前行。他老伴的生命正处弥留之际,他记起了从前老伴的抱怨,因为他当了一辈子邮差,却从来没给她写过一封信。现在,他终于写好了,他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发信。
19.解释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信里自然股长着许多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
(2)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穿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
20.文中划线句子“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中,“这一切”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
21.文章以李清照的诗句为题,有何妙处?(4分)
22.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不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一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同,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帐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 “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即公正又不公平: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2分)
2.请对文中第5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作赏析。(4分)
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4)
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5分)
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的历史加以说明。(5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一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同,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帐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 “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即公正又不公平: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小题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2分)
【小题2】请对文中第5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作赏析。(4分)
【小题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4)
【小题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5分)
【小题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的历史加以说明。(5分)
|